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孙是个私营企业厂长,这几年企业办得挺红火,村里人都说老孙有财运,发财的事都让他遇上了。听到这话,老孙总是嘿嘿一笑。几个月前,又有一件大好事让老孙遇到了,可这次他却摊上了一场官司。2002年9月3日,一头惊牛连窜带蹦闯进了老孙的厂子里,几名工人见了连忙关厂门,周旋几次才抓住牛,拴了起来。工人随即通知了老孙。老孙出来一看,是头奶牛,肚子还挺大,像是怀着小牛呢。他可乐了;心想好事又让我给碰上了,连牛带犊子,值不少钱呐……老孙一声吩咐,把牛拴在了厂门口的树上。没承想,不大工夫,放牛人找进了厂子。他对老孙一再感谢,把惊牛走失的来龙去脉讲了一遍,然后就要把牛拉走。老孙不干了,他说,这牛是厂里工人费了老大的劲才逮着的,怎能说声谢谢就牵走呢?老孙向放牛人提出得意思意思,可他提出的好处费数儿太大,而且不容回嘴,放牛人无奈,回去找牛的主家去了。这家的男主人老李当时不在家,两个钟头以后才急匆匆到老孙厂里去领奶牛。等他们赶到时,连老孙在内的人都傻眼了:拴在门口树上的奶牛不见了。两拨人一起急着四处去找,也没找到。老孙觉得自己尽心了,只是为  相似文献   

2.
今年32岁的张兵是宣汉县胡家镇12村2组的奶牛饲养专业户.说他是"奶牛大王",是因为他家建有标准的牛舍14间,养奶牛14头,是全县农户中养奶牛最多的一户.  相似文献   

3.
农十二师三坪农场六连27岁的回族青年奶牛养殖户丁国,只要一提起他的名字,青年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在养殖奶牛的11年里,他用勤劳的双手和求真务实的态度为农场青年树立了典范,成为农场青年学习的楷模。 1992年,他家仅有4头奶牛,看到别人养奶牛致富,他也下定决心走这条路。于是,他每天起早贪黑,喂牛、挤奶、送奶,一天忙忙碌碌,可效益与别的养殖大户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经过调查,他发现奶牛的品种不行,产奶量低。于时,丁国产生了更新奶牛品种的念头。  相似文献   

4.
正1000多平方米的猪舍,生猪存栏300头,凭着一股敢想敢干的闯劲,用坚持不懈的努力,写就了一段有声有色的致富传奇。她就是二师三十团远近闻名的养猪女状元何雪花。"2010年我听说养奶牛赚钱,便说服家人投入了15万元购买了奶牛。由于养奶牛成本大,资金周转时间长,对场地要求也比较高,再加上每天还需要骑车下单位卖牛奶,要想规模化养殖奶牛十分困难。"2012年,何雪花经多方探询信息、反复论证后,觉得养猪业前景不错,于是决定发展养猪业。此后,一有时间,她就搜集养猪信息,学习养猪技术。为了筹集养殖资金,  相似文献   

5.
老孙的故事     
大王埠,是一座不大的红土荒丘。大王埠荒,荒得早年曾有鬼怪传说,令过路人毛骨悚然;大王埠穷,穷得连一滴水也没有,自然也就长不出什么东西来。大王埠地处山东省平度市田庄镇。只有91户人家、280口人的前柳村就在这荒丘下。这里的人习惯把大王埠叫做“山”或者“岭”,他们赖以生存的635亩土地,有400多亩就在这荒丘上。 年复一年,前柳人辛酸的眼泪和抹不尽的汗水总是分不清地流。脱贫致富,路在何方?这一切,老支书孙发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96年春,从没出过远门的老孙,在镇领导的启发下,揣着借来的几百元钱,到日照、莒县等地参观板栗种植;秋天他又在镇林业站的指引下到青州曹沟学习冬雪蜜桃的栽培。学习归来,他坚定了治荒致富的  相似文献   

