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是什么?是人的变化,是人的精神状态的变化。正是亿万人民的思想大解放,带来了积极性创造性的竞相迸发,成就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辉煌。因此,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如何保持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问题。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至少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电视剧《解放大西南》系大型电视剧《解放》的第二部。如果说《解放》的政治视角主要放在中国人民为什么要选择中国共产党,那么《解放大西南》就偏重于中国人民为什么要抛弃国民党,这是由这段特殊的历史所决定的。这段历史也犹如一面镜子,从中折射出一个脱离人民的政权为什么会顷刻消亡,作为国家专政工具的军队,为什么会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为此,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电视剧《解放大西南》的创作。  相似文献   

3.
正确认识十五大后党建工作在新形势下所面临的种种机遇和挑战,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促进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的一项重要工作,应当引起党务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我认为十五大后党建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思想大解放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应当有多种实现形式,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必然带来新的一轮思想大解放。这一方面有  相似文献   

4.
陈文华  石绍斌 《求实》2006,2(7):62-65
经济体制与宪法体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体制的转型必然带来宪法体制的转变,而宪法体制的转变也必然促使经济体制的嬗变。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均是经济体制转型的产物。当前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现行宪法也就必然要诠释着这种社会的转变,向人们展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关于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重要论述,表明党对宪法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这对新时代宪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创新贡献重大,为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宪法建设的部署提供了充分的法理基础与现实依据。习近平法治思想深刻揭示了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战略思维,宪法运行的政治引领以及宪法功能的制度构建,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展示出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特色。基于党的二十大报告法治中国建设的视角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对宪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性发展,有助于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理论与话语体系奠定理论基础,更有助于深化宪法实践、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相似文献   

6.
《新长征》2021,(1)
西子湖畔,沿着北山路一路前行,找到北山路84号,一栋依山而建的青灰色二层小楼出现在眼前。正是这里,见证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治国,须有一部大法。”1953年12月,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乘专列离京赴杭。在西湖边,他们用了77个日夜,完成新中国第-部宪法草案初稿。因在1954年颁布.故称之为“五四宪法”。  相似文献   

7.
在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解放思想的思想解放史,每一次思想的大解放必将带来生产力发展的大突破.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跃进.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正式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此起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姓"社"姓"资"问题的大讨论,把人们的思想进一步从马列主义教条中解放出来,逐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创造了让全世界为之震惊的奇迹.  相似文献   

8.
近二十年来,我们党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实现了三次思想大解放,逐步深化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步步推向前进,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世界上,显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三次思想大解放是相互紧密联系的逻辑发展,前一次思想解放为后一次思想解放开辟道路,并对新一次的思想解放提出要求和提供相关的条件;三次思想大解放的实现并不是思想解放的终结,而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三次思想大解放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在前进道路上及时总结经验又坚持排除干扰的成果,总结其间的经验有利于我们在新的征程中取得更大的胜利。  相似文献   

9.
1978年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开启了当代中国的思想大解放,成为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历史前提和先导。思想的大解放,使中国共产党人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冲破思想僵化的坚冰,立足国情,实事求是,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事业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全面探索。20年改革取得的成就和每一重大突破,无不与思想的不断解放紧密相关,思想的解放,给社会主义注入了活  相似文献   

10.
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灵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深刻的思想大解放。以真理标准讨论为发端的思想大解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开创性理论;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实了经典型理论;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标志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入了创新性理论。引导着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思想解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许崇德 《党建》2004,(5):9-10
2004年3月14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次会议庄严通过了中华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8至第31条。这是我国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行宪法是符合我国国情好宪法,经过修正之后加完善。全党全民一定认真学习,以宪法为根的活动准则,维护宪法严,保证宪法的充分实。实施宪法就是实施的方针政策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意志的统一。中国共产作为执政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对国家和社会实现领导主要方式之一,是通过定大政方针,提出修宪议和立法建议,把代表民根本利益的党的主张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意志,法律化、条文化宪法和法律。其…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十五大政治报告关于如何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部分中,江泽民同志对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作了精辟的论述。这些论述既继承了经典作家关于所有制问题的理论的基本现实,又准确地把握了邓小平理论关于公有制问题的精髓,对于我们如何使经济体制改革有”大的突破”具有指导性意义。正如李鹏同志所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是第一次思想大解放;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带来了第二次思想大解放;十五大提出了的关于公有制及其实现形式的理论则是第三次思想大解放。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  相似文献   

13.
图片报道     
宪法日我们宣誓宪法是众法之源,是一切国家治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对一个国家来讲,宪法精神就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宪法力量就是这个民族的力量。以首个“国家宪法日”为起点,我们看到宪法精神已融入国家的肌体,成为托起伟大中国梦的精神之本、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4.
《江淮》2008,(1)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发展进步,往往取决于观念的突破和思想解放的程度。正是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光明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以国家根本法形式确立为国家指导思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载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郭学德 《学习论坛》2004,20(10):60-63
20 0 4年 3月 1 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新的宪法修正案 ,即现行宪法的第四个修正案 ,是一个内容极为丰富和重要的宪法修正案 ,它所涉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私有财产保护和人权保障等内容 ,将对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且将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7.
近二十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我们党实现了三次思想大解放,逐步深化了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一步步推向前进,使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纪之交的世界上,显现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三次思想大解放是相互紧密联系的逻辑发展,前一次思想解放为后一次  相似文献   

18.
<正>宪法是众法之源,是一切国家治理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对一个国家来讲,宪法精神就是这个国家的精神,宪法力量就是这个民族的力量。以首个"国家宪法日"为起点,我们看到宪法精神已融入国家的肌体,成为托起伟大中国梦的精神之本、力量之源。(图/新华社)  相似文献   

19.
战勇 《求实》1992,(11)
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一大发展,对我国14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总结,必将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大发展。科学的结论我党提出建立市场经济及其体制有着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实践依据。在理论方面:①邓小平是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最早的倡导者。他在1979年就说过:“市场经济就限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0.
宪法观念是人们关于宪法的各种思想、理论观点和心理的总称。19世纪后半期产生的宪法观念是近代中国政治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中国近代立宪理论和行宪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的观念引领作用。民主观念嵌入、分权思想出现、法治和宪法至上观的确立,是宪法观念在近代中国萌生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