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合同责任的归责原则是合同责任研究中的核心问题。我国《合同法》规定的合同责任归责原则究竟是什么 ,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认为 ,我国《合同法》确定的合同责任归责原则是一个体系 ,是由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构成的。这两种归责原则在具体表现上分为三种形式 ,即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 ,它们各自调整不同的合同责任归责问题  相似文献   

2.
世贸组织与合同法的违约归责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国原有的合同法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实质上是过错责任原则。从世界法治观念的演进历史看,原有的归责原则存在一定的缺憾。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的形势,我们不得不借鉴英美法系的合同违约归责原则。二、基于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认同,我国新的《合同法》(1999年 10月 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接纳了违约责任的严格责任原则。三、新的《合同法》的违约归责原则的改变,究其本质是违约责任的扩张化,具体表现在前契约责任。附随义务责任和后契约责任方面的扩张。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合同归责原则的历史流变,可以发现大陆法系的合同法归责原则是以过错归责原则为主的多元归责体系,而英美合同法也已对严格归责原则进行了某种意义的修正,并在接纳过错归责原则上与大陆法系渐行渐近.我国合同法弃过错责任而选严格责任,实际上是逆流而上,完成了向古典意义上严格责任的回归.  相似文献   

4.
中国合同责任研究(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颁布,正式确立了中国合同责任制度。中国合同责任理论结构,包括合同责任的概念、合同责任的归责原则、合同责任的构成,以及合同责任方式及其具体运用等;中国合同责任的制度结构,是指具体的责任制度,包括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无效责任、先期违约责任、加害给付责任、实际违约责任和后契约责任。本文立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关于合同责任的规定,结合实际,上篇重点研究中国合同责任的理论结构,下篇分析各种合同责任制度的内容。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我国《合同法》颁布前对违约归责原则的不同主张,到《合同法》颁布后观点趋向一致的发展过程提出问题。在扼要分析违约归责的基础上,结合两大法系国家的立法和理论,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论证了严格责任原则与过错责任原则各自的本质特点,从而提出归责应选择适用的原则及科学的内在含义。该原则的阐释对人们正确认识,掌握和运用《合同法》具有良好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合同责任是民事责任的一种.新合同法对合同责任做了较大的改进性规定.合同责任的内容应包括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无效责任、违约责任和后契约责任.合同责任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两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英国产品责任的归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英国,产品责任多年来一直存在于合同法、商品买卖法和普通的侵权法之中.1987年英国制定了<消费者保护法>,并对不安全产品适用严格责任归责原则.英国的产品责任归责制度是在司法判例和制定法的基础上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了依合同法的合同责任原则、依据一般侵权行为法的过失责任原则和依<消费者保护法>的严格责任原则等三种归责原则,并同存于现实社会生活之中,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提供了更为适当而有效的法律救济途径和方式,同时也表明了英国产品质量法的立法水平的提高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从提出要约到后契约义务履行完毕,才是合同外延的完整界定.合同责任的内容包括缔约过失责任、合同无效责任、违约责任、后契约责任.我国新合同法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阶段,采用了不同的合同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9.
新合同法颁布以前,违约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存在过错责任说和无过错责任说。新合同法确立了以严格责任为主的归责原则,但法学界一直对严格责任和绝对责任、无过错责任、过错推定责任的关系界定不清,本文对此一一加以明确辨析,并从理解归责原则的应然性和实然性的角度,对我国现行合同法违约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重新进行了深入思考,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新合同法在违法责任的归责原则上采取的是单一的严格责任。本文对这一制度安排提出质疑,对单一严格责任主张者的理由逐一加以分析商榷,并指出适用单一严格责任可能带来的对既有法律传统、群众法意识、合同法律体系以及合同法价值取向等的冲击和扭曲。文章最后主张:我国合同法在违约责任归责上应采取以过错责任为主、严格责任为辅的二元归责体系。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扣缴义务问题研究呈现出严重的复杂化倾向:对扣缴义务人的地位难有一致认识;陷入了一个难以理清的三角关系中不能自拔;无法完成税款扣缴实践赋予的使命。由此导致的结果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扣缴制度,不仅一触即溃,而且漏洞大开,税款流失,成本徒增,与其目的背道而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正确认识扣缴义务就是纳税义务这一性质,过分强调了其特殊性。同时,还存在几个重要概念混乱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事责任竞合主要体现为侵权责任与违约责任的竞合。在司法实践中它是一种常见的法律现象,立法上主要体现在我国《合同法》第122条的规定中。在有关民事责任竞合的各种理论学说中,请求权竞合说能够使当事人双方之间的纠纷得到妥善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作为侵权与不作为侵权是以行为为逻辑起点对侵权行为的划分,不作为侵权行为有着自己明显的特点,但是二者在具体的实践中却不易辨认。不作为侵权责任在构成要件上有自己的特点,其规则原则也有特殊性。我国不久之前开始实施的《侵权责任法》中并没有提及“不作为侵权”,更没有分析不作为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相似文献   

