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寿明  李琳 《台声》2006,(8):59-59
一、概念在大陆办理台湾法院民事判决的认可和执行是指民事纠纷经台湾地区法院判决生效后,由于当事人的住所地、经常居住地或被执行财产在大陆,需要大陆人民法院认可并协助执行,有关当事人将台湾的法院判决向有管辖权的大陆法院申请认可,经认可后,需要执行的请求大陆人民法院协助执行。在大陆被执行的当事人或财产,不仅仅涉及大陆居民,不管是大陆居民还是台湾居民或者是外国人,都可以申请认可和执行,也就是说,被执行人不管是大陆居民、台湾居民、港澳居民还是外国人,只要其在大陆有住所或经常居住;或者被执行财产在大陆,不管该财产是大陆居…  相似文献   

2.
在对两岸相互认可法院民事裁判的司法实务,包括两岸相互认可法院裁判的基本情况、申请认可的裁判文书种类、法院裁判结果及裁判理由等进行系统考察后可以发现,两岸相互认可法院裁判实务呈现较法律规定更明显的非均衡性:大陆人民法院展现了较法律规定更为宽松和开放的态度;台湾地区法院对于法律规定模糊、存有较大裁量空间的事项,采取或限缩或扩张解释,对认可人民法院裁判秉持严格和保守立场。非均衡性的根本成因在于两岸互信失衡和目标相异,台湾地区司法人员立场纠偏和大陆司法品质持续提升是可能的矫正路径。  相似文献   

3.
2004年8月11日,台湾桃园地方法院民事裁定认可上海海事法院和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的判决:“系争二件判决业经大陆地区上海市公证处公证,及台湾地区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认证,亦有公证书、证明书在卷可稽,本件声请与法无不  相似文献   

4.
1999年中国(河北)国际商会对外经贸洽谈会去年10月9日在河北省会石家庄隆重开幕。记者偶然遇到了应邀出席的台湾法律界知名人士、正在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朱伟雄先生。会上,朱先生向与会的涉台经贸企业和当地法律界人士作了题为《两岸法院民事判决如何获得彼此法院认可和执行》的专题演讲,他以诙谐的语言、雄辩的口才、严谨的思维不时赢得听众的热烈掌声。朱伟雄先生祖籍江苏,生在台湾。其父1949年随国民党军队撤离时赴台,当时是下级军官(尉官),不久即退役。朱伟雄兄妹4人,他排行第二;幼年时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生活艰辛…  相似文献   

5.
自2009年两岸共同签署《互助协议》以来,祖国大陆与台湾区际司法合作与互助有了长足的进步,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经裁定认可的大陆判决无既判力、“两岸人民关系条例”适用范围窄、不认可大陆法院出具的离婚调解书、欠缺判决的认可与执行机制和两岸管辖权冲突的协调机制等。因此,有必要在不断充实和完善各自单边立法与共同签署的区际协议同时,解决调解协议的有效性和执行力问题,扩大两岸法院认可与执行民商事裁判的司法文书、明确管辖权范围,将不方便法院原则作为处理两岸民商事管辖权纠纷的重要制度,使得两岸区际民商事司法协助更顺畅。  相似文献   

6.
5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之后,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一项重要的司法解释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依法作出的这项新的司法解释,对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的民事判决在祖国大陆的效  相似文献   

7.
当前,当事人持大陆人民法院作出的民事调解书向台湾地区申请认可时,多被驳回,其原因与两岸调解制度差异有关,也与两岸离婚制度的差异有关。在两岸调解离婚制度趋同的背景下,台湾地区法院应循《海峡两岸共同打击犯罪及司法互助协议》所确立的互惠原则,将人民法院作出的调解书纳入裁定认可的范围。同时,大陆也宜明确调解书的性质为裁定,为离婚调解书及其他民商事调解书在台湾地区的认可创造良好条件,促进两岸民事司法互助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密切,针对两岸民商事法律纠纷日渐增多的情势,早在1991年最高人民法院提交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工作报告即郑重宣布,“台湾居民在台湾地区的民事行为和依据台湾地区法规所取得的民事权利,如果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基本原则,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可以承认其效力。对台湾地区法院的民事判决,也将根据这一原则,分别不同情况,具体解决承认其效力问题”。日前公布的最高人民  相似文献   

9.
国共两党联合举办的两岸经贸论坛已经圆满闭幕了,我们热烈地祝贺她带着丰硕的成果向世界宣示:只要两岸同胞携手共进,我们的目的一定可以胜利地达到! 陈云林在闭幕式上宣布了15项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准许符合规定条件的台湾同胞在大陆申请职业注册和短期行医,公布《大陆居民赴台湾地区旅游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0.
在两岸之间存在严重政治分歧的情况下,本质上包含着“司法管辖权”等敏感政治问题的法院判决的认可与执行问题,却近乎“戏剧性”地因两岸单方面采取立法或司法解释的措施而得到务实的解决。但是,两岸缺乏互信等因素,也深刻地影响了两岸民事司法中认可与执行法院判决政策的演进历程。透过对两岸相互认可与执行法院判决基本程序的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相关规定过于原则,司法实践仍面临不少有待于进一步厘清和改进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浮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统一前规范建构两岸交往秩序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5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人民法院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民事判决的规定》《规定》的公布实施,受到了海内外各界人士,特别是台湾同胞的广泛关注。近日,笔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唐德华先生。间:请问最高人民法院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出台此项规定,能否介绍一下有关的背景情况。答:这个规定,我们已经酝酿了好几年,而且在最高人民法院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曾经也几次提出,在不违背我们国家法律的基本原则,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可以认可台湾地区有关法院的民事判决。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出台呢?这是因…  相似文献   

