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世普 《前进》2012,(10):56-56
时光流逝,夏去秋来,不知不觉间,中秋又如约而至。从夏花灿烂到秋叶凋零,从月圆到月缺,再从月缺到月圆,人世间的轮回就是这样,坚持以自己的速度与轨迹,无情地将万物抛在身后,丝毫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中秋望圆月,玉兔启神辉。”每逢中秋佳夕,祖国各地民间赏月的风俗五彩缤纷,耐人寻味。仅笔者所见所闻,便有如下形式。 走月圆:时近阴历八月,苏州的少女少妇们便偷偷地预备下自己最喜欢最时髦的多彩的衣服,好在中秋之夜“走月圆”时一展月下倩  相似文献   

3.
《传承》2010,(25):65-65
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中秋月圆被视为亲人团聚的日子,故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周代已有帝王秋天祭月的礼制。  相似文献   

4.
“春去秋还几月圆,中秋又见月如盘”,中秋节又到了,独处异地的游子最怀念的就是故乡,故乡淳朴有味的节俗常常唤起美好的忆念……  相似文献   

5.
浩月 《今日广西》2007,(17):76-77
月到中秋分外明,我把问候遥相寄:皓月当空洒清辉,中秋良宵念挚心;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 转眼间,中秋节就到了。 笔者看到,南宁市的不少品牌茶庄已纷纷瞄准中秋节这个大“蛋糕”,以期在茶叶销售三大旺季中抢得先机。  相似文献   

6.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  相似文献   

7.
中秋月     
曹彧 《八桂侨刊》2006,(3):76-76
中秋渐近,月亮在天空一天一天张满了它美丽的弧度,在中秋月圆夜达到顶点。大而透明的月亮,就像一颗涨满了乡愁的心。等到中秋过去,月晕缩小,乡愁也随之减少,又开始了另外一次乡愁的积蓄。只要你有一颗思乡的心,每年就会有这么一次循环,受这么一次煎熬。我在巴黎已经三年多了,经  相似文献   

8.
林长华 《黄埔》2014,(5):91-94
正金风送爽,菊桂飘香,我们又将迎来象征团圆的中秋佳节。中秋节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传统大节,也是仅次于春节的团圆节,进入秋季的第二个月,以十五月圆为标志,这天正值三秋之中,故谓之"中秋"。中秋之夜,月色比平时更亮,宋代林光朝的《中秋月夜》诗写到"一年月色最明夜,千里人心共赏时"。如今,手足同胞团圆夜盼华夏聚,两岸联欢共中秋。中秋节起源于崇拜月亮三千多年前的《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  相似文献   

9.
韩静  韩晔 《中国保安》2012,(19):20-21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竞夕起相思。”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名篇《望月怀远》的前四句。中秋时节,月圆情浓。几乎没有哪一个节日,如中秋般被文人反复吟咏,刻下深深的文化印记;也没有哪一个节日,如中秋般充满离情别绪,充满对团圆的期盼。按照旧时的说法,每到中秋之日,家人必须团聚。待皓月当空,  相似文献   

10.
月是故乡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各大商家、超市里纷纷铆足了劲儿,提前上演了一场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中秋“大战”:“月”圆人更圆,追“月”思馨甜,中秋送礼有礼“油”……人们蜂拥而至,争相购买着回家过节的礼品……  相似文献   

11.
张鹏 《两岸关系》2011,(9):63-64
又到一年中秋时。月圆,人也期待圆满、团圆。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华民族四大传统节日。如果按照亲近感排排坐的话,春节和中秋节应该与我们情感或心理上最亲近,因为他们代表着温馨和睦、幸福团圆;其次是清明节,年轻人可能体会不深,  相似文献   

12.
又到中秋月圆时,回家团圆的诱惑早已让人按捺不住,它萦绕在人们的心头,也使城市里的交通变得拥堵。对于从事保安这份职业的人来说,节日里的坚守是责任与使命,此时此刻,他们正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妆点着这一片片热土,维系着一份份团圆。中秋节,是亲人的团圆的节日,保安员们虽无法到场,但他们一直惦记着家人。心中的思念与问候比任何人都执着、强烈;中秋夜,他乡的月光在他们眼中是否也曾由于离家的忧伤而残缺黯然,还是因为第二故乡的包容而月明如昔?  相似文献   

