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是主体。这是因为,第一,构建和谐社会关系到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为13亿人民提供一个民  相似文献   

2.
北风 《侨园》2012,(5):8-9
人们知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则是民生问题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3.
孙宏光 《求知》2005,(10):30-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也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当前,如何发挥舆论导向作用、提升舆论引导水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这是摆在党委宣传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认为,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舆论宣传作用,就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实现、维护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谓"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包括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利益.本文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从利益群体的维度,对当前我国公共政策的价值取向及其实践意义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苏琪 《民主》2006,(5):20-22
在我国,法律是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所以,在制定法律时必须坚持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原则,实现立法工作的民主化,使所制定的法律充分集中民智、体现民情和反映民意,更好地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统筹兼顾好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 切实发挥好法律在表达、平衡、调整社会利益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  相似文献   

7.
李慧慧 《学理论》2013,(17):1-2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五位一体,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出发,努力抓好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李塘森 《学理论》2010,(25):20-2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这一思想体现在整个廉政建设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分析和解剖腐败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廉政建设的对策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近年来,阳城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和谐阳城建设中进行了新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正我国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之上,由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所决定,具有立足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着眼于长远发展、决策效率高、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总体上符合我国国情,能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随着党和国  相似文献   

11.
安全生产事关人的生命健康,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事关改革开放和稳定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任务的提出,进一步凸显出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我们要认清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增强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措施,把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抓上去。搞好企业安全生产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既是中国共产党人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新世纪新阶段,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努力在发展中促进和谐,在和谐中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在素有煤城、镁乡靠资源吃饭的山城区,开创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李国旗  徐刚 《求知》2007,(5):33-34
《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基本民事法律,体现了中国特色与时代精神。具有法治里程碑意义。它的颁行是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举措。制定和实施《物权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权制度,对于坚持和完善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靖  李思然 《理论探讨》2007,(3):140-142
在我国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政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这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反映了对我国服务型政府的新要求。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政府之所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在于现代政府本身具有体现着公平与正义、理性与法治、自由与责任的行政精神,政…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5,(3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和奋斗目标,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山东省蓬莱市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参与,在人间仙境奏响了构建和谐蓬莱的美妙乐章!  相似文献   

16.
着力改善民生: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力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任务.政府工作必须在着力改善民生的历史使命中准确定位,担负起主导责任,提供制度保障,积极推动公众参与机制建设,提升自身公信力,实现社会政策的精细化.从而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十分重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地位和作用,他的群众观基本内容包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人民群众的智慧成为科学决策的重要源泉;尽力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把获得人民群众的肯定性评价作为党和政府开展工作的基础与动力;牢牢把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搞好社会经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运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新阐释;用群众观剖析群众运动,强调在社会主义时期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不搞不是出自群众自愿的群众运动。邓小平群众观的重要论述,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密切联系群众,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愿望,能够极大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力,促使我们党和政府把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重大举措的标准,制定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社会政策。同时,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关心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每个中国人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是实现中国梦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李庆安  戴莉莉 《求知》2005,(8):27-2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最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9.
徐彦春 《学理论》2008,(24):40-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国务院颁发的  相似文献   

20.
历史经验表明,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机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