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龚传星 《求索》2011,(5):244-246
《庄子·天下》对于先秦学术史的分疏乃是基于道、术分离这样一个基本观念。然而这个道、术分离的判断依然是一个需要被追问的话题。实际上道、术的对举乃是道术与方术的对举,而道术与方术的对举是"以物观之"的态度,此态度并不透彻。由此导致《庄子·天下》中存在道术为一,却又分离的困境。更为透彻的观念是以道观之。如"以道观之",则道术与方术并不存在对举现象,"以道观之",道、术为一,道在术中,对于学术史的梳理应当回到"以道观之"的观念,如此《庄子·天下》中所存困境即可化解。  相似文献   

2.
高恒忠 《求索》2010,(5):219-221
"游"是《庄子》的核心范畴之一。《庄子》全书以《逍遥游》为开端,且以"游"贯其始终。游的过程有游玩、游戏之游,有隐逸、自适之游,有胸次洒然的精神畅游。游的理想境界,是建立在"道"之上的理想人格,即"逍遥"的人格,神人、真人——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游的要义,是倡导对精神桎梏的破除,对身心局限的超越、对扭曲天性的匡正、对自然的回归、对自由的张扬。只有通过游,人才能够超越世俗,进入一种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3.
邢研 《思想战线》2022,48(1):163
“游”是《庄子》文本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当代关于《庄子》之“游”的研究,较主流观点是把“游”作为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但这种阐述虽然注意到《庄子》中“游”所具有的自由属性,却忽略了“游”实际的活动特质。作为一种活动,《庄子》之“游”是一种人之身心整体与“道”融汇交通的活动。其具体展开于人出离于“在世界之中”状态,“虚以待物”而“以天合天”的生活实践之中,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合道而为”的自为而“自由之”的自由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4.
生活之树常青——关于“两分两换”的随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引述歌德诗剧《浮士德》中这样一句话:"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到嘉兴市和南湖区去考察"两分两换"统筹城乡改革的试点,有几点随想,拿出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事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错,人多会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相似文献   

6.
世上原没有缙云这个地方。"缙云"的本意是上古时代的一个氏族。缙云氏的称呼最早见于《左传》文公十八年。谓:"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聚敛积实,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杜预注:"缙云,黄帝时官名。"《集解》也说:"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也。"  相似文献   

7.
张琴 《求索》2010,(9):126-128
关于《中庸》之"未发"与"已发"问题的理解是理学家思想体系建构的关键问题之一,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决定其学说的理论走向及学派归属。道南一派与湖湘学派的思想分野也以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为基础。朱熹对此问题的观点原与胡宏相契,后则产生疑问而发"中和新说",终以"心统性情"为此问题之结论。朱熹作《知言疑义》,胡宏"心为已发"之说正为其疑义之一。在理学的视野中,"未发"、"已发"问题又与《易传》"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句、《乐记》"人生而静"句相牵涉,以至于引起诸多争端。朱熹哲学体系的建构实以对该问题的认识发展为枢纽,而胡宏的学说则对朱熹心性思想的建构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玉台新咏》是南朝徐陵编纂的一部全部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诗歌总集,历代文学研究者大都认为是徐陵奉简文帝之命,为张大宫体而编集,很少有人从徐陵的妇女观这个层面去探究。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徐陵编集《玉台新咏》所表现出的进步妇女观,肯定了他在中国妇女史和文学史上所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10.
樊振 《前进论坛》2011,(1):39-39
"养成乐死之志气革去贪生之性根"是孙中山赠邓演达的对联,以此为标题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刊登在《前进论坛》2007年第11期,那是我加入农工党的第二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  相似文献   

