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和异化,腐败的发生具有其内在机理。权力是腐败发生的根本性基础,制度或体制的缺陷是腐败发生的客观条件,腐败动机和成分分析是腐败发生的决定性因素。预防腐败的重点是能够发现腐败的苗头、把握腐败的发展趋势。因此,构建腐败风险预警机制就十分必要,腐败风险防范机制、发现机制和警示机制构成了腐败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结构。结合教育、制度、监督等反腐败途径,以预防腐败为工作重点,依据腐败行为的发生过程,科学设定腐败风险预警机制的运行程序,保证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2.
王丹 《行政论坛》2003,(6):88-89
把腐败理解为特权者利用公共权力谋私利的行为显然是把腐败的主体(腐败者)狭隘化,在我国现阶段不仅存在着许多“官场腐败”,还有大量的“大众腐败、平民腐败”,“大众腐败、平民腐败”的蔓延和恶化使腐败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腐败行为,而成为一种深入人心的思维定势、大众心理,即腐败文化。本文接着论述了腐败文化的巨大危害,并提出了反对腐败文化的主要措施,从而为我国的反腐败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腐败行为的背后是腐败心理的逐渐形成.官员腐败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政治认知的变化,即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开始扭曲;而客观环境,则应注意社会民众对于腐败的麻木、冷漠甚至羡慕对腐败心理形成的外围支持作用.腐败心理如任其蔓延,极有可能形成腐败文化.铲除腐败心理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4.
腐败,是指生物有机体受到外界有害菌体的危害侵蚀发生的腐烂变质现象。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腐败则是整个社会丑恶现象在社会和政党团体内的集中表现。腐败的实质是社会公共道德的沦丧及行为规范的衰退和堕落,它破坏了党和政府同劳动人民的关系,影响党和政府形象,腐蚀了人们的意志和社会趋向,具有限大的破坏力。腐败主要为政治腐败、社会腐败、权力腐败和行业腐败等。不同层次的腐败具有不同的特点,权力腐败是以权谋私、买官、卖宫、权钱交易、以权代法;行业腐败是以职业优势为非法谋私的手段,如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贪占公共财物等;社会腐败是消费行为的扭曲和人际关系的恶化,如黄、赌、毒等社会  相似文献   

5.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腐败并没有从根本上得以遏制,因此,如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对策,积极探讨预防腐败必须以遏制人的腐败动机为中心,严明法纪,筑牢"防火墙",让人不敢腐败;严密制度,铲除腐败之"根".让人不能腐败;严厉监督,看守"邪恶",叫人不让腐败;严厉教育,为心灵"设防",让人不愿腐败.  相似文献   

6.
因集体腐败引致损失更大、影响更恶劣、作案更隐蔽使其成为了近期反腐工作中的焦点,集体腐败具有集体腐败主体的潜在性特征、集体腐败行为的被动性特征及集体腐败行为被动性转化的特征,聚焦腐败主体本位是目前集体腐败进行类型划分及其成因探源的主要方式,内因驱动是其主要逻辑起点。然而,忽视外因是这一研究路径的主要局限。情景预防理论为认知和防治集体腐败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和实践引导。因此,必须在集体腐败特征、类型及其成因分析的基础上,从削减外在引致环境、强化内在防控机制,切断内外关联三方面入手严惩集体腐败。  相似文献   

7.
社会交换论对描述和解释中国社会转型期腐败发生的原因、过程和对策提供了分析框架。腐败是在交换结构制约下的理性选择行为,交换结构存在的弊端提供了腐败发生的外在机会,刺激并诱发个体的腐败动机,两者结合促成了现实腐败行为的发生,即通过形形色色的资源交换实现了腐败收益,构成了交换动机——交换结构——交换资源三位一体的腐败发生发展的过程链条,从动态角度揭示了腐败的形成原因。各种腐败现象的本质是资源的非正当转移,这种转移的后果是个人和特定集团获益,而公共利益受损。为此,要控制腐败,就要控制腐败交换的动机和交换结构,斩断腐败交换的利益链条,这就需要构建并实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  相似文献   

