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刑法>广泛使用"情节"一词,由于我国立法、司法机关没有对该词作立法司法解释,因而备受学者关注.从文理关系的角度分析,<刑法>第六十一条中"情节"一词的立法含义是对量刑的基本原则的规定.准确理解"情节"一词的含义,科学区分它的类别,是正确定罪处罚的前提和条件之一,对司法实践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读《史记·货殖列传》札记三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埏 《思想战线》2000,26(2):82-85
札记一<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货殖传>均有子贡传,唯不尽同.前者是表彰货殖家之贤而富者,后者意在尊孔,所以对子贡传加以更改.札记二<史记·货殖列传>中"椎埋"一词凡两见,其一是指货殖家"取与以时"牟利致富,与椎埋不相干,当为"推移"二字之误.札记三<史记·货殖列传>中"权利"一词在汉朝是盐铁的同义语.  相似文献   

3.
汉代西南夷之"夷"的语境及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石硕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1):124-130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分析比照,发现西南夷之"夷"这一概念在<史记>中的含义与语境同<后汉书>、<华阳国志>两书存在明显差异.在<史记>的语境中,"夷"是对西南各部落人群的一个泛称,而在<后汉书>和<华阳国志>中"夷"则演成一个明确的族属类别称谓.本文就造此变化的原因及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作了讨论,指出<后汉书>和<华阳国志>中"夷"作为与"氐"、"羌"、"越"相并列的族属类别称谓出现之事实,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西南夷"部落人群之族系面貌有重要意义,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顾士敏 《思想战线》2001,27(1):8-13
中国哲学的起源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世界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自<庄子·天下篇>、<汉书·艺文志>以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都曾探讨过这一问题,并一致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于某种"文明"的崩溃.这一崩溃了的"文明"是什么?就是在传说中被不断憧憬着的西周"礼乐文明"."礼坏乐崩"中"乐"从"礼"中的释放、"文化"从"政治"中的解放,就是中国哲学的原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割析现行汉语"词"的定义入手,讨论了定义汉语"词"的困难,然后从字本位理论视角,探讨了汉语"词"的字组合机制和词化程度,认为表达一个概念、具有一定约定程度的单字和字组合就是汉语"词".  相似文献   

6.
郭培筠 《前沿》2003,(8):148-150
天妒其贤的波兰著名电影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是一位"用电影语言思考的大思想家".他的<蓝色>、<白色>、<红色>系列影片对法国启蒙运动时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人类理想作出了当代阐释,从当代现实生活中的个体层面,探索着人类的终极价值和精神困境,并借助于电影的叙事和隐喻功能补足了现代人终极关怀的缺席.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理论月刊>发表的朱志杰先生关于<如何理解对社会主义"没有完全弄清楚"的论断>(见1999.1、2期合刊)一文中关于"没有完全弄清楚"的涵义,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朱文在谈到"没有完全弄清楚"的涵义时,忽视了重要的两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与人的全面发展.本文着重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对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的原因,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欧盟各国高度重视包括病毒在内的计算机犯罪领域的跨国合作,积极推动、促进欧洲<网络犯罪公约>的全球化.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及法律防范的协同理论和其他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相比,其威胁具有"公害"的广泛性、不确定性等特征.病毒的攻击性集中体现在"黑客"化的特征中.计算机病毒、木马等"黑客"程序呈现出结合的趋势,数据破坏与信息窃取并存,计算机病毒的攻击范围和破坏程度空前,因此法律责任有所强化和升级.运用协同理论,建立我国计算机病毒防治的法律理念,建立政府监管机构、反病毒厂商、科研机构和用户之间多渠道的信息反馈和通报机制.明确网络参与方的法律义务和责任.<产品质量法>解决的是一般用户层面的问题,对于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仅适用<产品质量法>显然不够.  相似文献   

