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上回说到南京"天价烟局长"最终被免职,没能过好年,而咱们老百姓却是过了个踏踏实实的春节。要说过年这几天有什么如"打酱油"、"叉腰肌"之类令人感兴趣的话题,那就莫过于中国特色的年夜大餐——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了。  相似文献   

2.
团愿 《党员文摘》2023,(3):50-51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家,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地方,指引着中国人每年春节长途跋涉。1以前每到快过年的时候,经常会被人问:过年去哪儿?可现在很多人问的是,会不会回老家过年?也许有人说不会,因为老家破破烂烂的,还没有网,要怎么活……。  相似文献   

3.
儿时的春节     
儿时的春节,虽说时光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仍然记忆犹新,往事像电影似的,一幕幕又出现在眼前…… 与其说"春节",我更愿意叫"过年".小孩都盼年,进入腊月,年在孩子心里已经进入倒计时了.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过年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忙碌起来.在我家,最忙的就是母亲,她每天晚上都要忙到深更半夜.因为那时要把麦子变成面粉,就要用石头磨来磨,而且要磨四五遍.最白最好的面当然是第二遍,越往后的面就越差.最好的第二遍面当然是用来包饺子.  相似文献   

4.
摒弃虚荣心,抛却面子心理,正确对待亲情、财富和名利,量力而行,不要把春节过得过于功利。春节临近,在全民抢票盼回家的浪潮中,一种不一样的声音却在悄然流行。“今年春节,没脸回家”、“到底是你过年,还是年过你”……时代在发展,过年回家这一最朴素的愿景,反而变得奢侈。干瘪的钱包,没影的对象,劳神的春运……年轻一代面临无尽烦恼,春节要回家似乎不再是无条件的信仰。或许,  相似文献   

5.
乡愁的味道     
正过完阳历新年,离春节也就不远了。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一点不假,每到这个时候,一缕乡愁萦绕在心头。今年,离家已整整30个春秋,可陪伴在父母身边共度佳节也是在20年前的事了,而且也只仅仅是屈指可数的两次。过年,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节日。在城市生活这30年,度过了28个春节,城市的年味远远不抵农村的年味。小时候,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小孩子是何等地盼  相似文献   

6.
"今年春节,鞭炮声消停多了,空气质量与往年比也好很多,晚上也能休息好."这是春节期间记者亲朋好友一个普遍的直观感受. 蛇年春节,记者回到老家宁夏银川市过年.爆竹声中辞旧岁,过年放炮是少不了的"年味".但是记者今年回到家中往阳台上一看,不见往年堆放如小山的炮竹,只有两挂鞭炮和几只烟花炮.家人告诉我,这是响应号召,环保过年.  相似文献   

7.
年后说过年     
过年期间,朋友们在一起议论最多的还是怎么过好年的问题。人们在欢度春节的同时,普遍认为传统的中国年应改变某些旧的方式,赋予新的内容,让年过得更有意义。习俗不应是庸俗春节对中国人来讲是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它沉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庆祝节日的方式和习惯。但传统的过年方式也留下了一些陋习,应该改革。过去,中国人盼着过年,是因为生活贫困,过年时能吃上好东西。人们在过年时大摆酒宴、犒劳自己一年来的辛苦。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绝大多数人逐渐富裕起来,平时生活也过得不错,过年时大摆酒宴也就没有…  相似文献   

8.
党员来信     
《先锋队》2013,(6):21
编辑同志:我是一名基层的公务员,记得刚工作第一年的春节,县里一宣布放假我就想高高兴兴回去和家人团聚。跟同事告别时,一位好心的大姐说:"过年了,你刚来,怎么不去领导家里转转?以前没事儿,现在别人都去,就你不去显得你多失礼!一年的工作不白干了吗?"然后对我说该去谁家、该哪  相似文献   

9.
团场过年     
张继 《兵团工运》2020,(1):51-51
春节将至,团场小镇过年的喜气越来越浓。雪花在空中似蝴蝶般飘舞着,仿佛也赶来过年似的。几个孩子在雪中玩耍,"咯咯"的笑声,让我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那时,团场的生活艰苦,平时缺吃少穿,小孩子都盼着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好吃的。每年,腊八刚过,母亲开始忙碌,白天干连队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在煤油灯下。  相似文献   

10.
正1月15日,中国党刊网(http://www.dkcpc.cn/)/领导者客户端推出新春走基层特别调查问卷《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说说今年春节您怎么过》,受访者中68.42%居住在城市,31.58%居住在农村。现通过调查数据,和大家一起说说贵州人过年的那些事儿……回家过年交通更便利了年还是那个年,但回家过年的方式变了,速度快了。本次调查中,87.37%的受访者表示,现在春节回家和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交通更便利,回家  相似文献   