8.
基层微腐败具有腐败性质轻微性、腐败频率多发性、腐败形式内隐性、腐败容忍高度性、腐败影响深远性等特征。微腐败的生成是基层干部思想道德素质不过硬、体制机制不完善、腐败亚文化传统以及社会转型的大环境共同导致的结果。基层微腐败的治理事关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社会治理成效的满意度。加强基层微腐败治理,需要优化思想教育机制,突出基层微腐败的源头治理;强化权力监督约束机制,夯实基层微腐败治理的制度保障;构建政群信息互动机制,强化基层微腐败治理的民众参与;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提升基层微腐败治理的自治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前景理论的腐败行为分析与反腐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景理论以"有限理性人"为假设前提,对风险决策行为作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并作出了合理的解释.腐败行为是"有限理性"的风险决策行为,公务人员在价值函数作用下的腐败行为分析表明它源于公务人员的"风险追求";公务人员在面对同等价值时决策选择往往"青睐"于腐败行为;公务人员决策时的"腐败诱惑力"与基于参考点的价值是成正比;公务人员腐败行为的心理强化过程"快"的特点反映了腐败敏感性递减规律.公务人员在权重函数作用下的腐败行为表明,在廉政高压态势下仍敢于"顶风作浪"反映其低估腐败风险的心理特性;腐败行为还表明,在公务人员心中腐败收益是确定性事件而廉洁则具有一定风险;公务人员腐败行为也反映了当前社会的廉洁环境并不理想.基于前景理论对公务人员决策行为的分析表明,要预防和遏制公务人员腐败的发生,应做到:严格制定关于腐败的规定并严惩腐败犯罪,使其在廉政高压下不敢腐败:强化公务人员的优越性,使其珍视廉洁收益不愿腐败,建立廉政预警机制,在预测警示下不让其腐败;严刑峻法并加强宣传力度,增大腐败风险的主观概率,使其不肯腐败;加强公务人员自身教育,使其不愿腐败;营造廉洁的社会环境,使其不会腐败.  相似文献   

10.
腐败是当今世界的毒瘤,反腐败也成为世界各国要共同面对的难题.近年来,我国反腐败的举措不断加强,但似乎腐败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且还有进一步滋生和蔓延的趋势.跳出腐败是一般认为的领导干部腐败的认识误区,认为任何一个主体都可能产生腐败,从腐败的含义入手,分析了一般党员和群众腐败的表现、原因.进而提出治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11.
<正>从近几年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农村腐败呈现出一些新态势:腐败案件占比提高,涉案金额攀升;村"两委"一把手腐败占比提高。腐败主体泛化多元;扶贫、惠农、征地拆迁等成为新的腐败多发、易发重点领域;腐败形式趋于多样化;腐败手段更加隐性变异。农村腐败的生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村干部各项待遇偏低,心理失衡;监管乏  相似文献   

