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程真 《理论学刊》2005,1(12):30-31
列宁曾经指出,不同的社会政治形势会使马克思主义的不同方面分别提到首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发展,一度被时光“湮没”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成了学界关注的热点。马克思从其时代“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事实出发,揭示了“世界历史”产生的必然性和本质,科学地预测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趋势。立足当代对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进行认真的解读,对于我们今天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全球化是我们时代最为显著的特征。对于“全球化”,目前有狭义和广义两…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指的是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依据、方法依据,特别是问题框架、主题框架、理论框架。传统的“以恩解马”、“以苏解马”、“以西解马”等解读模式都是特定历史情境的产物,具有某种局限性。“以行解马”就是在实践中解读与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解读模式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现实相联系以及马克思的继承者与其一脉相承三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代人学研究的现实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中,系统地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区别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内容博大精深,择其灵魂和精髓在于以下几方面:(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感性的活动”或“客观的活动”;(2)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的出发点;(3)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实践: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求实》2013,(12)
社会主义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已有研究关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现代价值的探讨,至少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马克思地租理论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内涵解读";一是马克思地租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现有研究多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效率视角展开,考虑更多的是地租理论的效率功能,而忽略了地租理论的公平价值。我们应该把马克思地租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挖掘社会主义地租的"公平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道德的表述主要集中在对资本主义的道德批判上。他的道德批判具体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维度: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批判,二是对一般道德的理论批判,三是对社会现象背后社会结构与制度的道德批判。通过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辨析和阐释,可以在历史语境下更深层次地解释马克思理论中的道德思想。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马克思的道德理论进行价值审视。在理论层面上,马克思以“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类解放”的价值旨归;在实践层面上,马克思的道德思想具有强烈的实践指向和现实关怀,它为人们提供了通达“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和寻求美好生活的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6.
嵇睿 《理论研究》2022,(4):58-64
“两个确立”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成就和百年奋斗经验的全面总结和科学认识。“两个确立”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具有三重理论意蕴,马克思的权威理论是“两个确立”的生发起点,厘定了“两个确立”的三种权威思想,即政党权威、政治权威、社会权威;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两个确立”的建构主线,明确了“两个确立”的三大理论前提,即人民群众能否创造历史、先进政党能否推动历史、英雄人物能否洞察历史;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是“两个确立”的逻辑归宿,肯定了“两个确立”的三重实践导向,即规定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实践方向、明确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遵循、提升了中国式政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效能。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有助于正确理解“两个确立”的理论必然。  相似文献   

7.
经济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行了较为集中的分析与阐释,这种解读不是教科书式、总结式的抽象公式,而是一个具有逻辑性、思想性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辨析了危机内容和危机形式,并在思维中再现了危机从抽象可能蛹化为现实存在的实际过程,基于对现实发生的危机“个别”的研究,对危机“一般”有了更深的认识,最终深刻洞察了危机的本质。通过对《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哲学逻辑的深度解读,可将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立体丰富的形象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思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哲学思维的这种实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的思维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这一思维的最终理论成果,是这一思维的理论化、系统化,是这一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的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9.
理解马克思哲学首先要克服诠释过程中的困境,正视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又要善于从"实践诠释学"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哲学把实践作为对事物、现实、历史诠释的起点,其解释理论实质就是"实践诠释学"。通过"实践诠释学"的视角来解读马克思哲学,有助于达到对马克思哲学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0.
王虎学 《唯实》2009,(5):40-44
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社会”概念的生成与嬗变轨迹是马克思整个思想流变历程的浓缩及其内在逻辑进程的展开。当前,学界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马克思不同时期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从不同的视角出发,敞开广阔的问题域,开掘出马克思“社会”概念的不同面相及其丰富内涵。而马克思“社会”概念原初理论语境的回归与再现以及新的方法论启示,必将成为进一步阐释和理解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新哲学是以从事实践活动的人为出发点,因此马克思的自由思想也要在这种新哲学的运思中解读。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的内涵并不只是不牵累于他物,它也在于实践着的人的功过自承。人类正是在对自由的人文价值意义的探求中用自己的独特性存在方式——实践的对象性活动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叶险明 《新视野》2002,(3):52-55
近年来,在新一轮的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学术界越来越注重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以求为解读“全球化”而获得理论上和方法上的支持。本文在这里拟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三个基本范畴及其与科学的世界历史发展图式的方法论功能间的关系作一辨析,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确立科学的“全球化”观,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一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上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科学的社会历史哲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学科结构上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连接具体的史学方法论和一般社会历史哲学的桥…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世界历史”理论以来,已经整整一个半世纪。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马克思的这一极其深刻的理论被人们所冷落。20世纪以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使这一理论所蕴涵的内在意义日益凸现出来。深刻认识马克思这一重要理论的当代意义,正确理解“世界历史”对当代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和制约,弄清中国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时代特色,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4.
张蔚萍先生在《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党建研究》1995年第6期)作了两个理论界定:一是马克思提出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仅是指“重新建立消费品个人所有制”;二是如果谁将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论断理解为“重新建立生产资料个人有所有制”,那他“实质上是鼓吹私有化”。我认为,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以上两个论断性界定,恰恰是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论断的一种偏释,可能对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产生一种误导。 一、理论上的误释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设想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站在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在研究不同的理论问题时总是要根据实践和理论创新的需要而有着不同的哲学论域。生存实践问题,是当今解读马克思哲学的一个论域。如何从人类存在的独特性和人类生命性质的意义上直视生活实践的问题,让能动的、感性的实践活动面对人类的本质,让自由自觉的、对象性的审美观蕴含于哲学观之中,这是我们在解读马克思哲学时应当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所揭示的审美意蕴是:人的生命活动的最深层本质是自由自觉的特性,它体现着人的审美追求;实践体现着美的本质;交往是实践与审美的中介;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观有助于人们从审美价值评估的角度打开通向可能性世界的道路。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在于,在现实与创新之间建立起审美的平台让实践与审美相互蕴含。  相似文献   

16.
李世伟 《世纪桥》2011,(3):57-58
本文运用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对1842—1843年间马克思的“法与法律”二分法进行解读,从而认为青年马克思基本是继受了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马克思“法与法律”二分法背后的哲学依据是黑格尔的法哲学;而在马克思经历苦恼、从黑格尔体系完全脱离出来,彻底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之后对黑格尔法哲学是持批判态度的;至此,“法与法律”二分法也因这种批判而丧失了它的理论根基。  相似文献   

17.
殷霞 《发展论坛》2002,(9):15-17
个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的思想是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与发展方式的预言,也是其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理论界,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常常被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所遮蔽,造成马克思主义只注重“类”而不讲“个人”的误解。其实在马克思的经典著述中,个人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无论是在概念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有区分的。现在,解读马克思的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实践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哲学界定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人的全面发展与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传统教科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解读为物质本体论,使它在思考和谐社会理论的本体问题上,必然碰到难以克服的理论困难。为此,和谐社会理论的本体论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实践本体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还是社会发展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拥军 《探索》2004,2(3):128-130
在目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热”中 ,有一种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批判性”的倾向。这既与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的统一”的品格不相符合 ,也不利于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应当在新的基础上 ,重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东方社会理论”从概念到实践均是一个伪命题,它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的产物,给马克思理论学科体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本文试图从方法论、概念及实践三个方面对“东方社会理论”进行论证、厘清,对确立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尤其对阐述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