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民国初年黄兴的民族联合主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元年 (1912年 ) ,通过南北议和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 ,开创了民主共和的新时代。但环顾国内 ,仍然危机四伏 ,特别是民族分裂倾向十分严重。作为革命党领导人的黄兴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反对民族分裂 ,提出了民族平等联合主张 ,这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汉阳失守以后,黄兴是否提出过放弃武昌的主张?在近三十年的中外史学论著中,几乎众口一词,肯定他提出过这样的建议。有的论著甚至认为:“和历次革命起事后,一到失败,他就脱身而去,如出一辙”,这是黄兴的特点。个别对此提出怀疑,认为不论黄兴还是别的革命领导人,当时不可能提出这样的主张,是湖北某些军阀政客“蓄意捏造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最近,笔者因工作关系,意外地看到1912年黄兴的一篇演说词,其中特别谈到了关于放弃武昌主张的问题,对于解决这件有争议的重大史实,很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论黄兴的军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兴是中国资产阶级杰出的军事家。他关于“雄踞一省与各省纷起”的武装反清起义的战略 ;武装斗争依靠革命党人、会党、新军三结合的思想 ;武装斗争以国民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为目标 ;以“爱国、保民、御外”为军队的宗旨 ;建立资产阶级正式军队的设想 ;普及军事教育和全民皆兵的主张 ,等等 ,都是其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 ,而且推动了中国近代军事变革 ,促进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黄兴的组党业绩尚明轩国民党是一个活跃在中国政治舞台上有近百年历史的大党,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由孙中山亲手缔造的这一政党,在产生、发展的创建阶段,众多革命家殚精竭虑地为其成长贡献了力量,黄兴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人。本文拟就黄兴对创建国民党的...  相似文献   

5.
《天津政协公报》2011,(8):23-24
<正>人物资料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革命时期化名李有庆、张守正、冈本、今村长藏。汉族,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辛亥革命时期,以字黄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于上海去世。1917年4月15日,受民国元老尊以国葬礼仪葬于湖南长沙岳麓山。  相似文献   

6.
试论黄兴     
本文对黄兴作了论述和历史的评价。文章首先指出,在辛亥革命前后,“涌现了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为旗帜的一大批革命家,黄兴就是其中的一位独步一时的领袖人物”。接着,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问题)、教育各方面,介绍了黄兴的主要思想,指出了这些思想的革命性因素及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并介绍了黄兴立身处世的风貌。作者还对有关黄兴的“流行的某些看法”,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黄兴在反帝、反封建的问题上大节无亏,不应将他贬抑为“右派”、“妥协派”;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武装斗争方面的一个忠诚出色的战士”,不应“抹煞他在这一方面的汗马功劳”。文章最后结论: 黄兴终不失为一位有理想、有文采、有事功、为人正派、坚韧不拔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相似文献   

7.
黄兴介绍     
《长江论坛》2011,(6):F0003-F0003
黄兴(1874年-1916年),原名轸,改名兴,字克强,一字廑午,号庆午、竞武。生于湖南善化县(今长沙市),早年在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戊戌变法之年(1898年)因成绩优秀被保送到武昌两湖书院学习深造。  相似文献   

8.
刘强伦 《湖湘论坛》2004,17(5):37-40
黄兴以实干著称,他的笃实精神,具有深厚的湖湘文化背景,内容涵盖从事武装斗争,建设民主政治,发展经济、教育、体育、妇女、文化和慈善事业等多方面的实践,对推翻清政府和袁世凯的统治,结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中国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反映了黄兴力图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第一等国"的伟大理想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是20世纪初中国革命走向高潮的起点。同盟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长期以来存在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即认为“同盟会是以孙中山为中心所组织的革命团体”。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主要是忽略了黄兴的关键作用。同盟会成立前,黄兴的组党活动及其巨大成就,为同盟会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组织基础。同盟会组建过程中,黄兴主动积极协作,才使同盟会在孙中山到达日本后仅一个月就顺利建成。同盟会成立后,内部风潮迭起,还是黄兴作了中流砥柱,竭力维护孙中山的领导地位,维护内部团结,才得以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黄兴先生是当时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因为他在参与领导的历次武装斗争中,以同年三月二十九日(阳历四月二十七日)广州之役(俗称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所以很多人误以为他是埋葬于黄花岗的七十二烈士之一。  相似文献   