9.
《圣经》英译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强 《思想战线》2000,26(2):96-99
在英语国家(主要是英国),从<圣经>翻译的先驱凯德蒙到1973年"新国际版"<圣经>出版,<圣经>翻译经历了1400多年的历史,<圣经>英译规模不断壮大,涌现出许多优秀版本和翻译巨匠.<圣经>英译不仅是宗教领域的大事,在英语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野间宏是日本现代著名作家,是"战后派"文学的开拓者和旗手.他创作的<阴暗的画>、<脸上的红月亮>、<真空地带>等一系列作品从人道主义出发,揭露了日本军队的反动本质,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追问.野间宏的文学创作手法和创作追求为日本战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高校开设"毛概"课的当代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树英  陈国庆 《青年论坛》2005,3(3):115-117
对于高等学校开设<毛泽东思想概论>课在当代的意蕴,应从时代价值的层面作进一步的阐述和说明.要使学生明了毛泽东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条件下,毛泽东思想对指导新的实践仍然具有现实作用和启迪意义;<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更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均衡发展和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2.
高校要在<邓小平理论概论>等四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三个代表"教育即深入揭示"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根据,充分阐述"三个代表"思想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实践内容,明确提出实践和当好"三个代表"的人格修养要求和科学文化修养要求.  相似文献   

13.
杜瑞华 《青年论坛》2005,(2):130-133
影片<钢琴师>演绎了一场耐人寻味的"零距离接触".从后殖民批评的、女权主义的角度看,<钢琴师>中隐含了东方与西方、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中二元对立性;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后现代视角看,其又体现出对多元共生的呼唤.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官职务任免条例>把规范军官职务任免程序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认真贯彻落实<条例>,必须强化"程序即是法规"的意识,克服简化程序、削减程序、颠倒程序、变通程序等各种违反程序的现象,充分发挥程序在军官任免工作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川满的<台湾纵贯铁道>、滨田隼雄的<南方移民村>和庄司总一的<陈夫人>被视为日据末期在台日人作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纵贯铁>宣扬北白川宫率军征服台的"功绩",史载台湾军民的殊死抵抗被写成"土匪"式骚扰,而日军的屠城式大规模烧杀行径则被淡化或合理化.<移民村>宣扬日本人的毅力、信念、真诚品行和科学精神,赋予日本对台湾的"移民"(殖民)以正当性.<陈夫人>具有人性的深度开掘和对台湾庶民生活细节的细腻描写,甚至写出了现代性、本土性和殖民性的复杂纠葛,但仍带有殖民文学的明显印痕对中国(台湾)文化的"误读"以及宣扬日本人带给台湾"现代化"的理念.它们不同程度地都是日本对台殖民侵略的自供、掩饰和美化.  相似文献   

16.
褚燕 《理论月刊》2005,(6):141-142
在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传统中,<文心雕龙>和<原诗>表现的理论系统性和理性精神可谓特立独出.它们体现出来的"异",以及"变异"的内在原因是值得深入探求的问题,从其理性精神的源头和"以论论文"的角度或许可以寻找出这两部文论专著产生"变异"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金边 《长白学刊》2001,(4):51-53
至今为止,对康德"三大批判"之间关系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实际上,对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可以作"道德的形而上学"与"道德形而上学"两个不同层次的理解.后者才是康德所真正关心的"未来的"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纯粹理性批判>等书是为"道德形而上学"作导论,<实践理性批判>等书是康德以"伦理学"的形式提出并论证了"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的"至善论"和<判断力批判>是康德所"信仰"和"目的论"的形式大致完成了"道德形而上学".康德的"三大批判"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是"道德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李桂花 《思想战线》2001,27(4):129-132
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撰于1926年,是针对康氏之<新学伪经考>而发,而其旨归,则是对现代疑古思潮之诘难.在<年谱>中,钱穆以大量无可辩驳的史实批驳了上至康有为、廖平,下迄顾颉刚、钱玄同等人论述的牵强武断.<年谱>的学术意义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两汉的今古文经之争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而它在当时的学术现实意义尤其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佀同壮 《思想战线》2005,31(3):130-134
<文心雕龙>"折衷"的方法论一度成为论者关注的焦点,迄至今日,有关"折衷"的探讨依然热力不减.就目前情况来看,仅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探讨似乎再难有深入的开掘.而"折衷"实等于"折中",即折于中国固有的"中"文化.以"中"的变动生成观来解读<文心雕龙>的"折衷"论而求其承载的文化涵义或许能更有效地展示中国文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20.
阿尔都塞论"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军 《前沿》2001,(10):14-17
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之间在经济学上的承接关系,历来是理论界所认可并予以研究的重要内容.而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一书中对二者的关系则提出了独到地见解,他从对庸俗解释的"连续性关系"假设的质疑出发,认为马克思在理论的阅读方法、理论对象、理论总问题、理论结构和框架上与古典经济学之间存在着质的区别,并论述了古典经济学在哲学理论上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联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关系的认识维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二者关系的新思路,尤其是突破了以前学术界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理解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视阈,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