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兴远 《群众》2012,(10):20-22
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普遍过上富裕安康生活,是江苏“两个率先”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统一,扎实推进创业富民、就业惠民、社保安民,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生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贺宝祥 《群众》2023,(16):12-13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要求江苏“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时隔4个月,总书记深入考察江苏,再次强调“江苏必须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承载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金湖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摆在全局工作更加突出位置,聚焦“走在前、做示范”重大要求,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促基本、促公平”的县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助推金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朱新宁  陈伟 《群众》2013,(3):17-19
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以人为本,顺应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加体面、更有尊严,已经成为党执政的一个方向。十八大报告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幅民生发展的幸福画卷,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民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彰显执政党"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在江苏"两个率先"征程中,省委、省政府  相似文献   

4.
《群众》2019,(24)
<正>岁末年终,工作干得好不好,最终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要看老百姓脸上的"表情包"。让8000万江苏人的脸上洋溢着"最美笑容",既是高质量发展成效的直接体现,又是全省广大党员干部的至上追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强调,要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保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近年来,从脱贫攻坚到改善农房,从教育改革到养老服务,从重点突破到制度发力,江苏满怀真情办好民生实事,把一个个民生"痛点"变成撬动社会进步的"支点",赢得人民群众的真认可、真点赞,经济社会发展更有质感、更有温度。本期围绕民生工作策划推出一组文章,聚焦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介绍相关重点工作的具体安排、进展动态,总结实践探索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展现迈向高品质生活的坚定步伐。  相似文献   

5.
老人和小孩是每个家庭最关心的对象,服务好"一老一小",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年来,我市持续开展城市社区养老"三助"和农村敬老院"三改"行动,把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老年人照顾服务计划纳入重点民生实事,不断提升老年人共享品质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普惠度,...  相似文献   

6.
时下,"幸福感"渐渐成为衡量群众生活质量的流行语,也是衡量社会和谐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张店区是淄博市的中心城区,经济社会比较发达。区人大常委会按照新一届区委提出的建设"幸福张店"的任务,积极顺应人民的新期待,认真履行职责,监督支持政府不断强化民生导向,更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人民福祉的不断提升,更加注重幸福指数的不断增长,努力推动"幸福张店"建设。幸福张店收入为先  相似文献   

7.
李一宁  张泰 《群众》2014,(12):21-22
<正>江苏实施民生幸福工程近4年来,无论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民生的重视程度、推进强度、投入力度,还是民生的工作内涵、保障标准、实际成效以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都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工作中呈现出不少亮点和有益经验:一是保基本、兜底线。政府坚决抓好底线民生,为困难群众生活托底;致力于强化基本民生,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共同努力和持续奋斗,创造更高层次保障的质量民生。二是抓均衡、  相似文献   

8.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掷地有声,引起强烈的共鸣。如何实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联系梅州民生建设的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首先就要落实好事关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最基础的民生权利。  相似文献   

9.
姜永华 《群众》2013,(5):32-32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长期以来,如皋坚持办民生实事,努力让"幸福阳光"照进每一个角落。去年如皋民生支出48.39亿元,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68%,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15%、城区义务教育择校现象全面消除、群众用药负担减轻近亿元、社会养老和住房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群众幸福感、满意度不断提升。悠悠万事,民生为  相似文献   

10.
正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重要内容。我省应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改善民生、服务大众的重要抓手,加快构建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努力做到便利化服务、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一、制定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发展公共体育服务,不仅是群众锻炼身体的需要,更是促进经济增长、构建和谐社会、推  相似文献   

11.
《前进》2015,(9)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之一,大力推进。民生工作关乎人民的切身利益,涵盖就业、收入分配、食品安全、教育、住房、养老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论述,阐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意义。"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事关群众福祉和社会和谐稳定。"2013年8月28日至31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2024,(6):13-14
<正>养老服务是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关注、人民群众十分关切的重要民生课题,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也是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热议的话题。全国两会对养老服务作出的新部署、提出的新要求,需要广大养老服务工作者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努力让亿万老年人及其家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江苏省南通市人大常委会把民生幸福摆在第一位,通过依法履职,努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把幸福写进了老百姓的心坎儿里。要问幸福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幸福是什么?被征地农民说——幸福就是老有所养2011年12月7日,南通市政府召开被征地农民纳入企业职工养老  相似文献   

14.
《群众》2016,(8)
正增进民生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2011年6月,江苏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民生幸福工程的意见》,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医药卫生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5年来,一个个江苏"民生高地"被不断  相似文献   

15.
正江西省奉新县委、县政府立足为群众办实事,把养老服务改革作为一项民生实事来抓,通过搭建农村互助养老、特困供养、社区养老、社会化养老"四台",着力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精准回应全县老人的养老需求,让老年人充分感受到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砌好农村互助养老的"灶台"。积极引导各地充分整合闲置旧村部、学校和祠堂等资源,在村集体经济相对较好、人口较为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地方创办"党建+乐龄中心(幸福食堂)"。县财政对县级示范点一次性拨付5万元和2万元的启动资金,并每月向营运点拨付2000元。  相似文献   

16.
《人民论坛》2024,(5):12-13
<正>就业、医疗、住房、教育、养老……每年全国两会,民生话题热度最高。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一系列举措回应多群体、多领域的民生需求。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始终秉持“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发力,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健康是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民生福祉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维护人民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建成健康中国作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泰州市委、市政府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将"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作为民生幸福工程的重要内容,连续四年将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列入为民生办实事项目,并出台系列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全市养老保障水平不断提升。但与群众期望和社会需求相比,当前全市养老服务业发展仍存在服务供给有待  相似文献   

18.
《群众》2015,(4)
<正>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近年来,江苏坚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民生投入不断加强,民生改善力度显著加大,呈现出经济建设与民生建设有效互动、良性循环的格局。伴随着一项项民生新政、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结出硕果,江苏大地上正展现出一幅幅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民生新画卷。教育惠民:筑牢民生幸福之基江苏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全国最早提出并积极  相似文献   

19.
洪丰  杨平 《公民导刊》2011,(4):9-10
一直以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都在为改善民生、促进发展、提升市民幸福指数上下功夫、做文章,充分发挥人大职能作用,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民生重庆"、"幸福重庆"建设。  相似文献   

20.
<正>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实实在在的监督实效交出了一份幸福成色十足的民生答卷。促进就业,守住“稳稳的幸福”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让人民群众守住“稳稳的幸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为就业工作支招,多举措尽全力保障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