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海燕 《理论学刊》2005,4(2):120-122
文化诗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体现的是一种新历史观,强调的是审美阐释和文化阐释的辩证综合。文化诗学方法的出现为中国现代文学流派的研究提供了特殊性和可能性。本文即尝试运用这一方法对京派和海派文字给以新的观照和解读。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提出的“民国文学”设想,是近年来学术的一大动向,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这恰恰是中国学术迈向成熟的一种正常现象,所以,很有必要以这些争论和质疑为契机,对因“民国文学”产生的种种分歧和疑问作出认真分析和回应,以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所追问的问题有三:提出“民国文学”而不是继续简单沿用“现代文学”究竟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民国”何谓?作为文学研究的一种概念,所谓“民国文学”究竟可以推进文学研究的什么,即“民国文学”何为?最后,对于正在倡导文学的“民国机制”而言,这样的研究方式究竟来自哪里?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现代传统"从"古代传统"中脱颖而出,从萌芽到形成标示出三个历史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中西文化的交汇时代、世纪之交的新旧"过渡时代"、"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成长的"轴心时代"。其演变结果,是构建了中国文学现代传统谱系的"结构图"。现代民族国家诉求与人的解放诉求是这一谱系的"精神本源",由此展开而形成了"思想-文化传统"与"艺术-美学传统"两大系统。前者包括启蒙-教化传统、个性解放传统、大众化传统、继承-借鉴传统;后者主要是现实主义传统、浪漫主义传统与现代主义传统。研究中国文学现代传统形成的路径及其理论的有机构成,意在从根本上把握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精神运动轨迹"与"精神结构图"。  相似文献   

4.
植根大陆的文化教育 台湾的文化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主要包括新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民间艺术等。它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是台湾劳动人民和文学艺术家们智慧的结晶。 在台湾现代文学艺术史中,曾出现过两次重大转折。一是日据时期在祖国“五四”运动影响下展开的台湾新文化运动。当时,在反帝反封建大旗下,涌现出众多热爱祖国的台湾早期作家、艺术家。他们前仆后继,辛苦垦拓,发扬了中华文化的光荣传统。二是在台湾光复以后的数十年中,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进行较  相似文献   

5.
传统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传统的封建宗法社会意识形态的载体。早期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改造中国社会,必然要对旧的上层建筑进行重构,因而传统文学的理论与实践成为其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早期中共在对传统文学中与时代潮流不相适应的成分进行彻底批判的同时,对其优秀的成分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阐释和总结,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大大丰富了中共自身的思想文化理论体系。同时,也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6.
全面抗战初期,中共未能注意黄帝符号的独立阐释对政权合法性论证上的意义,在黄帝宣传上多次遭受挫折。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在黄帝陵资源上的排斥举动凸显了中共自身文化资源与黄帝作为民族国家始祖所需要求上的差距。在多次尝试运用黄帝陵符号未果后,中共开始寻求黄帝符号新的阐释路径。在新民主主义文化理念的指导下,中共同知识分子积极合作,通过将黄帝文化资源的地域范围扩大至陕北边区,以黄河为纽带,尝试发现黄帝与延安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唯物史观指导下的历史研究对黄帝时代意义的抽象提炼,证明了黄帝与中共的精神传承关系。中共黄帝符号构建的形成,表明团结各方力量,充分利用因时制宜的各项策略与机构的外部形塑作用,是中共在战争特殊时期改造传统文化符号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7.
《求实》2013,(Z2):249-250
<正>在中国现代文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报纸文艺副刊在每一个文学(文化)的转型阶段都发挥了积极的文化舆论导向作用。《晨报副刊》之于新旧文学(文化)的转变,《大公报·战线》之于五四文学(文化)向抗战文学(文化)的转型,《大公报·星期文艺》之于现代文学(文化)向当代文学(文化)的过渡,都是极其明显的实证案例。抗战胜利后,中国文学(文化)的发展方向成为文学(文  相似文献   

8.
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书堂 《理论学刊》2007,(6):114-116
作为中国文化价值核心的“经世致用”,在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发展时期中都表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并主导着中国文化、文学的发展。这一价值核心应该从学理上给予正确的评价。经世致用传统将继续在我们的文化与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康毅 《理论学刊》2014,(1):122-126
"诗言志"与"摹仿说"作为中西文论的源头,不仅确立了中西方文学理论的传统,也作为"轴心时代"的一个重要精神产物反映、孕育和影响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和文学形态。按照发生学的说法,一种理论的产生必然依托于所处社会的自然和人文背景。采用跨文化比较的视角把文学理论同自然和人文背景联系起来考察,可以将文学本质、文学功用以及创作风格与深层的文化根源相互映衬比照,可以看出早在先秦和古希腊时期,人们对文学的不同阐释已经折射出了影响至今的中国文化中的伦理精神和西方文化中的科学精神。当然,对不同文化语境中古代文论的研究也是对当下理论建设的一种反省。  相似文献   