11.
别让春节变“春劫” 花钱如流水,春节变“春劫”,过年真不易。因过年而“叫苦不迭”,主要是因为人情压力山大。长辈、晚辈都要给红包,走亲戚要带礼品,同学聚会,请客吃饭……举手投足离不开人情二字。当然不能简单地给人情下一个“好”或“不好”的结论。重人情,尚礼仪,礼尚往来,传递情谊,本是我们一个淳朴的传统。然而,当人情变成了“债”,不见了人情只剩下“红包”的时候,又还有多少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说"年     
辞旧迎新,又开始了新的一年。《说文》:“年,谷熟也”。在《说文》里,年是谷物生长阶段的概念,而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人和自然万物都是与谷物同步繁殖和生长。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人的正常死亡,也是自然规律,而谷物的种子才是不死的灵魂,具有保护后代的神奇力量。因而,种子就是祖先,种子也是年。人过一年增一岁,叫年龄。树过一年长一轮,叫年轮。一年之初为岁首,农历岁首为春节,叫过年。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年。年,就是时间,十二个月叫一个年度;十年叫一个年代。按时间顺序记载人的生平事迹,叫年谱。综合汇集一年内的有关…  相似文献   

13.
儿时的鞭炮     
快乐大叔 《党课》2012,(19):91-93
“姑娘爱花,小子爱炮。”过去的孩子对这两样东西情有独钟,如今的情形却大有改变。现在的孩子对鞭炮的兴趣已经大大减弱了,倒是一些大人对过年放鞭炮越来越起劲,做生意的盼着来年生意红火财源广进,普通百姓幻想着驱逐邪气交上好运,鞭炮是越放越多越放越大。每年春节这种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弥漫全城的火药味、撒满街头的鞭炮花都让我想起小时候这个年味十足的时节放鞭炮所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14.
山乡年味浓     
过年,正规的称呼应该叫过春节,但民间还是叫过年,叫得亲切。有一句俗话:"高兴得像过年似的。"过年,对于中国人来说,的确是一件大事,一件高兴的事,一件热闹的事,一件喜庆的事,一件团圆的事。春节,每年都过。但每年的春节,却都是那样地令人期待,令人盼望。孩子如此,大人也是如此;在家的人如此,在外的人更是如此。春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成为溶化在中国人血液中的一种浓浓的情结。  相似文献   

15.
3年半的牢狱生活,我已在狱中度过了3个春节,第4个春节又要到了。每逢过年时,狱中的我常常想起往年大年三十全家在一起守岁时的情形,想起围在一起看央视春节联欢会的欢笑。现在的我已醒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无愧无疚坦荡舒心地过好每一天,只是我醒悟得太迟了啊!  相似文献   

16.
<正>春节已过,大红门服装商贸城依然张灯结彩,一派喜气洋洋。一名个体老板说:"自从开展了‘三心’文化法制工程,做买卖越来越开心,我们的心境天天都像过年一样!"  相似文献   

17.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年一度的春节,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可是,春节对于共产党人来说,不只是喜庆的日子,更重要的是奋斗拼搏、耕耘和创造的日子。 李大钊说得好:我们不是像那小儿女们喜欢过年,喜欢那爆竹照旧响,鱼肉照旧吃,春联照旧贴,恭喜的套话照旧说。那样陈陈相因的生活,就是过了百千万亿年,也是毫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过春节俗称"过年",是最有民俗味和亲情味的传统节日。在江西瑞金,过年一般从腊月二十四的小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在80多年前的烽火岁月里,毛泽东在瑞金度过了3个特别的春节。从中,可以领悟到伟人毛泽东是如何对待人生际遇和革命事业的。  相似文献   

19.
年味去哪了?     
<正>春节怎么过?有两种观点总是在"打架":一种认为"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纵是千山阻隔,也须在除夕之夜回家;另一种则是春节年味已变,无需遵循传统,隆重过年。我们如何过一个健康富有意义的春节?《当代贵州》周刊以"春节回家,你怎么过?"为主题,通过发放问卷与实地走  相似文献   

20.
碧浪 《廉政瞭望》2005,(3):20-20
春节前后,在四川出现了一件颇为新鲜的事儿。全川的老百姓在茶余饭后对“84444444”这个电话号码津津乐道。这是四川省纪检监察机关正式启用的新举报电话。笔者在老家过年时,听到镇上一饭馆老板讲,春节前,有几个干部模样的人来吃饭后又说“拿单来签”。因长期只签单不给钱,该老板已不堪重负。他说:“年头岁尾了,你们再不给点现钱,我就拨打一个8七个4”。结果,不仅该顿饭钱结了,一年来的欠账也收回来了。老板喜笑颜开:“一个电话号码,还真管用。”这个电话号码为什么管用?关键在于四川省纪检监察机关在设计制作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