14.
加害给付责任中责任竞合与责任聚合之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害给付理论被喻为"法学上的伟大发现",它是伴随现代社会合同责任体系扩张而出现的合同法与侵权法的一个边际问题。加害给付责任是一种特殊的违约责任,是侵权责任的契约化。我国传统法学理论倔强地坚持加害给付责任的责任竞合的绝对化处理模式,而加害给付的侵害往往具有双重性,采用责任聚合理论更符合公平正义。而且对于加害给付究竟采用责任竞合还是责任聚合不能一概而论,应当根据加害给付所侵害的不同利益所发生之损害赔偿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15.
以法院真实案例材料为基础,从整理补充责任在适用时存在的问题出发,首先探讨了补充责任的理论基础,在对广义责任竞合理论加以发展的基础上,将补充责任的请求权关系定位于有顺序的请求权竞合,并与非真正连带责任相区分;其次对补充责任进行了类型化研究,将补充责任分为因主体的关联性承担的补充责任、因法定义务承担的补充责任、因合同关系承担的补充责任、因特殊物件承担的补充责任四类,并对各类的适用条件和责任范围作出说明;最后从效力和程序角度对补充责任的适用规则作出归纳,对实践操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经济犯罪行政责任归责原则是认定和追究经济犯罪行政责任的基本准则和根据,在经济犯罪行政责任中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经济犯罪行政责任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之间既存在密切联系,也存在不同。经济犯罪行政责任的不同类型以及引起不同经济犯罪行政责任原因的非单一性,决定了经济犯罪行政责任的归责原则不是单一的或者唯一的,而是由过错责任原则、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犯罪责任原则共同构成了其多元化归责原则体系,但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平责任原则不应成为经济犯罪行政责任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7.
司法独立与司法公正是我国司法改革的重点。在改革进行中 ,错案责任追究制的存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而有损司法独立则是反对者的主要理由。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实国情与司法状况 ,认为现阶段仍应坚持错案责任追究制度 ,但因为错案标准模糊等弊端 ,建议对其进行改革 ,建立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 ,以更适应现实需要 ,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如何统一于侵权法之下是侵权法走出理论困境和制度危机的关键所在。经济分析法学和矫正正义理论是目前关于侵权责任法内部统一性问题研究最具有说服性的两种理论。经济分析法学适应了特定时代对侵权法制度的要求,但经济分析一味追求效率价值,将有效性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反而忽视了人类自愿共同生活的根本前提和文明社会的根本性准则。德国学者J.Esser主张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分别与矫正正义和分配正义相匹配,但分配正义对无过错责任的论述将侵权法的归责原则割裂在不同的具体正义之下,打破了侵权法体系原有的融贯的逻辑结构。矫正正义才是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统一性所在。虽然矫正正义论本身因为其内容的抽象性在对侵权法进行具体解释时仍存在很多局限,但其对侵权行为的双边性结构和实质正义的阐述仍然是对侵权法理论问题最有力的解读。  相似文献   

19.
在刑事和解制度中,加害人通过积极主动地向被害人承担民事责任表现出其人身危险性程度的降低以及社会危害性的减轻,司法机关由此可能决定对其予以从宽处理。刑事和解并不是民事责任承担对刑事责任承担的简单替代,不是加害人花钱买刑,其实质是将民事责任的承担状况作为影响刑事责任程度的酌定量刑情节予以考虑。作为一种酌定量刑情节,民事责任的承担状况对刑事责任程度减轻的影响应该受一定限度的制约。在审判阶段,加害人对民事责任的承担状况不应当影响对其行为的定罪。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生活中,民事责任竞合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以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最为常见。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存在较多相异之处,二者竞合的处理模式对双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甚大,固应谨思慎行。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的性质和立法模式至今未达成共识,比较有影响的学说有:法条竞合说、请求权竞合说、请求权规范竞合说。我国《合同法》第122条明确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竞合制度,但法官在具体审判实务中应如何解释和适用仍存疑义,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