11.
向学春 《求索》2010,(9):222-224
从现代语义学的视角看,《广雅疏证》中"义"的概念指的是"义素"。《广雅疏证》中所体现的反义观不同于现代语义学的反义观,它是一种建立在"具有相反义素"之上的注重意义、轻视形式,强调局部和细节特征的反义观。在《广雅疏证》中,无论是为《广雅》的条目作义证,还是进行衍脱讹谬的校勘;无论是对同义词进行辨析,还是就某种体例进行说明,都会充分利用反义关系为之服务,可见王念孙对于反义关系的重要训诂作用和意义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著诚去伪,礼之经也言炎尚诚信,鄙巧伪;重实话,轻浮言;这是我国历代圣贤哲人共为天下倡而不烦的要道之一。《礼记·乐记》中说:"著诚去伪,礼之经也";北宋文人契嵩说:"仁义智信举,则人伦有其纪也";唐代名相魏征则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从施行礼教,到...  相似文献   

13.
齐家在修身     
一个人,你晓得他好,就要晓得他坏的一面,不要被自己感情欺骗,也要晓得一个入坏,也有好的一面,要了解清楚。可是,这两句话讲起来很容易,做到了,“天下鲜矣”。因此,这是修身的第一步。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情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日:“入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大学》)  相似文献   

14.
程荣  蔡钊 《求索》2010,(10):205-207
司马承祯是唐代著名帝师,自武则天闻其名而召至京都并受其手诏赞美后,便几度应召出山,甚得武则天、睿宗、玄宗优宠。司马承祯一生著述颇丰,乐艺方面亦颇具造诣。《坐忘论》即为司马承祯在诸著述中对乐艺最具启示价值的著作。《坐忘论》论述的修炼梯伐依次为:"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即通常所讲的"三戒五渐七阶"之说的"七阶",各层之间内在逻辑严谨、论证阐述清晰、依次梯进,具有可操作、可实践等特点。本文以内丹学与乐艺"与道合体"、"天人合一"内在追求的凝合为基点,根据审美理论对乐艺之修炼理论、思想及观点的因袭、借鉴价值进行挖掘,以求《坐忘论》乐艺审美意义及当代之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一首名歌《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一部名剧《红色娘子军》使海南省万泉河美名远扬,成为来琼中外游客必游之地。  相似文献   

16.
史继东 《求索》2010,(9):194-196
《荀子》承继了儒家的价值立场,它以儒家先圣学说为基点,批判地吸收了诸子各家之学术思想,构筑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是"儒家的荀学"。《国语》作为一部先秦史书,其编撰成书远在荀子之前,其蕴含的政治、经济、礼乐等思想成了《荀子》"王霸兼用"、"法后王"等思想的重要渊源。"王霸兼用"思想是荀子政治思想的一大特色,《国语》是先秦时期最先肯定霸道思想的一部典籍,它的"重霸"思想对周道衰亡这一历史潮流作出了必然性阐发,也对霸主功业之措施作出了高度肯定。《荀子》的"王霸观"表现了对《国语》霸道的肯定以及对争霸措施方略的因袭。同时,《荀子》的"法后王"思想也得益于《国语》的影响和启迪。《国语》中诸多"法后王"式思想的记载都为荀子这一观点的提出提供了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何谓共同体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其名著《共同体》中这样写道:"共同体"这个词之所以给人以不错的感觉,是因为这个词所表达出来的含义都预示着快乐,而且这种快乐通常是我们想要去经历和体验的,  相似文献   

18.
张志宏 《求索》2010,(12):128-130
文章以《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为切入点,宏观上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隐逸"这一文化现象,进而详尽分析了《庄子》的"隐逸"观及其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从而对其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所产生的得失影响进行了条列论证,提出"隐逸"思想本身无所谓积极消极,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一思想,才能使之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演出     
201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中国残联6月17日举办了"心中的歌献给党"文艺演出。我社演出的节目是"红歌联唱":《南泥湾》、《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解放区的天》。这三首歌耳熟能详,  相似文献   

20.
包晓泉 《当代广西》2010,(23):53-54
天窗是什么? 抒情的李商隐写过两句诗:"猿声连月槛,鸟影落天窗。"这天窗就是设在屋面上用以采光或通风的窗。《辞海》中还有另外一个解释———天窗亦指从岩穴中仰窥山崖所见到的缝隙。词条下还引用了《汉官仪》卷下里的一段描述:"太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如从穴中视天窗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