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转型期间,社会结构的变迁直接影响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及其价值取向,造成社会共享价值观的缺失.一方面,社会制度通过社会结构对社会群体的行为进行制度化控制;另一方面,社会群体通过反抗和破坏社会结构(越轨的方式)来实现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和改变.发生在某矿务局的群体性事件表明,社会转型的结构因素对社会稳定有重大影响.群体性事件反映了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关系,而社会分化的压力加剧了群体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实中经常发生的劳动者群体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冲突,具有群体性、无预期性、程式失序、争议内容混杂等特点。对于这些冲突和纠纷,不能简单等同于群体性事件,当然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集体劳动争议,可概括称之为“群体劳动争议”。群体劳动争议本质上属于经济纠纷,而非具有政治目的或者社会目的的群体性事件,不能以维稳思维和手段予以应对,而应通过法律对策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当下的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多以具体的利益诉求为目标,但大学生群体具有更多理想主义的成份,更容易提出政治诉求并演化为政治性的群体性事件。要辩证认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与理性思维,培育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防止大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4.
江胜尧 《前沿》2012,(15):95-98
土地资源的商品化、资本化已经成为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考量因子,失地农民的劳动价值再现和劳动增加值问题成为社会稳定的风险点,县级政府推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工商资本与农民利益保障的冲突成为群体事件不断急增的本源.从土地、资本与权治的视角分析县域群体事件发生的机理,提出理顺县域经济增长的资本发展要素、规范国家土地征购制度和提升农民人力资本的能力建设的策略选择,以改革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每年因各种社会矛盾而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达数万起甚至十余万起.对群体性事件的深入研究表明,群体性事件发生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动因.因此,我们只有认识和分析群体社会心理,并有针对性的建立疏导和预警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消减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田圣斌  朱玲玲 《世纪行》2010,(12):42-43
<正>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提出首先应该理解为人民内部矛盾冲突,事件定性的变化,将直接引起处置决策的变化。尽管突发性群体事件发生后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但是它之所以发生往往是因为社会弱势群体需要自己  相似文献   

7.
重大群体性事件演化外在地表现为人群规模的扩大、行为手段的升级、行为目标的转移以及影响范围的扩散,但却内在地持续存在着由群体成员不断建构、互动而成的复杂动力系统。社会变化、导火索事件情景、政府干预行动作为外源动力提供演化的外部条件和推动力,导火索事件社会认知、群体规模、关系网络、群体情绪、集体效能作为内生动力形成演化的基础和原动力。依据作用的性质和效果,可进一步细分为正向外源动力、负向外源动力、正向内生动力和负向内生动力,重大群体性事件演化正是在上述群体力场中各种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金荣 《当代广西》2014,(13):49-49
正诸多农民工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表面上似乎是文化融合或族群融合不力,实际上是分割治理或二元治理带来的。所以,我国农民工的社会融合,其解决之道在于治理的转型,建立融合治理的治理模式。近年来,农民工因权利受到侵害,往往采取一些过激行为导致恶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农民工群体也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各地纷纷出台制定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笔者认为,实现农民工的社会融合是解决农民工群体性事件频发与劳资冲突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青年是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制造者和推动者。青年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动因主要源自于社会正义感、诉求利益、宣泄情绪、获得认同和从众心理。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青年群体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表达和社会参与的心理需要,对网络信息的判断呈现出轻信与质疑的矛盾性,网络表达带有随意性和非理性倾向,思想和行为易受暗示等心理特征。而关注负面信息的心理偏好、消极的刻板印象与心理归因、群体认同和群体极化、负面情绪感染、去个性化等,则是推动网络群体性事件演化进程的重要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现阶段,随着社会转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深入探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体制上的疏漏,切实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社会治理、实现有效社会整合,对于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群体性事件形成、发展的特点,遏制民众与公权力的疏离、对立趋向,缓解社会矛盾冲突,疏导不良社会心态成为有效应对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的关键.从社会整合视角加强制度建设,必然要求加强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创新发展公共管理与服务体制、建立健全政治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之中,社会转型导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日渐增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认识社会群体性事件,理解社会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而思考对群体性事件的社会控制策略,对于在改革条件下维持社会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锦涛 《公安研究》2013,(7):16-21,29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运行中的负面因素聚积到一定量之后裂变的结果,具有突发性特质。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维度是,在正确认知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提高风险意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构建社会利益均衡与诉求机制、积极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等方面多维发力,防止各种矛盾和冲突因子积聚而发生"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的各种事件。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劳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不管是工人群体性事件的规模、频率,还是信访和劳动争议仲裁的发展趋势,都显示出19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劳资关系已处于一种持续的紧张状态.在这个背景下,今年7月份发生的吉林"通钢事件"不能说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对于这起因国企改制诱发劳资矛盾而酿成的群体性冲突,有的学者甚至称其为"中国劳资关系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值得引起关注的问题是,为什么工人的利益表达超越了体制内的协商渠道?劳资矛盾何以演化、升级为激进的暴力冲突?  相似文献   

15.
如何处置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当,将给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危害。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与燃烧的机制一样:一是被歧视、被不公正对待的社会阶层(或群体、集团)的愤怒或挫折感的积累(即燃料的形成);二是激发群体性事件的意外事件或谣言(即火种)。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第一个重要原则是预防,即防止罢工抗议人群情绪失控、防止人群中出现暴力违法行为;第二个重要原则就是在抗议罢工人群出现暴力甚至与警察冲突时,要采取“擒贼擒王”、“网开一面”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群体性事件治理中的社会心理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群体性事件中的群体之所以形成,有其客观的事件基础,也有组成群体之个体的心理特性使然.加强和推进社会的心理建设,是预防、抑制以及治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社会方略.  相似文献   

17.
群体性事件是人们在激烈互动中自发发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众多人的狂热集群行为。群体性事件中,民众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和追求,化身英雄,捍卫正义的美好愿景,个人愤懑的肆意宣泄,以及回归群体的心理原型是促成群体性事件的深层心理动因。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愤懑爆发引发事件,情绪感染产生情绪认同,集体效能权衡群体参与,群体模仿走向行为极化的心理机制。基于群体性事件生发的合理诉求,正义基础,群体性事件的处置应当立足民意,取信于民;群体矛盾应当逐渐消弭,趋同改善;群体信息应当互通有无,沟通分享。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是不同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具有一定的群体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或者在某个范围之中反映了一些群众的共同愿望,共同利益。这一群体极容易在心理上形成一致,反应在语言、情感行为之中。剖析这一群体的心理症结,是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9.
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其发生、发展有个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其演化机制必然经过这样四个阶段:从引发的原因看,利益冲突、具体的权益受损都是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内在原因,而一些突发性的事件导致民众长期积聚的怨恨心理、不满情绪爆发出来则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从参与的主体来看,分散的个体经过组织动员,形成具备共同行动基础的群体;从行动的过程看,分散的个体行动向集体行动演化,使集体行动成为可能;从行动手段选择来看,参与者或多或少都会首先运用国家制度空间提供的合法性手段,最后才会选取暴力手段。  相似文献   

20.
能否正确处理我国转型期群体性事件并有效缓解其多发高发的态势,是对党、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严峻考验。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是处理群体性事件的关键环节。积极预防重在着力构建化解矛盾冲突的有效机制,妥善处置重在坚持正确的处置模式,正确把握解决矛盾冲突的科学策略。面对居高不下、不断变化的群体性事件,对其预防机制和处置对策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对于正确处理群体性事件,尽量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尽量减轻群体性事件的危害,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