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站在毛泽东身旁的一位长髯飘拂的长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就是革命家、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张澜,  相似文献   

2.
曾经受到毛泽东主席大加称赞的油画《开国大典》,作为现代油画的经典作品,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它是表现新中闰成立这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它将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一历史瞬间定格在画布上。  相似文献   

3.
佚名 《政府法制》2011,(29):15-15
1949年8月,北京护城河畔一处住宅内,一支600人的特殊队伍悄然成立,它的名字传奇而神秘:北京市公安局便衣警卫大队。60年后的今天,时任大队政委的慕丰韵还经常一字一顿地重复周恩来当时的“死命令”:要保证开国大典“绝对安全”!因为,当时北京公安机关已经获悉国民党派遣特务在开国大典上刺杀毛泽东的绝密计划情报。  相似文献   

4.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在天安门城楼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地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仅仅与他数尺之遥的我,作为香港<中国文摘>半月刊的记者,正高举相机,迅速捕捉每一个有历史意义的镜头,生怕漏掉一个珍贵的瞬间.  相似文献   

5.
衣着:从中山装到西装 服装,是某一历史时期最直观的印象,也是个人形象最为外露的反映. 在开国大典的照片上,新中国的第一代领导人在天安门上首次集体亮相,毛泽东主席和他身边其他领导人清一色的中山装让世界瞩目.中山装面料硬挺,颜色稳重(多为黑、藏青色),很适合重大场合的氛围,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官员们的正装、国服.那时,西装是舶来品,普及量远不及中山装.到了"文革"时,西装几乎接近停做.  相似文献   

6.
六十年前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主席雄浑的声音响彻中外:"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言之确凿,自新中国成立之日起,便一改近代百年屈辱外交史,以其前所未有的伟力与气魄,废除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敢与帝国主义阵营的霸主美国叫板,不惧威胁恫吓,一举收回外国兵营,真叫人扬眉吐气,大呼"快哉"!  相似文献   

7.
平凡 《政府法制》2009,(22):53-54
1949年10月1日的夜晚,是一个不眠之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前来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外贵宾。这次宴会,后来被称为"开国第一宴"。那天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随后进行阅兵和群众游行,  相似文献   

8.
1949年10月1日的夜晚,是一个不眠之夜.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宴会,招待前来参加开国大典的中外贵宾.这次宴会,后来被称为"开国第一宴".  相似文献   

9.
画家董希文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幅《开国大典》的油画竟会将自己同新中国的政治风云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高岗、刘少奇两位政治人物的兴衰迫使自己两次对这幅视若生命的作品进行大改,永远地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油画《开国大典》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是一幅深为我国各族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10.
当开国大典的第一项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典礼正在进行之时,负责警戒和保卫开国大典安全的公安人员发现了异常情况:一名穿军装的美国军官正站在原美国驻北平总领事馆的围墙附近,频频地进行拍摄。这位美国军官虽说离天安门城楼的主会场较远,但离受阅部队很近。受阅解放军部队的战车师、骑,  相似文献   

11.
李普 《政府法制》2013,(12):16-17
我国老一代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位于北京宣武门的家里,客厅墙壁上挂着他在天安门城楼上报道开国大典时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李普身着无领中山装,头戴一顶帽子,在他周围站着一批开同元勋。作为老一代革命者和著名记者,李普见证记录了20世纪中国发生的很多大事,1949年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就是其中最不能忘记的。  相似文献   

12.
作家萧军有记日记的习惯.他写日记完全是写给自己看,作为历史的摄影机、速写簿,并留下一点心灵的记录. 1942年3月22日日记:"我讨厌和江青一起跳舞……对于江青,这是个愚蠢、庸俗、浅薄的人.她对于毛泽东不会有什么帮助的,我对她毫无兴趣."1942年3月29日日记:"为了欢送我,今夜开假面舞会……朱德和贺龙来了……朱还是那样诚朴.接着毛泽东、林彪也来了.林是个狭小的、理性很强的人,但缺乏一种深沉的镇定人的力,他会不寿的."  相似文献   

13.
巫昌祯素描     
为法学教育奉献终身 1949年10月1日,巫昌祯和她未来的丈夫庚以泰,走在了开国大典的游行队伍中,庚以泰还是大学生队伍的总指挥.当毛主席喊出"人民万岁"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欢乐的人群顿时沸腾了.歌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巫昌祯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激动!  相似文献   

14.
赵永春 《政府法制》2012,(35):38-38
毛泽东曾熟读过《论语》、《孔子家语》及其他记载孔子生平的书籍,不仅熟知孔子的饮食观点及习惯,而且还能根据孔子的饮食生活特点推断出孔子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5.
朵雅 《政府法制》2013,(12):40-40
自上世纪60年代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彭真等中共中央的领袖,有时也到钓鱼台同宾馆来召集会议或临时小住。他们留住的安排也没什么规定,一般是第一次安排在哪幢楼,以后再来仍安排在哪幢楼,渐成习惯。  相似文献   

16.
在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中共八大档案中,有一份毛泽东亲自填写的中共八大代表登记表.在这个登记表上入党时间的一栏中.清清楚楚填写的是1920年.这就是说,毛泽东的入党时间是1920年.中国共产党是1921年成立的,为什么毛泽东的入党时间是1920年呢?  相似文献   

17.
于语和  于浩龙 《法学家》2005,2(3):55-62
习惯在当代中国社会的纠纷解决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遵从习惯多于遵从法律.本文以个案为角度,探讨了在民间纠纷调解中民间习惯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发生机制.从调查的案例得出结论,习惯的最大作用在于受到广泛的认同,通过习惯解决纠纷有利于执行.文章结论在我国法治建设中,应当注重发挥习惯的作用,应当承认习惯的效力.  相似文献   

18.
关于治理公款吃喝的议论,一直广受关注。日前,有一位地方官员公开声称,取消公务接待不现实,理由是“一些领导干部‘习惯’了吃请”。诸如此类的“习惯”,还有不少。叶圣陶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毛泽东更尖锐地,  相似文献   

19.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著作.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调查后,起草了<调查工作>一文.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等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同年6月上旬,毛泽东带着初稿来到上杭,交由闽西特委翻印出版.可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调查工作>小册子意外散失.  相似文献   

20.
30年前的1月30日,凝聚着无数英雄的热血,北平和平解放。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定都北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