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青年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重新理解和建构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支撑。尽管他们对"异化"的具体理解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将"异化理论"视为贯穿于马克思思想演进中基本而连续的线索,以所预设人的"理想性"生存状态的丧失作为解释异化之发生的根由,并基于这一生存状态对异化展开激进批判等方面却体现出较为普遍的一致性。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者对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阐释体现出了他们强烈的人道主义诉求,但由此否定马克思思想演进历程中的革命性变革,无疑与马克思思想史的实情不符,并由此背离了马克思解答异化现象发生与批判的科学语境。  相似文献   

2.
从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开始,东欧各国普遍展开了重新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历史进程。在此背景下,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性的高度理性自觉为重要思想前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建构。他们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根本理论诉求,普遍开启了以实践为本体论基础,以批判和改造当代社会为基本途径,以实现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为理论旨归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阐释路向。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重构有许多积极的方面,但对青年马克思"异化理论"的过分依赖也致使其烙上了浓烈的理想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3.
对人的本性的诉求是贯穿在弗洛姆《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这部著作中的主线,也是其人本主义马克思观的理论之基。弗洛姆以此出发阐释了其对马克思的人的概念、人的本质、异化理论及共产主义等问题的理解,虽多有偏颇,但对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全面地理解马克思也颇有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虽然施蒂纳在1844和1845年之交引发的哲学危机直接导致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解体,但是赫斯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位理论综合者,才是马克思真正需要克服的对象。依靠自身对唯物主义的坚持和探索,马克思终于以历史唯物主义一举超越赫斯和施蒂纳等人深陷其中的理论困境创立了新的世界观。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创立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生产关系概念无疑起着中心轴的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由于经济学知识的不足,马克思还没有达到对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解,以至借助于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的内在矛盾运动来阐述历史的变迁,虽然由此从总体上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一般原理的较为系统的阐述,但在很多具体理论上还存在着不足。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达到了对生产关系的科学理解,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上的重大突破。这些思想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得到系统的运用和阐发,从而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最终成熟。  相似文献   

6.
詹姆逊在资本主义历史分期和现代艺术形态之间建立联系,从文艺批判出发返回到对马克思生产方式作为基本分析范式的认可和坚持,在文艺批判领域贯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对后现代语境中阐释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范式做出了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个人全面发展理论所体现出的哲学内涵与人本主义倡导的人的发展现的哲学内涵进行了比较。在个人全面发展理论的提出中,马克思和人本主义都是基于异化理论,但是人本主义仅看到了技术异化,没有看到技术异化背后的黑手,而马克思则指出真正的异化是劳动的异化,进而提出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在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对自由的诉求中,人本主义将人实现发展的自由概括为绝对自由和孤立,而马克思主义则强调了相对自由和主体问性。把交往能力视为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比较,本文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本主义的超越,人本主义是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相提并论的。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哲学家拉布里奥拉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正确理解基于其良好的教育背景、深厚的理论积淀,意大利政治局势的发展以及他自己在政治立场发生重大转变是拉布里奥拉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因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精心、严谨的研究是拉布里奥拉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条件。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生态马克思主义”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詹姆斯·奥康纳作为其代表人物,提出了“自然维度”以及“文化维度”引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念,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自然观,并在此基础上重构了历史唯物主义。本文主要从“自然维度”视角出发,阐释了它作为奥康纳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的重要地位,以及通过对西方马克恩主义者对历史唯物主义重构的立足点的概括,论述了此理论的内涵、内容以及当今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中存在着两个不同的逻辑层面:一是对贯穿全部人类社会历史过程的一般基础即物质生产的确定,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客体向度;二是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类主体出发,探寻在不同社会历史发展时期中的主导因素,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体向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既科学地说明了人类主体的能动性和主导地位,又坚持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物质生产的基础和客观必然性,是历史地肯定人类主体作用的历史辩证法与坚持从现实物质生产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统一。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冲突的风起云涌,这一思想逐渐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并展开了多重维度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从宏观系统、学理阐释、当代价值、发展路向、理论比较等不同视角对马克思社会冲突思想展开研究,其研究成果为深刻认识当代社会冲突现象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思路和见解。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批判虽然揭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奴役人的新特征,但是并不能推翻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而且对于当下中国具有总体上的非法性。不过,这些批判对当代中国也有一定警示意义,即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通过生产关系调整来规范生产力,从而避免生产力对人的奴役,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深入地探究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第一次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市民社会异化本质的批判,强调“自由人联合体”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共同体。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注重回归马克思的原初语境,提出市民社会与共同体两种历史存在形式之间的对立是市民社会理论批判的前提,主张通过“共同体→市民社会→社会主义”的逻辑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习近平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延长线上的丰富与发展。本文从马克思提出的本源共同体三种形式谈起,聚焦日本市民社会派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解读,从而进一步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詹姆逊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时代背景下,从独特的视角阐发了马克思的生产方式理论.尽管詹姆逊生产方式理论有其局限性,但对于准确完整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对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深化认识”必须以“准确理解”为前提尽管过去不少人对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都有所了解,但由于马克思的著作(以《资本论》为代表)博大而精深,如果不作系统全面的研读,就有可能作简单、肤浅和片面的理解,轻率地得出想当然的结论,以至对原意发生误解乃至曲解。因此,有必要通过“准确理解”加以澄清或纠正。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不仅关系到能否正确地实践和发展这一理论,也关系到能否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理论。马克思在他的经济学巨著中,研究问题运用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事…  相似文献   

17.
针对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中,声称我们都是马克思遗产的继承人。德里达认为马克思遗产具有异质性,换句话说,马克思的精神是复数形式的存在。他的解构理论承袭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精神并将之激进化,但又小心地与马克思主义保持距离。德里达诊断出世界的十条病症,并为此提出“新国际”的诉求以解决问题。德里达对待马克思遗产的态度,受到了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法国学者理解马克思之转向的影响,表现了后马克思思潮的特征,与马克思基于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现代性批判存在着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立足于交往合理性理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进行批判性考察,并按照他自己的解释模式对历史唯物主义加以改造,以适应其重建批判理论规范基础的要求;哈贝马斯根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情况,批判了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解释失效,主张用"新进化论"和结构主义的观点"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然而,哈贝马斯并没有把马克思的原典和后来的庸俗的、教条化的马克思主义区分开来.在他重新检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时,曲解了马克思哲学由以建基的"劳动"概念,将其归结为工具理性行为.由此引发的对唯物史观其它范畴的批判,就更加远离了马克思哲学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人权本源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人权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人权产生的基础和根据的考察和研究,科学地阐述了人权产生的基础、根据等基本问题,创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权本源观。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本源观克服了近代资产阶级人权本源观的重大缺陷,是科学的人权本源观。深入地研究,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权本源观,不仅有助我们全面、系统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正确地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的人权问题,而且有助于我们认清西方自由主义人权的实质谬误,有效地应对它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减少它对我国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近年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形态的反思中,"回到马克思"的口号再度崛起.从哲学维度上审视,"回到马克思"对于推进哲学的发展,有正本清源的意义.但是,由于马克思思想本身是一个发展过程,包容着理论"矛盾";马克思思想的产生有特殊的历史与文化背景,解读马克思是否真正理解马克思,又怎样走出马克思,存在一系列谜点.解开谜点的关键,在于要把"重读马克思",与解读马克思主义产生150多年以来的人类发展历史,与哲学发展史,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这一现实本文相联系,才能读出一个发展的、开放的、现实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