10.
河套地区历史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晚期,河套一词最早见于明代,河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类型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研究一种文化,对其由来及类型特点的描述是初始亦是基础,也是打开一种文化类型研究的钥匙,这对于一种文化的深度阐释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研究作为黄河文化组成部分的河套文化,对新时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将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现代文学中的民族话语探讨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有人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来赋予五四现代性的意义;有人赋予晚清文学“想象民族国家”的现代性;还有人从民族国家宏大叙事的立场来肯定党派文学“民族主义文学”的现代性价值.这些思路和研究模式虽然都看重民族主义所展示的现代性意义,但是还都忽略了中华民国这一现代国家之于文学的现代性价值和意义.笔者认为,考察现代文学的民族国家话语应以民国的建立为发端,对于它的阐述也应依托民国的历史文化形态,惟有如此,才可以发现文学的现代性与民国机制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进一步理解民国文学和现代文学这两个概念的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2.
战后的香港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较具包容性的空间。刘以鬯香港的文学活动不仅延续了在大陆难以存身的种种中国文学传统,让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自觉接通了与中国文学、世界华文文学的联系,而且以极强的"在地性"的现代主义文学探索,沟通了上海、香港这两座现代城市的文化资源。将此时期香港文学置于战后中国文学的整体格局,"现、当代"中国文学的内在联系以及一体相关性无疑会引起许多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章必功,男,1949年生,安徽铜陵人,现任深圳大学校长、教授。1984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同年赴深圳大学任教。全国优秀教师,文艺学硕士点古典文艺学方向带头认,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艺学、中国传统文化。主要学术成  相似文献   

14.
著名文学理论家南帆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现象的研究具有某种探索前沿性,其文学理论中的"文化批评"所呈现的三种主要特征,既代表了他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看法与评价,也为丰富知识界对"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的理解提供了帮助.他的研究为文学芥提供了一种范式,这种范式对知识界的继续探索和"文化批评"自身的发展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晓初 《理论学刊》2012,(11):119-124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中,虽然"现代性"的过度阐释造成它的钝化与泛化,但它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之所以成立的合法性基础,因而亟需对造成这一概念混乱与歧义丛生的逻辑前提及其思维方式加以清理与厘定。在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之现代性问题上始终存在着两种思路:一是立足于中国现代(性)文学发展实际的探索;一是来自于西方后现代(现代)性理论的启迪与应用。事实上,现代性文学首先根源于一种历史现代性——现代文明的创造,因而具有普适性的人类价值,也具有萌芽、生长、发展、衰亡的过程;当它扩展和弥散到不同国家、地区、民族之后,又形成更加丰富多样的具体的特殊的现代性,同时由于"现代性"本身便孕育了自身否定自身的内在张力,因而又是一种充满内在矛盾与张力的悖论性结构。历史与辩证的态度是我们探讨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6.
时代与文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造就文化,时代选择文化。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会有不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对文学的写作、阅读与需求均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新武侠、红色经典以及快餐文化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命名的提出,对整个文学研究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甚或颠覆性的一个学术事件.尽管在此之前已有学者使用了"现代中国文学"术语,但这种使用无论是学科意识还是文学史观,无论是研究方法还是撰述体例,与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基本一致,或是仅仅对"中国现代文学"概念的局部修正.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提出的"重写文学史",也主要侧重于对某些曾被忽略和误解的作家作品进行重新解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新的文学史观念.因此,寻求新的学术领域与文学史研究的突破,成为新世纪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的亮点.  相似文献   

18.
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增强自觉是条件,坚定自信是关键,实现自强是目的。增强党内政治文化自觉,体现为增强党内政治文化地位作用的自觉认识和其历史责任的自觉担当。坚定党内政治文化自信,体现为对党内政治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其生命力的坚定信心。实现党内政治文化自强,关键要做到破立结合、研究阐释并举。  相似文献   

19.
史无前例的“千年译经运动”——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做出了难以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着眼于创作思想、创作手法与创作题材等方面,试图剖析佛经翻译给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带来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指出翻译在民族文化构建与创新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宣兆琦  杨宗杰 《理论学刊》2007,(12):104-107
由于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差异,由于不同地域群体生产、生活方式及传统的不同,由于非常复杂的原因,我国历史上,尤其在先秦时代,形成了不同的地域文化。在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时,对文化概念的认知应该与时俱进。由齐文化的命运推及其他先秦时期形成的地域文化,其下限定在西汉武帝时期比较合适。先秦地域文化间的相互关联要求今人必须加强比较研究。当地域文化的研究超越了初级阶段后,还应当把探索和彰显其普世意义作为主要任务。因为地域文化间的联系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今天从事地域文化研究的人们也需要交流,需要相互支撑和支持,因此,建立地域文化研究协调合作的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