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两年多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认真开展了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得力,退耕还林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定经验。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深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对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指导,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  相似文献   

2.
青政办〔2007〕163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精神,推动全省退耕还林工作健康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落实退耕还林政策有关事宜通知如下:一、认真领会国务院《通知》精神,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牧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是目前退耕还林工作的重点。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的政策措施,是指导当前退耕还林工作的准则和依据,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把学习、宣传和贯彻国务院文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大事切…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政报》2007,(12):26-28
为规范退耕还林活动,保护退耕还林者的合法权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改善生态环境,自治区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退耕还林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并公布了《内蒙古自治区退耕还林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两年多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认真开展了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得力,退耕还林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定经验。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深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对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指导,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对确保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但是,在试点期间也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有些政策措施也要进一步完善。为把  相似文献   

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政策,保证退耕还林健康顺利进行,经国务院批准,现就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坚持退耕还林的方针政策,国家无偿向退耕户提供粮食补助的标准不变。从今年起,原则上将向退耕户补助的粮食改为现金补助。中央按每公斤粮食(原粮)1.40元计算,包干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补助标准和兑现办法,由省级人民政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确定。  相似文献   

6.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两年多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认真开展了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得力,退耕还林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定经  相似文献   

7.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含草,下同)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为此,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问题。现就有关政策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8.
信息博览     
《政策》2007,(10)
政策信息我国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周期最近,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现行退耕还林粮食和生活费补助期满后,中央财政将安排资  相似文献   

9.
(2007年10月19日)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实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生态建设的一项重大工程,也是惠民济民的一项重要措施。在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的时候,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吃透政策,做好我省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省政府决定召开这次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传达国务院中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召开的全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总结前一阶段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沟通情况,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国发〔2007〕2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含草,下同)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退耕农户生活得到改善。但是,由于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随着退耕还林政策补助陆续到期,部分退耕农户生计将出现困难。为此,国务院决…  相似文献   

12.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年来,各有关地区、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工程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人。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但是退耕还林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政报》2007,(9):22-23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含草,下同)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  相似文献   

1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几年来,各有关地区、有关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工程区内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实践证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是正确的,效果是好的。但是退耕还林工作中也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缺乏保障,后续产业没有形成,农村替代能源没有  相似文献   

15.
两年多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认真开展了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得力,退耕还林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定经验。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  相似文献   

16.
省外传真     
云南省退耕还林进展顺利云南省退耕还林工作进展顺利,自2000年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全省已退耕还林8.6万公顷,取得初步成效。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该省早在2000年4月就在中甸、丽江、会泽、东川等9个县(区)开展退耕还林试点工作,还专门出台了3条优惠政策,一是对退耕地免征农业税和定购粮;二是对新造林地在有经济效益后免  相似文献   

17.
实施退耕还林,是生态建设的重大举措,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但在退耕还林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搞好“五个结合”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通知》。  相似文献   

18.
《世纪行》2009,(12):39-43
1月10日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公室召开退耕还林工程电视电话会议,确定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4月11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9.
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积极响应。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今后的工作任重道远。2001年,国家林业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在全面总结两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现行退耕还林还草的试点政策,规范退耕还林还草行为,使其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相似文献   

2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实施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为改善生态环境做出的重大决策,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自1999年开始试点以来,工程进展总体顺利,成效显著,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增加了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强度减轻;退耕还林(含草,下同)对农户的直补政策深得人心,粮食和生活费补助已成为退耕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