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普法和依法治县已作为实施依法治国伟大方略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列入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如何在“四五”普法中,进一步加强和发挥县级普法依法治理主管机关的地位和作用,应借鉴前3个五年的经验,着重通过以下几种途径保障“四五”普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建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普法依法治县的组织和领导。县是我国最基层的地方行政区域,县级普法依法治县工作主要涉及的是农业、农村、农民的热点、难点等许多实际问题,工作难度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
《中国卫生法制》1994,2(2):39-41
一九九四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遵循全党工作的基本方针,认真贯彻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不懈地抓好"二五"普法工作。在一九九三年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形势和党的中心工作及五年普法规划的要求,现提出一九九四年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点。一、法制宣传工作的主要任务一九九四年是实施"二五"普法规划的第四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紧紧围绕"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这个大局,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二五"普法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坚定不移、善始善终地全面完成"二五"规划提出的任务。坚持法制宣传为改革开放服务,大张旗鼓地宣传有关建  相似文献   

3.
孙新 《公民与法治》2010,(15):40-41
今年是实施国家“五五”普法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落实好“五五”普法规划、总结验收的关键年,值得大家认真总结和思考,为下一个“普法规划”的制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法制宣传教育是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程。今年是“五五”普法规划实施的第四年,普法年年抓,如何抓好它?最近安徽省上下联动开展的“江淮普法行”活动告诉我们:只有努力进行工作方式、载体和平台的创新,才能使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走进新天地、迈入新境界,才能与时俱进地把这项工作不断引向深入,使之增强实效。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进一步推动我国文化建设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迎接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际,重视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是当前普法工作的重要任务。北京市朝阳区“六五”普法规划把“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六五”普法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6.
如何结合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目标,合理确定“五五”普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并采取合适的途径,不断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是摆在各级法制宣传教育部门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而又棘手的问题。笔者不揣冒昧,对以上几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大家。一、关于“五五”普法的工作目标所谓目标,就是一项工作或任务在一定的时间段内要达到的目的和标准。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工作目标,有利于规范和指导工作,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般来说,评判一个目标是否科学合理,主要看其是否符合以下几条基本原则:第一,确定性原…  相似文献   

7.
"六五"普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创新性地开展普法工作,那么如何体现创新,如何能让普法工作的开展达到应有的效果,切实提高群众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这显得尤为重要。正值中共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全面发展,这就给普法工作提出了新的切入点,使普法工作的开展有了新方向和新方法,以此来有力推动法治文化的建设,以达到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8.
白1986年实施普法规划以来,我国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累了大量经验,取得了很大成就,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法制化水平显著提高。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主法制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断增长的物质与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分析和研究新形势下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探索普法工作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途径,实现普法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  相似文献   

9.
关于制定全国“五五”普法教育规划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即将实施的全国“五五”普法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的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制定全国“五五”普法教育规划时,应该既着眼于对过去20年普法教育丰硕经验的总结和连接,又放眼于今后五年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大趋势,本着继承与提高、借鉴与创新的原则,积极探索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方法、新途径,努力实现新时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新突破和新跨越,特别要强调的是:继承和提高,重点应放在提高上;借鉴和创新,重点应放在创新上。一、在总体思路上要把握三个理念过去的20年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为什么能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并…  相似文献   

10.
2005年,是"四五"普法依法治理的最后一年,也是"四五" 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总结验收年。为进一步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的《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四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推动"四五"普法依法治理的总结验收工作,为各地各部门总结验收"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依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联合制定了《关于对"四五"普法〈规划〉和〈决议〉贯彻执行情况总结验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1.
自明代诗学将汉魏分论,到清人选诗有"汉音"、"魏响"之谈,至今影响甚巨.对"三曹"及邺下文人集团诗歌创作的定位,已经成为汉魏诗歌分期及其"自觉时代"确定的焦点.从理论上讲,诗歌自觉的标志,应以其作为语言艺术而独立之时为起点.据此而论:曹操的作品仍是诗歌语言与音乐旋律之美的综合体,属于汉代"歌诗"的范畴;曹丕与曹植的诗歌,则由于创作心态与观念的新变,逐渐表现出语言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分离,从而走上了诗歌自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人格"问题在法学与法律上都是个众说纷纭的概念,由此也引起学界对其意义、范围以及与其它概念相区别的争论。诸如"人格的概念在法律上是否必需?","人格概念是否仅存在于私法制度之中?","人格"的概念是否与"法律主体"、"权利能力"的内涵相同?……等等,都常常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法学、法律上的一个基础概念,人格有其存在的特殊意义,它既在私法上成为法律主体建构的基石,也在公法上为人的平等提供了依据。同时,人格既不等同于法律主体,也不类似于权利能力,而是法学、法律上具有独特内涵的专门范畴。  相似文献   

