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晶 《八桂侨刊》2011,(1):70-73
晚清洋务派当政期间,大量华工出洋谋生,由此而产生的关于华工的中外交涉屡见不鲜。在国内,中外交涉集中体现在华工出洋是否合法以及如何处理华工在异国遭受不平等待遇两个问题上。其中,刘坤一在处理美商同孚洋行替秘鲁拐招华工案中,坚持保护华工的基本立场,极力要求消除出洋弊端,解决虐待海外华工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1887年(光绪十三年)德商在北海建“森宝楼”代理招募华工出洋业务开始,又一部悲惨的出洋华工史在北海口岸揭开了序幕。据有关史料记载,北海口岸从1886年7月开始,有外轮专载本口出洋华工,“当时有数批华工被雇用去印尼的日里种植烟草”。1890年8月18日有1300人乘德籍轮船“威洛时”号前往苏门答腊。1891(光绪十七年)从北海口岸  相似文献   

3.
金晶 《八桂侨刊》2006,(4):7-41
张之洞任两广总督期间,积极参与中美华工交涉。面对美国的排华事件,他多次上奏清政府、致电总理衙门和驻美公使要求保护在美华人。中美商订的关于清政府自禁华工赴美问题的新约基本成形后,他力陈条约的弊端,劝请清政府拒绝批准。随后,美国单方面订立了严重危害华人利益的新法令,张之洞又多方筹谋,试图挽救危机。张之洞主张通过外交等合法途径解决美国华工问题,尽管难有成效,但其维护华侨利益的主观愿望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相似文献   

4.
1904~1906年,根据中英签订的《保工章程》,清政府向南非输出劳工6.3万余人,为南非的经济复苏带来了新的希望。但也为南非社会造成一定的混乱。华工问题一度成为南非、英国媒体的关注热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各个政党相互倾轧的砝码。文章将华工问题置于20世纪初英国和南非关系变化这个大背景下,阐述华工为南非经济所做的贡献,对华工在南非的艰辛劳动给予充分的肯定;还通过当时媒体报道再现了华工在南非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从广度和深度上探析华工为何成为南非和英国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以及华工为南非自治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政府在参战要求一再被拒后,改而采取“招工出洋、以工代兵、暗事参加”的变通方式曲线参战,向协约国输出30万劳工。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介入并积极参与操作,主动进行的劳工输出,也是为了国家政治、外交需要而进行的一次劳工输出,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这些赴欧华工成为一个政治参与性比较强的劳工群体,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斗争性。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成因众所周知,广东开平、台山、新会、恩平、鹤山合称五邑侨乡。十九世纪中叶,北美洲相继发现了金矿并修建铁路,十分需要吃苦耐劳的劳工,开平、台山等五邑地区因人多地少,乡民利用邻近港澳之便大量出洋谋生。当时华工在外工作繁重,生活极为艰苦。他们对家乡的路、田、屋、祠、墓极为依恋,思乡的观念在华工中相当普遍。到了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初,美洲由欢迎华工的自由移民政策演变为歧视、限制直至全面实行排华政策,  相似文献   

7.
从1872年开始,清政府派遣官费学生出国留学,以后人数不断增加,并带动更多的私费出洋求学者,留学之风盛行国内各地。赴美留学生1906年达600人,赴日留学生最多,1904年底已达万人以上。到1913年已有众多留学生学成回国服务。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侨的国籍问题是清末侨政的焦点之一。从拒不承认海外华侨的侨民身份,到宣统元年(1909年)颁布成文国籍法——《大清国籍条例》,从而为保护海外华侨提供法律依据,清朝政府的侨务政策经历了长期转变过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历代清政府大都厉行海禁政策,严厉镇压私自出国的人民,“一经拿获,即行正法。”并公开对外宣称:“人已出洋,已非我民,我亦不管。”实际上剥夺了海外华人的中国国籍,自动放弃对他们的管辖权和保护权。 鸦片战争后,西方各国为尽快将中国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以便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相似文献   