6.
27岁的黄晓梅是农五师八十九团一连农工。近年来,她通过学习科学技术,走出了一条依靠科技养牛致富的路子。 1999年,黄晓梅从各类报刊上了解到养奶牛致富的信息,她结合当地团场人喜喝鲜奶的实际,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凑了3000余元买了两头刚产仔的黑白花奶牛。经过一年的精心饲养,牛奶的销售逐渐有了一定的收入。2000年,她又投资1.8万元买回4头即将产仔的黑白花奶牛进行养殖,当年就收入2万余元。 2001年,团工会把黄晓梅作为团场庭院经济养殖  相似文献   

7.
“十户一体”联户帮带党群同共致富活动,是元阳县针对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和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提出并开展的。它由1名致富党员联系3户致富群众,这3户致富群众分别再联系2户困难群众,10户为一体(也可以是几户、十几户、几十户为一体),形成致富党员 致富群众 贫  相似文献   

8.
致富之路     
勤劳叩开致富门 李雪莲 10年来,农四师六十六团农七连女职工胥洪霞,凭着对养殖业的那份执着劲饲养奶牛,从5000元起家,通过自繁自育,现已拥有奶牛21头,年产牛奶60吨,年收入近7万元,成为连队小有名气的富裕户。 1994年,胥洪霞拿出家中仅有的5000元现金,买了一套离连队2公里远的住房。她还向亲朋借了几千元钱,喂了3池鱼、200多只鸡、30只羊、3头牛,经过精心饲养,当年就收回了成本,还盈利了3000多元。近几年,她在团工会和连队党支部的大力支持下,利用6万元的养殖贷  相似文献   

9.
一二九团一连职工申富星、姜改梅夫妇在发展庭院经济初期花800元买一头奶牛起家。经过十年滚动发展,到1994年累计养牛26头,(其中母牛21头),总收入超过十万元。成为一二九团众多职工靠发展庭院经济致富的一名典型,回顾他们家养牛致富的道路,主要有以几方面。  相似文献   

10.
张秀振 《奋斗》2012,(9):58-59
近年来。嫩江县伊拉合镇黎明村在创建新型合作社经济组织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为了振兴嫩江县乳业,使奶牛户走上致富路,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黎明村成立了奶牛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达500万元。经过四年多的发展壮大,奶牛养殖已经由家庭副业转为本村的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底,合作社覆盖全镇九个村385个奶牛户。奶牛存栏量1200头,年产鲜奶2500吨,实现产值800多万元,2011年被授予省级示范社。  相似文献   

11.
自己养奶牛挣了钱,公家却来给补贴!师团的政策好,咱老百姓也得些实惠。10月8日上午,农十二师一○四团畜牧连牧工吐尔逊数着刚领到的1.4万元奶牛养殖补贴款,高兴地告诉笔者。这一天,十二师和一○四团共为该连30户牧工兑现了首批奶牛养殖补贴款22.39万元。  相似文献   

12.
《前线》2001,(10)
在延庆县,提起大柏老村,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们村有全市规模最大的养殖牛小区,70%的村民依靠养牛过上了好日子。说起村里靠养牛致富的经历,村民们无不称赞村支部那股让群众“牛”起来的“牛”劲儿。创业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全国各地农村还在“以粮为纲”的时候,大柏老村支部就从市农场局牵回了30多牛,开始集体养牛事业。可那时村民根本不知道养奶牛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大家伙儿聚到一块儿就开玩笑:瞧,村里要开动物园了。“咱一辈子头朝黄土背朝天,这奶牛咋养还真不懂,能行吗?”也有人为村支部捏了一把汗。村…  相似文献   

13.
《实践》2018,(12)
正在巴彦淖尔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提起边俊峰,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带领村民发展奶牛养殖业、"两瓜两菜"种植业,使村民逐步走上富裕路,也让和平村成为全旗有名的富裕村和乡村振兴的典范。1997年,边俊峰尝试发展养殖业,多次到周边旗县考察学习畜牧养殖的先进技术,成为村民致富的"探路者"。同年,村民把边俊峰推到了村支书的位置上。"他思想超前,技术更新快,最重要的是他办事公道,说到就能做到。"  相似文献   

