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世界经济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并存,而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走出一条与世界其它地区不同的独特发展道路。随着粤港澳经济合作的深入,三地的经济一体化需要法律上的合作,粤港澳经济一体化呼唤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杨地 《法制与社会》2013,(8):263-264
粤港澳区域合作在中央政府和港澳特区政府、广东省政府以及各界的积极支持与推进下,已经呈现出空前有利的大好局面,但作为前所未有的新的合作形式,仍面临许多新的法律问题需要探讨与解决。本文阐述了建立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建立粤港澳紧密合作区符合WTO的规则,符合"一国两制"的精神,利于粤港澳繁荣稳定。  相似文献   

3.
粤港澳警务合作的历史源远流长,三地警方通过长期合作,逐步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多层次的警务情报合作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三地警务合作的良性互动和日益完善.面对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交通一体化、信息一体化和生活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在原有的警务情报合作框架下,进一步拓展三地警务情报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合作的效率和水平、健全网上合作平台及时共享警务信息,将更有助于三地警方加强防范、打击跨境犯罪的能力,共同维护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为“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法学视角,首先简要概述区域经济一体化内涵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的内涵;其次,指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立法基础,即《联合国宪章》、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最后,选取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指出了我国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法律适用问题。立足法学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期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法律制度相关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5.
张颖 《法制与社会》2012,(2):111-112
在全球经济一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蓬勃发展时期,我国粤、港、澳经济一体化成为其中一枝独秀,发展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相伴而来的,粤、港、澳三地之问的法律冲突问题直接影响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成为粤、港、澳区域经济发展的羁绊.延承“一国两制”的治国方针,遵循有利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原则,努力构建完备的冲突法、实体法以及相应的法制协调机构,为粤、港、澳区域的法律冲突问题提供一套长效解决机制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经济一体化与当代国际经济法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徐崇利 《法律科学》2002,(5):116-127
经济一体化必然推动各领域国际经济法律规则的内部整合及其与有关社会领域国际法律规则的外部连结。这种现象的出现有助于形成内外联系紧密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然而,究其实质,国际经济立法的一体化在相当程度上是发达国家利益驱动的结果,因而,发展中国家应力争对该一体化进程实行适当的控制。与此同时,国际经济立法的一体化,也要求对国际经济法律问题采取综合研究的方法,并更为广泛、更为密切地涉及国际环境法、国际人权法及国际劳工法等其他相关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提出了军队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的要求。本文从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角度论述了军队后勤保障体制一体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与发达国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市场推动模式不同,在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政府管理是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长三角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同时,长三角区域性公共物品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主要源于政府管理上的原因。通过完善政府管理来促进长三角区域性公共物品的一体化,关键在于要加快政府机构创新,实现政府职能转换,寻求政府管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良好的切入机制。  相似文献   

9.
曾炜 《时代法学》2004,2(5):52-59,115
目前 ,在全球和区域两个层面 ,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正如火似荼 ,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而以区域一体化为最。经济一体化必然会对国际法和国内法产生巨大的影响 ,同时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相应变革也是保障经济一体化成果并促进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在适应和调整由于经济一体化各国日益密切的经济关系的过程中 ,国际法不断地国内化 ,反过来国内法也不断地国际化 ,这种互动使得国际法和国内法的界限不再清晰 ,全球范围内的法律规范不断朝着日益趋同甚至统一的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投资一体化并称为APEC的"两个轮子"。自APEC成立以来,这两个轮子运行得并不平衡,相对于贸易投资一体化来说发展进程缓慢。本文分析了其发展缓慢的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根本问题仍在于实现政府职能的真正转变,而不在于行政组织和行政区划领域的变革。理由有二:一是行政管理的科层制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怎样变革,行政管理的责任边界总是存在的;二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所遇到的困境正是以政府的特定职能为基础的。而与经济一体化相适应的政府职能的重心则在于:第一,强化政府的区域公共政策功能;第二,从发展战略意义上积极推动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发展的重要现象,本文着重对于重要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演进及其政策和法律层面的介绍,指出区域经济组织对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将形成冲击和挑战.最后从多边贸易体制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律互动提出我国构建大中华自由贸易区所应注意解决的法律障碍.  相似文献   

13.
李仁真  庞永三 《法学论坛》2006,21(2):133-138
GATT/WTO的制度缺陷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形式和内容的发展更加明显,由于缺少权威的组织机构、无条件和自动适用的最惠国待遇原则以及受谈判方数目的影响,两者出现了此消彼长的趋势;GATT/WTO在规范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存在着实体上、程序上和规范经济事物中的附加困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国际经济法的贡献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在各主权国家中继续强化了国际经济法的普遍原则,扩展了国际经济法调整的领域,改进了调整的方式和效果,同时也为国际经济法整合区域经济组织与多边贸易体系产生了结构性动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东亚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经济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正在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合作机制和格局,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和内在矛盾,因而迫使东亚国家致力于不断加以探索和创新.从其发展趋向来看,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必将从目前以对话协商为主走向制度化和一体化道路,逐步实现建立东亚自由贸易区乃至经济共同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世贸组织法律体制是经济自由化、全球化与一体化的产物。首先,以实现经济自由化为要旨,使得世贸组织法律体制成为全球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框架;其次,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贸组织多边法律体制的构建,从而有助于健全和完善国际经济法律秩序;再次,在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形成了内联紧密的世贸组织法律体系,并加强了国际经济法律规则与社会领域国际法规则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21世纪仍将是以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体制互动并存的世纪,区域化和全球化的相互促进和交替发展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基本特征。我们应自始至终坚持区域经济一体化在WTO的多边贸易法律框架下健康运作。  相似文献   

17.
TPP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法动向和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力 《政法论丛》2011,(3):26-33
在APEC框架下进行的TPP(环太平洋战略性经济合作协定)是一种广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践,突破了传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法的地理邻接性的空间限制,而其中的美国、日本等国的动向对中国经济贸易发展有重大影响,因此中国有必要在战略高度上审视其经济一体化对策,积极应对TPP带来的新挑战。从国家利益出发权衡利弊,中国应该积极参与到TPP谈判进程中。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趋势与我国处于转轨时期的特定国情背景下,国家经济安全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从最突出、最集中的风险因素——经济犯罪这一角度,对经济安全战略的概念界定、起因、应对之策作一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9.
《政法学刊》2019,(5):65-73
粤港澳三地在环境治理合作方面有着多年的经验,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建设的背景下,三地不断达成新的环境治理合作协议,并组建了联合会议、联络办公室和专项小组。尽管如此,粤港澳大湾区的环境治理问题依然突出,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粤港澳大湾区环境合作协议执行主体和执行标准不统一、协议执行力弱、执行手段和执行能力差异大、执法合作限于局部性和间断性。在当前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过程中,应通过制定统一的环境行政执法标准和细则、成立环境执法协调委员会、构建环境行政执法信息共享平台、构建利益分享和补偿机制等措施,来优化粤港澳大湾区环境行政执法合作。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建立了三国自由资本模型,通过分析各国市场规模、比较优势、贸易自由度等因素对国家和区域产业份额及福利水平的影响,考察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其次运用面板引力模型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了实证评价,检验了东亚经济一体化对贸易、生产、投资领域以及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最后在理论模型和计量检验的基础上,结合东亚区域经济崛起的客观事实,提出了深化东亚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