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段立生 《东南亚研究》2001,(4):54-61,67
泰国素有“黄袍佛国”的称呼 ,全国人口的 95 %以上信仰佛教 ,全国共有佛寺 32 ,0 0 0所 ,僧侣 30万人。泰国宪法规定 :“泰国国王 ,必须是佛教徒及佛教的护持者 ,才可以登基为王。”佛教在泰国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 ,不了解佛教 ,便不能真正了解泰国。笔者利用在泰国任教的机会 ,跑遍泰国 73府 ,考察了重要的文物遗址 ,再参阅、参证中、泰文史籍 ,为各历史时期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和发展勾勒出一个大致的轮廓。  相似文献   

2.
从古至今,泰国不断有佛教介入政治冲突的事件,佛教积极介入政治的方式是僧人干政,消极介入的方式是以接纳政客出家的方式为其提供庇护。从政客角度来看,是为了获取宗教庇护、积累功德以及保护自身名誉;从佛门人士来看,是为了在政治斗争中利用宗教身份为自己迅速树立权威;从佛教教义和佛教在泰国的本土化特征来看,佛教论证了国王的政治权威的合法性,从根本上与政治相连。泰国的佛教在历史舞台中展现出功能性和世俗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为佛教介入政治冲突事件提供了土壤。泰国佛教观念留出的阐释空间为佛教赢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不断被人们用来建构泰国社会的象征权威,这是催生出政教乱象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段颖 《东南亚研究》2012,(5):99-105
众所周知,佛教为泰国民族国家的三大支柱之一,同时也是现代泰国社会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立足于人类学视野,认为泰国佛教是一个意涵丰富的文化体系。本文通过对泰国佛教观念和实践的考察,以及对佛教与泰民族国家、日常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相互关系的叙述与分析,阐述以"业"为实践核心的佛教如何渗透至泰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当中,并成为现代泰国国家社会重要的文化特质,以及泰民族持久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4.
佛教大国的穆斯林陈开明泰国是一个佛教大国。在大多数人眼里,泰国使人联想到的是穿番红花袍的和尚,寺庙大钟和佛塔佛像。然而实际上与佛教并存的还有另一个不同的宗教———伊斯兰教。泰国有2300多座清真寺,其中100多座建在曼谷。几世纪以来,泰国的伊斯兰教一...  相似文献   

5.
缅甸佛教的现状李晨阳上座部佛教传入缅甸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在封建社会,佛教一直长盛不衰;在佛教受压制的殖民统治时期,佛教民族主义是缅甸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思想旗帜。1948年缅甸独立以后,在吴努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佛教又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缅甸和泰国...  相似文献   

6.
泰国有着悠久的民间艺术传统,并具有自己民族的色彩。 泰国民间戏剧起源于民间庆典和宗教儀式及祭祀。随着印度人移入泰国,印度佛教对泰国民间戏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印度宗教剧《卡塔卡利》就  相似文献   

7.
泰国人民对国王的崇拜源自于泰国的原始地神崇拜,而外来婆罗门教与佛教思想的渗透及其最终与本土原始信仰的融合,则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对国王的崇拜。  相似文献   

8.
从宗教信仰的视角审视,泰、中民间故事《鬼妻》和《白蛇传》都是讲述人与异类结合,因与民间信仰不符而遭到阻挠,最后异类被佛法制伏的故事。两个故事有许多相同之处,均揭示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和民间信仰之间的较量,最终佛教占据上风并包容、吸纳了地方原有的信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佛教传播过程中民间故事成为宣扬佛教的一种工具。二者的比较也揭示了泰中两国宗教信仰文化的差异,使我们加深了对泰国地方传统信仰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泰民族为追求解脱而选择南传佛教,庇护思想与制度的形成、短期制出家习俗的流行推动其传播和发展.素可泰初期佛教开始传播,但发展缓慢,直到素可泰后期,特别是阿育陀耶王朝萨迪纳制度改革中,官员的短期制出家习俗制度化以后才有较大的发展.19世纪后期萨迪纳土地制度解体,泰国南传佛教步入现代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0.
中化禅宗在泰国的传播段立生禅是梵语“禅那”的音译,意为“静虑”,即通过静坐思维,以期大彻大悟。广义的禅指禅定,在达磨祖师东来以前,印度已有。但成为佛教一种宗派的禅宗,则是公元五世纪以后,由印度传入的佛教与中国世俗文化相融合的产物。禅宗是完全中国化了的...  相似文献   