12.
预防农村基层领域的腐败犯罪是我国反腐败斗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与传统腐败预防相比,情境预防是一种低成本、周期短、效果好的犯罪预防手段。基于情境预防理论,通过对扶贫领域腐败犯罪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犯罪情境因素的分析,从初始阶段、习惯阶段和中止犯罪阶段设置减少"微腐败"领域腐败犯罪刺激、提高腐败犯罪的难度、降低腐败犯罪回报的情境,可达到扶贫领域腐败犯罪预防之目的,并为"后扶贫时代"农村基层腐败犯罪预防提供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文章立足于新时代正风肃纪反腐的大背景,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从新型腐败嬗变的过程与方式、新型腐败的基本特征和新型腐败的主要类型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新型腐败嬗变的三个阶段:腐败个体的蛰伏期、腐败文化的内化期和腐败互联攀爬期。嬗变的主要方式包括:替代、转化和混搭。新型腐败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四个方面。腐败主体的逻辑关联:从线性结构向网络结构嬗变;腐败收益的因果关系:从显性因果向隐性因果嬗变;腐败的利益属性:从违法利益向合法利益嬗变;腐败工具:从传统化工具向智能化工具嬗变。提出新型腐败的四种基本类型:“隧道挖掘”利益输送型腐败、“俄罗斯套娃”隐匿型腐败、“未公开信息”套利型腐败和“软权力”影响力型腐败。研究证明,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型腐败占比增大是导致腐败存量还未清底和腐败增量仍有发生的重要原因。加大对新型腐败案件的查办力度,完善新型腐败治理的体制机制,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4.
<正>民众对腐败的态度,尤其是腐败容忍度,是政治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腐败容忍度的差异,不仅与腐败的水平密切相关,而且还会对反腐败施政和政府治理改革产生深刻影响。一个不容被忽视的现象是,民众的腐败容忍度存在着个体差异。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哪些因素影响以及如何影响民众的腐败容忍度,构成了文本的研究主  相似文献   

15.
腐败心理是异常心理,对腐败行为具有驱动和引导作用,它的产生、发展与消亡遵循着特定的规律。揭示腐败心理的本质内涵、明确腐败心理的学科定义、研究腐败心理的阶段性发展特征,可以为有效地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廉洁国家犹如巍峨大厦,有结实的四梁八柱支撑,如果梁柱缺失,则腐败丛生,大厦将倾。中国腐败治理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在于公共权力系统独霸腐败治理领域的跛脚体制。完善中国腐败治理体制的基本对策是改革公权腐败治理体系,建构社会腐败治理系统。  相似文献   

17.
落马官员涉及以血缘、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式腐败是当前中国腐败发生的典型特征之一,其产生既有人性本能中利益驱动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也有中国社会家族主义传统中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更有权力监督失灵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还有制度设计与执行中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通过对家族式腐败诱因及其生成逻辑的分析,实际上已预设了治理家族式腐败的路径:可以通过涵育廉洁家风稀释家族式腐败的生长土壤,强化权力制约监督以切断家族式腐败的利益链条,管理利益冲突以降低家族式腐败的发生几率,完善廉政制度以压缩家族式腐败的滋生空间。  相似文献   

18.
腐败是什么? 腐败行为,是一种官场病,并且从官场传染到全社会。腐败现象,是某种内因的外化,又是某种外因的触发。腐败,是结局,也是过程;但还会不会是什么事态的开始? 对于“腐败是什么”这个问题,从多少角  相似文献   

19.
国际组织对各国腐败状况的评价体系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腐败具有隐秘的特性 ,我们很难清楚地了解一个国家到底发生了多少腐败 ,腐败会引起多大的经济损失和什么样的政治后果 ,腐败的严重程度有多大。这一直是研究腐败问题的重点 ,也是腐败研究的难点。近年来 ,一些国际组织在评价各国的腐败状况方面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 ,建立了不同的腐败指标体系来对各国的腐败状况进行衡量和比较 ,他们的研究结果也逐渐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 ,并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作为评价一些国家腐败状况的重要依据。这里简要介绍几种比较重要的评价体系 ,以供国内的反腐败研究参考。由于腐败定义的不同和研究视角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何旗 《理论探索》2018,(6):49-56
落马官员涉及以血缘、姻亲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式腐败是当前中国腐败发生的典型特征之一,其产生既有人性本能中利益驱动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也有中国社会家族主义传统中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更有权力监督失灵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还有制度设计与执行中形成家族式腐败的原因。通过对家族式腐败诱因及其生成逻辑的分析,实际上已预设了治理家族式腐败的路径:可以通过涵育廉洁家风稀释家族式腐败的生长土壤,强化权力制约监督以切断家族式腐败的利益链条,管理利益冲突以降低家族式腐败的发生几率,完善廉政制度以压缩家族式腐败的滋生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