9.
<正> 成千上万的华工流向海外,足迹遍及世界各个角落,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有的现象。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和国际形势。时至今日,这一历史现象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一) 近代意义上的华工出国始于16世纪,即西方殖民者东来之时。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趋向尾声。前后大约可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6世纪至鸦片战争前夕,华工主要的去向是东南亚各国;第二个时期从鸦片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这是华工出国最多最盛的时候,华工的足迹由东南亚扩及世界各地。据统计,这两个时期流往海外的华工至少在700万到1000万以上。①这些华工大体上可分为契约华工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不同历史阶段中,广东台山社会各界观察者对出洋社会发展模式作出分析、判断与预测,笔者将其基本认识谱系概括为“初生的低音”、“自强的高音”和“自救的混音”。这些认识与反思从一开始就警惕并反思单纯依赖出洋的个体谋生与地方发展方式,但很大程度上被万民出洋的洪流所淹没,以至于发声的少数人无法切实影响出洋民众的谋生观念,落实农工商业的本土发展,真正改变地方经济结构与社会问题。近代广东台山社会发展模式的内在省思,既是“当局者清”,亦是“当局者迷”的体现。重新审视时人对出洋社会的认识,探索出洋社会的发展问题,无疑具有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澳门的赌业称为博彩业,已有150年历史。1847年,澳门就有了赌博合法化的法令。1872年,港英当局严令禁赌,清政府也在广东禁赌,赌徒流聚澳门,澳门的赌业甚是兴旺。此外,赌博还成为当时人贩拐卖劳工到海外当苦力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一战华工对五四运动重要作用鲜为人知.五四爆发直接原因即战胜国交涉失败,中国作为战胜国的主要依据就是14万多青年华工赴欧洲参战的特殊贡献.五四前夕青年华工的各种爱国举动和捐款行动,表现出高涨的爱国觉悟和热情.青年华工对出席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直接施加压力,迫使其不敢在和约上签字,成为五四运动重大胜利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重要标志即工人阶级第一次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一战华工成为首推力量.五四流行口号"劳工神圣"就源于中国精英知识分子对一战华工的积极看法,使青年先驱者认识到工农民众的伟大力量,进而开辟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新路.  相似文献   

13.
理论界对于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性已不存在分歧,在现有技术平台下,如何从程序上使公民更有效地参与其中成为新的关注点.对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政策问题形成、政策议程、政策评估以及政策合法化四个阶段中的公民电子参与程序进行论述;并对公民与政府双向沟通中各环节的公民和政府的参与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公民与政府的信息和意见沟通需要一个整合、规范,流畅的程序支持,并提出推进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完善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70年代以后,清政府在设领与护侨问题逐渐重视。但对等的外交权力,清政府的衰落,西方殖民者百般阻挠,致使中国在设领问题上进展缓慢。中法战争后,迫于对越南政治上地位的重视和对侨民提供保护的需要,清政府对在越南设领与法国进行交涉。本文将从中国在越南设领、护侨的背景、过程以及其失败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李志学  易训芳 《前沿》2012,(16):13-15
一战期间,法国女多男少的现实、华工对配偶的需求促使不少华工与法国妇女结为夫妻,而法国政府错误的婚姻政策及急功近利的遣返华工政策又在客观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北洋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伦理秩序及与法国的外交关系,采取了限制华工婚姻的措施,但受制于其法律制度的自相矛盾而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毒品案件现场勘查,提高对毒品的发现能力,重视毒品发现、提取、采样、检验、鉴定程序的合法化,为认定毒品犯罪嫌疑人、确定案件性质和诉讼提供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清朝政府对出洋船只的管理可谓处处"有法可依",对海洋秩序的维护和海洋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事出洋贸易和采捕的商渔船只在不断完善的海洋管理制度中不断进行调适,海洋社会经济在这样的氛围中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俊 《人民论坛》2010,(7):114-115
从法理角度对安乐死的合法化及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进行论证。认为无论是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还是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符合安乐死合法化的要求。从立法上来讲,仍需创造条件,解决安乐死立法的立法规划、立法移植和借鉴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清末买官卖官公开化、合法化的标志是捐纳制度的确立和实行。捐纳,就是俗称的卖官鬻爵。它由清政府条订事例,按官阶大小,定出价格,公开出售,并形成制度。此制自产生起,就饱受各方攻击、非难,然而,捐纳制度却方兴未艾,历久弥坚,至晚清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正>契约华工是指国内破产的劳动者,与外国资本家或华人工头订立契约,应"募"到海外做工的中国人。早期称"苦力"、"猪仔",后期称华工。欧洲列强在19世纪末瓜分世界后,急需开发所占土地的自然资源,美国、澳大利亚、南非等地金矿的发现迫切需要大量劳动力,黑人奴隶制度废除后,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