11.
黄兴,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仅次于孙中山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原名轸,字廑午,后更名兴,字克强。一八七四年生于湖南善化县,一九○一年毕业于两湖书院,次年赴日就读于日本东京弘文学院,一九○四年在长沙组织华兴会,任会长,次年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在东京合并组成同盟会,被推为庶务,成为同盟会的第二把手。孙中山就任南京政府临时大总统时,任陆军总长,赣宁讨袁失败后,再次亡命日本、美国,一九一六年十月病逝于上海。黄兴生活的年代,正是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侵略掠夺,中华民族生死存亡悬于一线之时。百日维新的失败,从实践上证明了改良  相似文献   

12.
张玲 《求索》2011,(7):233-235
为了帮助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抵御外侮,实现持久抗战的目的,宋美龄积极动员广大妇女参战,其动员主张延续了国民党对中国妇女问题的立场和政策,而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出发点的妇女工作方法也顺应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先进力量所提出的抗战原则和政策。她的妇女工作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妇女正确认识中日战争的性质和前途,坚定了妇女们的抗战信心,号召了一大批妇女投身到抗日战争中,对加强和实现全国妇女团结,形成妇女界的抗日统一战线,积极有效地开展抗战支援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历史贡献。其不足之处在于仅强调"灭私奉公",忽视了女性的个人地位与权利。  相似文献   

13.
李灿朝 《求索》2011,(11):197-199
朱舜水的文学主张带有极强的功利性,他以实功、实用衡量文学的存在价值,倡导有益世教之古文,贬斥诗赋词曲;在日本传授作文之法也以古文功效为旨归;其古文创作大多为政论文与书简,控诉理学、心学的空谈误国,总结明朝败亡之因,以大量书简传达其实学主张。朱舜水的治学宗旨与学术思想对当时的日本及之后的明治维新影响深远,其古文理论对日本文论界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兴与孙中山让位刘云波长期以来,在涉及孙中山让位问题的著论中,黄兴多被视为革命派内部右倾妥协势力的代表而受到贬抑,即使偶有对民初黄兴政治态度持肯定意见者,也从未否认过其妥协倾问,只不过认为这种妥协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的阶级局限。笔者以为,不论是个人的弱点...  相似文献   

15.
民国之初,黄兴多次举借外债,期间又多次参与反对举借外债的活动。黄兴在外债问题上看似矛盾的言行举止,实际上有着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须不损害国家主权,须适民意、合法律,须利共和、惠民生,国内筹款优先于国外债款。黄兴并不真正反对外债,他所反对的是有损国家权益的外债、反对非法借债、反对用非其当的外债。黄兴这种外债思想,根源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理想,但在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中是难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在近代中国,试图沿着西方模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一直是中国资产阶级梦寐以求的日际。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到以中国民主同盟为核心的民主人士,都不断地构思他们的建国方案,想找到一个中国社会发展的最佳模式。辛亥革命是是中国资产阶级实现他们建国理想的最初尝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决心“续法美人共和之战史”,在中国重创西方资产阶级先师的功业。在他  相似文献   

17.
正黄兴原名黄轸,1874年10月25日出生于湖南善化县龙喜乡凉塘(现在的长沙县黄兴镇)。1902年,黄兴被湖广总督张之洞选派去日本留学。1903年,沙俄强占我国东北,黄兴与各留日学生组织一支"拒俄义勇队",准备赴东北抗击沙俄,结果却遭到了清政府的极力阻止。这个时候,黄兴意识到,反帝必须反清,于是毅然放弃留学,回国开展反清革命。  相似文献   

18.
<正>二次革命失败之后,逃亡日本的孙中山把革命失败的主要责任,归罪于掌握军政实力的黄兴(克强)等人的不服从。与此同时,聚集在孙中山身边的陈其美(英士)、戴季陶(天仇)等  相似文献   

19.
《黄埔》2011,(2):64
黄兴,字克强,原名轸,字廑午,是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重要领袖,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时人们把他和孙中山并称为孙黄。黄兴1874年生于湖南善化(今长沙)。青年时入读武昌两湖书院。1902年黄兴被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他到日  相似文献   

20.
黄俊棚 《求索》2012,(4):115-117
作为清末洋务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不仅在实业救国方面卓有成就,在教育救国方面也做出过重要贡献。张之洞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深受儒家熏陶,这对于他日后教育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处于近代社会背景下的张之洞,其所作所为无不以保国保种为目的,并为此提出了兴办教育、留学教育、拟定学制等教育兴国的学术主张。张之洞对于发展教育的所有主张,其落脚点都在追求效率之上。从现实角度看,张之洞做出教育效率优先的主张是需要胆识和勇气的,这种见识和勇气正是张之洞在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和浸润之下形成和树立起来的,符合张之洞本人的儒家情怀,更契合近代中国的历史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