13.
姚兵兵 《知识产权》2003,13(2):38-41
一、据以论述的实际案例1 原告:江苏好孩子集团公司(下称好孩子公司)。 被告:江阴市精品商厦有限公司(下称精品商厦)。 被告:上海大阿福童车有限责任公司(下称大阿福公司)。 被告:上海福祥儿童用品有限公司(下称福祥  相似文献   

14.
司法独立、程序理性和职业同质是现代司法权运行所必不可少的本质要素;而受传统司法文化的牵绊,这些本质要素在当下中国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异化。应该寻找隐于其后的文化积弊,通过对工具主义司法观、实质思维模式和道德至上选任标准的反思和批判,为当代司法实践问方抓药。  相似文献   

15.
宋丹 《政法学刊》2002,19(3):44-46
“网吧”在迅速发展,“网吧”在经营、管理及法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应采取一些措施确保“网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TRIPs-plus”扩张的法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RIPs-plus”是发达国家推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高标准的一种新形式,并呈现越来越强的扩张趋势。“TRIPs-plus”的扩张具有其法律依据和深刻诱因,认识和掌握“TRIPs-plus”扩张的法律特性对于我国针对新的国际环境积极制定应对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良培 《政法学刊》2005,22(5):66-68
侦查中的“会诊”是指案件主办者为了推进疑难案件侦查,通过寻求外部协作、协助,邀请若干专家、学者、办案能手和其 它具有专门知识、技能的人参与,共同探究案情并提出相应的侦查方案。会诊与案件主办者自行开会探究案情相比较,有相同之处也 有明显特点。会诊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侦查提供知识、思维方法和信心、意志等方面的支持。在新形势下,侦查机关应通过建立会诊人才 库、推行网上会诊和建立会诊制度等举措,充分发挥会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家社科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中核心部分的导论,在对"全球化"概念进行背景性阐发的基础上,确立全文的分析框架及参照依据,并概要性地说明相关理论问题的建构以及具体的论证步骤。通过阐明当下的"全球化"实为一种可争辩的过程,从而开放出全球化的话语斗争维度以及中国或中国法学参与并型塑全球化的可能性,进而主张应当从中国立场出发,以中国为思想根据、以"世界结构中的中国"为分析框架、根据中国自己的理想图景就当下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进行积极的反思和重构。  相似文献   

19.
利益于相关主体之敏感性决定着以利益平衡为使命的知识产权在制度上存在着授权与限权之两难。平衡是一种信念,一种理想,一种追求,绝对的利益平衡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是这条由现实通往理想,由实然走向应然的探求之路使得知识产权制度备受争议,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与有形财产制度一致的认同。  相似文献   

20.
陈安  谷婀娜 《现代法学》2013,35(2):135-148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但提高了其在国际社会中的经济排名次序,而且加快了其对外投资的脚步,然而,随之而来的各种言论却将中国以及数十个其他发展中国家推向了不利的地位,诸如"中国已不再属于发展中国家的范畴"、"南北矛盾视角在构建国际经济规则和缔结BITs的谈判中已经过时,应当摒弃",等等。但这些说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其背后隐藏的含义却着实有待推敲和商榷。本文拟从南北矛盾与BITs的本源出发,以新近缔结的"中-加2012 BIT"中的两大核心条款为例,试图证明在构建国际经济规则过程中和缔结BITs的谈判中,不能够、也不应当摒弃"南北矛盾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