12.
兰文 《两岸关系》2007,(7):28-28
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中最受关注的学历互相认可问题,大陆于去年解冻了,宣布承认台湾教育机构学历,可是台湾方面至今未松绑。就如何让台湾方面认可大陆高校文凭话题,第三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两岸教育”专题讨论中,与会代表提出了教育“小三通”的设想——  相似文献   

13.
宁华  陈云 《台声》2005,(3):54-55
1月30日,中芯国际在上海发表声明:已 与台积电就有关侵犯专利与不当使用商业机密之法 律的诉讼达成和解协议,中芯国际将在未来6年内 分期支付1.75亿美元专利授权费给台积电;台积 电也将撤销所有针对中芯国际的诉讼案件。 在此之前,台积电分别在美国联邦法院、美 国加州地方法院、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及台湾新竹 地方法院起诉中芯国际,告其窃取了高级半导体制 造技术及其他商业机密,还通过提供股票和认购股 权证等方式,"控角"台积电部分关键雇员,并要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6,(23)
正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第三大航空公司复兴航空董事会11月22日通过决议,解散公司,即日起全面停航。下一步将召开股东会,股东会通过后,就会向证交所申请下市,宣告成立65年的复兴航空走入历史。复兴航空是台湾第三大航空公司,主要经营台湾岛内航线、两岸航线等。这家台湾首家民营民航企业,被逼宣布结业解散,退出台湾航空界,给台湾社会投下震撼弹,使原本经济萎缩的台湾更加伤感。不解散意味着就会破产  相似文献   

15.
2004年7月5日至12日,应台湾自创品牌协会邀请,祖国大陆中华商标协会参访团一行20人赴台湾地区进行交流。两岸知识产权民间团体就有关商标事务进行座谈,针对两岸业界抢注商标的现象,大家都表示非常关注,两岸业界也就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特将有关“金门”商标申请注册过程介绍给广大台商。  相似文献   

16.
非诉行政执行的案件远远高于行政诉讼的案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非诉行政执行中当事人对于行政决定是持认可态度。行政诉讼法出于充分保障公民救济权利的需要,将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延长至6个月,于此同时,如果单行法没有对行政诉讼的起诉期限另作规定,行政机关若要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将要等待法定期限届满,这无疑是对行政效率的延误。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应改变行政机关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期限规定、完善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前的催告程序、扩展间接强制执行的种类和实施主体。  相似文献   

17.
林燕燕  林静萍  林连 《台声》2010,(12):5-13
<正> 国台办发言人就台湾五市选举答记者问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发言人范丽青11月28日应询表示,我们关注台湾五个城市的选举结果,希望台湾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两年多来,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两岸同胞的共识。我们将继续与台湾各界共同努力,不断扩大和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  相似文献   

18.
《黄埔》2011,(2):15
福建泉州晋江机场已成功申请为两岸直航新航点。晋江机场1月4日透露,已向相关主管部门报批,拟先开通台北桃园和台中两条直航线路,方便两岸民众春节返乡探亲。与台湾隔海相望的泉州,是台胞的主要祖籍  相似文献   

19.
台湾问题事关中国全局,而发展两岸关系则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于维护海峡两岸中国人的共同福祉。但是,台湾问题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当前台湾岛内日趋严重的"台独"现象,给两岸关系的良性发展带来很多困难,两岸关系仍然在曲折中艰难前进。鉴于当下严峻的台海局势,我们要以"发展和平稳定的两岸关系"为宗旨,立足两岸实际,采取务实、灵活的两岸政策,通过完善涉台立法、加快两岸经济合作、推动中华文化交流、以党际交流为切入点加强两岸政治交流等多个渠道来推动两岸交流形式的多样化、实效化。  相似文献   

20.
八面来风     
《今日海南》2006,(5):5-5
中央15项利好普惠台胞国共两党共同举办的第一届两岸经贸论坛4月14日—15日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台办主任陈云林在闭幕式上受权宣布和通报了祖国大陆方面进一步促进两岸交流合作、惠及台湾同胞的15项新措施。其中,正式认可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核准的台湾高等学校学历,以及为方便台胞来往大陆而新增三个台胞口岸签注点,鼓励台湾医疗机构与大陆合资合作兴办医院,而且台湾投资者最高股权可占70%等措施受到了台湾民众热烈欢迎。两岸经贸论坛:国资委新目标:2010年50家央企进入全球500强——4月23日,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透露,国资委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