13.
正(三)秋成秋季农作物要收成了,相应阶段的人生也成熟了、有成就了。在共庆秋成之季需感念父辈、老师和所有有恩的长辈。家国情圆中秋月中秋节以月亮为标志,可以说是月亮的节日。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中秋的月亮会勾起人伦情思。在西方人的心目中,月亮勾不起人伦情怀,对月圆,他们甚至会有某种晦气或恐怖的联想。而中华的月亮文化注满了浓浓的人伦情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从纵的时间维度上看,月亮纵览  相似文献   

14.
丁宇  李丽竹 《两岸关系》2012,(10):58-58
月到中秋分外明,河北台湾情意浓。9月25日晚,为加强与在冀台商交流,增进感情、共谋发展,由河北省台办举办的“明月千里寄相思——在冀台胞中秋赏月晚会”在河北翠屏山迎宾馆举办。在冀台胞台商代表及河北省直有关部门负责人济济一堂,共话“天上圆月、两岸情缘”。  相似文献   

15.
《台声》2016,(18)
正又见月圆,又添相思,海峡"涛声依旧",两岸情缘更浓。中秋节一向深受两岸同胞的喜爱和重视,并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我很高兴能在这寄托盼望团圆幸福之际,受邀参加"两岸一家亲"2016中秋慈善义演晚会。9月12日晚,在中秋慈善义演晚会现场,我演唱了《故乡的云》《三百六十五里路》两首歌曲,真情演绎了游子的乡愁,瞬间点燃现场的火热气氛。两岸同胞热烈互动、畅叙亲情,掌声一遍遍响起,乡音、乡情,  相似文献   

16.
《两岸关系》2006,(10):58-59
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因了花而美丽,秋却应了月色而充实。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被称为团圆节的中秋节有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寄托着两岸同胞深厚的情感,蕴含着中华文化优秀的内涵。花好月圆,亲人团聚,不但是海内外华夏子孙共同的节日祝福,也是为世人所向往的温馨景象。每逢中秋,海峡两岸的同胞就会更加思念对岸的亲人,许多人越过海峡,探亲寻友,共度佳节;许多人隔海眺望,默默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在这花好月圆的中秋时节,本刊特选发一组有关中秋的文章,以此送上我们的问候与祝愿,祝您中秋团圆,吉祥万福!  相似文献   

17.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突出的是团圆,是流行于全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文化节日。据说此夜月球距地球最近,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所以从古至今都有饮宴赏月的习俗。根据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月圆之日,应是亲人团圆之时,所以中秋节是家人团聚的节日。这种团圆意识构成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元素,至今仍成为全世界华人精神凝聚的纽带。据考证,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汉代,又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养老,赐以雄粗饼…  相似文献   

18.
程朔  蒋碧辉 《台声》2014,(11):96-97
初识林世懿与罗右,是在华侨大学台湾同学会筹办2013年中秋茶话会期间。听参与的学生说,那年的中秋茶话会,从资金筹措到场所器材、从节目排练到舞美设计,都是两位主持操办的,他俩几乎脚不沾地地忙碌了近半个月。那一年,这两个90后男孩都担任华大台湾同学会副会长。交流中,发现这两位副会长真是"兴趣相投"——帮助台湾同学,都十足厚道;组织校园活动,都热情满满;规划未来人生,都想在大陆发展。  相似文献   

19.
冰蓝 《两岸关系》2014,(9):46-47
正春花秋月,春华秋实,春因了花而美丽,秋却应了月色而充实。古往今来,"月圆"、"月缺"常被用来形容"悲欢离合"。农历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为圆月,故称"中秋"。从时令上说,中秋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此时得以收获,人们便在这个日子里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人们喜欢在中秋节赏月,习俗成了一个载体,赏月,其核心体现了一种精神,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呈现了社会的和  相似文献   

20.
涵方 《台声》2006,(10):82-85
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是仅次于春节的流行于全国各族人民乃至海外华人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因此时正值我国农历一年四季——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又因为一年四季的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在这一天,月亮比其它任何时候都圆、都亮,所以又被叫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此夜,人们仰望悬挂于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而然会衍生出一种期盼亲人团聚的情感,远在他乡的游子,也会借此来寄托自己对故乡、对亲人、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节又称为“团圆节”。在国外,中秋节也有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