14.
"养猪为过年,养鸡为买盐"这一传统说法,如今在巴中市巴州区酒店乡箭弓村再也找不到支持者了.要问这是为什么?群众都说,这得多谢村民李寿贤,是他致富不忘乡亲们,带领大家养猪齐致富.如今,全村及邻村已发展LY母猪150多头,种植黑麦草900多亩,涌现出了年出肥生猪10头以上的专业户225户、50头以上的大户43户,去年仅生猪一项全村农民人均增收950元.全村生猪改良面为100%,三元杂交面达49.6%,成为巴州区三元杂交改良重点繁育养殖基地,他本人也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  相似文献   

15.
正武强县周家窝镇止方头村有126户、548人,驻村工作队入驻前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12人,贫困发生率2.2%。自2016年工作队入驻以来,全体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始终坚持下沉一线,将脱贫攻坚工作做实、做细、做好,让贫困户认可,非贫困户满意。2017年止方头村脱贫出列,2019年贫困户全部脱贫,脱贫户人均年收入6791元、村集体年收入5.5万元;武强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被  相似文献   

16.
<正>"这两年,大家忙完地里的活儿,总爱往合作社跑。去年冬天,我在合作社里干活,领到了1.6万元的工资,一家人半年的生活费有着落啦!"9月6日,二师二十九团六连职工卢勇笑着说,"跟着老孙干,这钱袋子鼓起来了,思路也更开阔了。"卢勇所说的老孙,名叫孙军超,是连队的一名共产党员,也是大伙儿心中的致富带头人。2014年,头脑活、路子广的孙军超萌生了成立合作社的想法,得到了连队干部的大力支持。随后,孙军  相似文献   

17.
顾斌  黄跃 《支部生活》2004,(6):14-15
云富镇为水富县城所在地。虽说是镇,但农村人口占了一半,有1.7万多人,而且大部分都在山区。自2002年县里启动“农村千名党员科技致富工程”以来,目前,在全镇500多名农村党员中已发展了工程对象户175户,工程对象户去年人均纯收入增长了约300元,同时带动了周围436户农户增收、100多户党员贫  相似文献   

18.
能人刘景群     
<正>年出栏生猪1200头,繁育仔猪2000余头,年纯收入20多万元,使刘景群成为农二师二十九团十三连养殖业致富的佼佼者。2003年,二十九团畜牧业实行改制,牲畜作价归户,刘景群果断买下了位于十三连的猪圈。有了属于自己的猪圈,刘景群浑身有使不完的劲。经过精心饲养,头一年她出栏生猪200头,挣了1.8万元。她用这些资金扩建了圈舍,买来了  相似文献   

19.
人物简介创业格言人生一世,就要拼搏和奉献,这样活着才充实,才有意义。王东,男,1963年生,中共党员,休宁县人大代表,休宁永宁营造建筑公司项目经理,休宁海阳镇万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04年被黄山市委、市政府授予“黄山市农村致富带头人”称号,2005年被推荐为省、市劳模候选人,多次被评为县、镇优秀共产党员,2006年被推选为黄山市先进性教育活动事迹报告团成员。在休宁县万全村,提起王东放下自己红火的建筑企业,一心带领村民同奔富裕路的事,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称赞他富了不忘乡亲,甘做村民致富路上的铺路石。王东是靠打工起家的。…  相似文献   

20.
农六师共青团农场严格落实兵团“1 3”文件精神,给职工创造了寻求致富的宽松环境。该场八连职工在自营经济这片天地各显神通,闯出了一条富裕路。八连承包职工宋恩华2005年购买了一台铲车,方便了自己,又服务连队,每年为连队铲菜、平路、修路,年收入达万元。女职工林霞每年巧打时间差,利用农闲的3个月时间养红嘴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