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伟 《党史文苑》2014,(4):31-33,38
众所周知,毛泽东始终致力于"农民问题"的研究,梁漱溟则在山东进行了长达7年的乡村建设社会实践,二人在农村问题上都有一套较为成熟的理论。1938年毛泽东与梁漱溟在延安窑洞进行的对话,集中体现了二人在中国社会发展与乡村建设认识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农村革命思想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毛泽东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梁漱溟则以“士”的立场看待中国农村;毛泽东认为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农村已形成农民与地主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农村无阶级对立,更无阶级剥削和阶级斗争;毛泽东主张从废除封建地主占有制的土改斗争入手,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社会主义,而梁漱溟则主张走“乡村建设”的改良之路以解决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桂林人,年少敏于学,24岁应蔡元培之聘,当上了北京大学的教授,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成了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号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毛泽东与梁漱溟二人同庚,他们初识于1918年,在杨开慧的父亲、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家里,那时毛泽东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小职员。  相似文献   

4.
1938年1月24日,蒋介石以“丧师失地”等罪名将韩复榘处死,为时7年多的蒋韩矛盾画上句号。同时落幕的,还有梁漱溟苦心经营7年的乡村建设。 选中邹平 1928年,李济深主政广东,邀请梁漱溟去进行村治实验。但是,还没来得及实施,广东政局就发生了变化,李济深被蒋介石扣押,梁漱溟的实验遂成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5.
延安长谈颇畅1938年1月,梁漱溟到延安就抗战前途和阶级斗争等问题同毛泽东交谈了8次,每次时间都在两小时以上,最长时则通宵达旦。半个世纪后,梁漱溟还能清楚地回忆起同毛泽东交谈时的情景:“他说得头头是道,人情人理,使我很是佩服。可以这样说,几年来对于抗战必胜,以至如何抗日,怎样发展,还没有人对我作过这样使我信服的谈话,  相似文献   

6.
乡村建设是梁漱溟为复兴本真儒家人生和解决现实中国政治、经济问题而得出的一个结论或方案.这种初衷与国民党原无相关之处.因而梁漱溟从主观上一直力图摆脱国民党对其乡村建设的控制,竭力避免乡村建设成为国民党加强官僚政治的工具.无奈乡村建设实验权和财权一直仰仗国民党,梁漱溟又不愿与国民党发生直接冲突,因而最后乡村建设逐渐偏离了其理想设计,落入了国民党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梁漱溟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是以其文化哲学为理论基础。在实践上,追求城乡、工农业、知识分子与农民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评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在20世纪30年代所从事的乡村建设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对其失败的原因以及经验教训,学术界长期以来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同时对于梁氏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在历史上也曾多次进行过批判。在事隔半个多世纪的今天,我们应对梁氏的乡村建设作一个比较全面而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梁漱溟与毛泽东“唱反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漱溟,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便成了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号称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儒".毛泽东与梁漱溟二人同庚,那时毛泽东只是北大图书馆的一个小职员,他们初识于1918年,在杨开慧的父亲、北京大学教授杨昌济家.  相似文献   

10.
1938年初,梁漱溟访问延安,在此期间他与毛泽东进行了六次“交换意见”,交谈主要围绕中国共产党策略的转变及对国家政权建构的态度、抗战的局势和前途、抗战胜利后的政局走向等主题展开.毛泽东与梁漱溟在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中西文化产生差异的根源、救亡图强民族振兴的途径等问题上分歧较大,存在分歧的根源在于二人一个是马克思主义者,一个是文化改良主义者;一个侧重以政治的视角认识和改造中国,一个侧重以文化的视角认识中国.毛泽东与梁漱溟的六次“交换意见”,对毛泽东进一步系统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该化什么、怎么化、化作什么,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现实要求相契合等重大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秦祖明 《学习月刊》2009,(12):13-14
梁漱溟出身于书香门第,家学渊源,其曾祖父、祖父都是秀才或举人出身,梁氏中学毕业,后来自学成才,24岁时走进北大讲堂。1921年发表《东西文化及哲学》一书,引起轰动,一举成名,然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梁漱溟没有埋头于书本,而是深入农村,开展乡村建设运动,梁氏在农村进行了多年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乡村建设理论对于我们今天解决三农问题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甲午战争前一年出生的他,与同时代的志士仁人一样,为民族独立、为国家富强积极追求探索。他曾醉心于西方政治制度在中国的实现,先赞成“君主立宪”,后来转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路向”。  相似文献   

13.
粱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其文化思想意识密不可分.他信奉儒学,尊孔,拥护中国文明,既认为西洋文明摧毁了中国的进步,又认为复兴中国需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上述种种因素,再加上他对中国文化自身的剖析,使其乡村建设理论打上了深厚的文化思想烙印.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梁漱溟倡导的新儒学具有特别关注“三农”、力主民族间的一体和联合团结、以中学为主兼容西学和其他先进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重要借鉴四个基本特征。梁漱溟的学术、人品和贡献将永存史册,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界的一位名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50年1月,他接受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邀请来到北京,成为全国政协的一名委员。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其文化思想意识密不可分。他信奉儒学,尊孔,拥护中国文明,既认为西洋文明摧毁了中国的进步,又认为复兴中国需吸收西方的民主与科学。上述种种因素,再加上他对中国文化自身的剖析,使其乡村建设理论打上了深厚的文化思想烙印。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是我国的国学大师,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他与毛泽东在解放前后都有过多次密切交往。梁漱溟一生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是1953年9月对毛泽东的公开顶撞。至今还有一些评说的文章见诸报刊网站,可见其影响是跨世纪的。但是大部分评说文章,包括出自名家之手的文章的观点,都没有能够摆脱20世纪80年代的某些旧思维模式。因此,这件事的历史真相还不能说是已经完全还原。现在就补充三件有关的事情,可能有助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乡村向来是国家治理体系中一个基本而又独特的单元,如何理顺国家与乡村社会的关系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梁漱溟认为中国现代化的根基在乡村,只有建立起农民自主的乡村组织,才能从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培育起农民应对现代化挑战的能力;而保持乡村社会建设的相对独立性,造就农民自主、自觉的乡村社会则是构建现代国家的基础所在。梁漱溟所提出的以乡村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国家发展的独特构想为当下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央苏区社会建设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主要措施有重构苏维埃区域的社会结构、引导广大群众建立各种新的组织、全面建设工农共享的社会事业和领导移风易俗的社会改造工程等。苏区社会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时至今日我们仍能从中得到宝贵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1911年10月,18岁的毛泽东毅然弃笔从戎,参加了震撼世界的辛亥革命。几天后,一个比他大6岁的青年,作为一支敢死队的队长,带队攻打浙江巡抚衙门,大获全胜。他后来曾被毛泽东称为“老朋友”。他是蒋介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