11.
从《鬼妻》到《鬼夫》的近15年中,泰国恐怖片经历了一个从感官心理性惊悚到喜闹式惊悚的转变。区别于经典泰国恐怖片的文化母题与佛教背景,喜闹剧式恐怖片成为目前广受观众认可、票房号召力巨大的泰国电影类型,但其拼贴性的叙事指向和稍显冗长的叙事节奏都有碍于这一类型电影叙事风格的稳定。对于异国恐怖喜剧经典范式的一味模仿以及自身民族元素的"奇观化"展现,均使得恐怖喜闹剧成为泰国本文文化危机的一种潜在表现。  相似文献   

12.
泰国是战后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之一,有成为“小龙”的强劲发展势头。研究这个笃信佛教的国家的学校德育对促进经济起飞的经验,对我国学校德育的革新是有参考意义的。  相似文献   

13.
李敏 《东南亚研究》2012,(5):106-112
19世纪泰国外交成功维护国家主权独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改革带来的规范层面的变化以及当时亚洲和欧洲的地区局势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泰国近代改革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制度、规则和观念等规范的改变上。在保持信仰等根本传统不变的情况下,泰国按照西方流行观念做出部分融通,重塑了自身身份,减少了与西方不必要的摩擦。这些规范层面的改变在与西方的交往中被感知,它们一方面通过外交途径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外交活动的开展。此外,地区局势也为泰国开展外交活动提供了便利,西方国家在亚洲尤其是中国以及欧洲不断产生的矛盾和力量的变化无疑对泰国外交的成功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金勇 《当代亚太》2006,(5):58-64
华人是泰国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的姓名问题对社会稳定有重要影响,因此一直是泰国政府所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泰国华人姓名泰化的嬗变过程,来管窥20世纪华人在泰国社会所处境遇的变化。华人姓名的不断泰化,一方面缘于泰国政府长期不懈地坚持对华人的同化政策;另一方面也与当地华人对泰国社会的认同感不断增强密切相关。此外,面对政府的归化政策,华人也通过双名制度等方式保持自身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20年代以来的近百年间,霍乱、鼠疫和钩虫病等的疫病流行对暹罗卫生防疫机制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西方医学的持续干预下,暹罗国内对疫病的知识与想象不断更新,催生了基于西方医学理论的防疫政策与职能部门.同时,暹罗统治精英将佛教"功德"等理念与资源应用于新的公共卫生需求.面对疫病流行对国家治理的压迫,暹罗统治精英将自身塑造成为西方医学知识与实践的赞助者与引领者,并基于佛教传统价值将其视为一种新的"善业"而大力支持,使近代暹罗的卫生防疫机制建设呈现出西方医学知识与佛教伦理价值相调适的特征,成为其现代化进程中形塑"泰国性"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16.
1932年以来,泰国社会结构的变化为人们理解其政治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线索.长时间的以小农主导地位、以保护人-被保护人关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结构为泰国军人统治提供了基础.而工商集团的逐渐崛起及其对权利和政治参与的要求,消解了军人专制统治的基础,加大了军人统治的成本,推动着军人统治逐渐放松对社会的控制,成为泰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而泰国精英对民主价值的选择和坚定追求则成为泰国社会结构变化推动民主政治发展的转换枢纽,直接推动了泰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泰国南疆地区暴力袭击活动的特点着手,对暴力袭击的手法、目标、时间、地点等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并与国际恐怖主义袭击的特点进行比较,从多角度探讨该地区暴力袭击持续多年并无法平息的原因。本文认为,泰国南疆地区持续动乱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它缘于民族分离主义运动,但却又受制于泰国国内政治、经济等因素。只要泰国的国内政治形态没有变化,国外势力没有进一步介入,南疆动乱仍将持续,但却不会产生从量变到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二战后,泰国从依靠农产品出口开始其工业化道路,在有利的国际市场环境下,泰国从80年代开始的出口导向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功.泰国的经验说明,依靠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国投资可以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建设.但199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说明依靠外部市场的发展会受到国际环境的制约.而泰国面对国际市场变化时所采取的市场发展与转移方面的措施说明,通过加强区域合作可以建立较为稳固的出口市场.  相似文献   

19.
也论差猜时期泰国的印支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军 《东南亚研究》2001,(1):25-28,32
柬埔寨问题产生后 ,印支政策是泰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差猜上台后实施的“战场变商场”政策因其变化性而受到广泛关注。该政策既反映了泰国政治变迁 ,又表现出泰国外交政策的继承性 ,同时亦展现了泰国的地区雄心。实质上 ,差猜时期泰国的印支政策是“双轨政策” ,即“一轨”为“战场变商场”政策 ,另“一轨”是 :以外长西提为首的泰国外交部实施 (与东盟集体政策一致 )的政策。双轨政策实质上反映了泰国国家利益 (远期与近期 )的分歧与协调及国家利益与东盟地区利益的分歧与协调。  相似文献   

20.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泰国的商业银行或者倒闭 ,或者被迫重组 ,整个金融领域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