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战后60余年来,泰国华人教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泰国华人教育在战后的发展历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对泰国华人自身利益的实现及泰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促进了中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加深了中泰人民的友谊。本文拟以二战后泰国华人教育为例,通过对华人教育所取得成绩的回顾,深入探讨泰国华人教育持续发展的动因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区华人2000多万,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85%以上。其中马来西亚500万,泰国500万,新加坡210万,印尼505万,菲律宾100万,缅甸70万,越南70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多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许多国家纷纷摆脱殖民主义的统治成了独立国家,广大华侨为了适应自己的生存与发展,他们大部份参加居住国国籍,成为当地公民,由过去落叶归根变为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3.
关于华人同化问题,我们首先遇到的是概念或理解上的差异。例如,一些学者更喜欢用“认同”(identity)这个词。但我认为,今天80%左右的华侨都已加入所在国籍,或成为外籍华人,认同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现在的主要问题是华侨如何进一步同侨居国社会相结合,实现一体化(Integration)或同化(acculturation、assimilation)的问题。当一个社会的成员,不论他们的种族信念和出身地如何,彼此自由交往,享有相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泰国华人社团数量空前增多,活动内容也丰富多彩,一些政治性社团一度十分活跃,政见分明,且都不同程度卷入中国的意识形态斗争。本文选取二战后初期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对泰国华人政治性社团的发展脉络进行初步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5.
通过泰国方面的人口统计数据,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泰华人口比例推算,截至2010年,泰国华人海外移民达70余万。二战后泰国华人因各种历史原因离开泰国,但普遍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部分华人移民对泰国而言是一种人力和资本的损失,但相对而言,泰华海外移民为欧美等发达国家补充了劳动力,减缓了老龄化人口的压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6.
转型期的菲律宾华人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二战后加拿大华人人口结构与经济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加拿大华人人口急剧增长。人口结构呈现性别比例趋于平衡、年龄年轻化、祖籍来源多样化及知识水平提高等特点。从事专业性职业者稳定增加。  相似文献   

8.
9.
华文教育与文化传播一直是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重要工作和使命。二战后,新马地区内外局势急剧变化,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面临艰巨的挑战。但是,新马地区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不畏艰难、锐意革新。除了一如既往地创办华校、设立奖学金、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之外,新马粤籍华侨华人社团也根据时代发展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譬如华文教育的模式转变、奖学金范围的扩大、文化理念和传播方式的继承和发展等,不仅度过了难关,而且将华侨华人社团的文教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今,马来西亚已成为除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之外唯一拥有华文小学、中学和大学等完整华文教育体系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通过改革开放以来菲律宾华人对中国直接投资规模和发展的历史,分析得出菲律宾华人在华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并就其对华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作一概略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许梅 《八桂侨刊》2001,(4):38-40
本文论述了菲律宾华人参政的历史演变。认为该国华人参政现象日益增多,参政意识不断增强,但参政之路是漫长而艰辛的。  相似文献   

13.
刘权 《八桂侨刊》2001,(2):9-13
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对华人的民族歧视从立法转变到司法、舆论和影视作品等方面,华人因此遭受深刻而广泛的伤害。认识和辨析歧视华人新形式的表现,有助于逐渐排除歧视,争取华人在西方国家的平等地位。  相似文献   

14.
马科斯总统在菲中关系缓和的前提下,打破菲律宾历届政府奉行排华政策的惯例,采取积极的同化政策,放宽华人入籍限制,使菲律宾华侨得以获得公民权,转变为菲律宾国家公民。文化上的侨校菲化政策推动了外来少数民族族群的华族很快融入菲律宾主流社会。从1975年至1985年,在马科斯同化政策的影响下,菲律宾华人社会形态发生了剧变,从侨民社会向公民社会转形,菲律宾成为世界上华侨华人融入所在国最好的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15.
海外3000万华侨、华人,长期与居住国的各个民族混杂而居,相互接触,互为影响。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生活上的频繁交往,导致华侨华人自觉或非自觉的受到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同化”。从总体上来看,他们主要受着两种不同性质的“同化”,一是自然同化;二是强制同化。长期以来,海内外学者对“强制同化”华侨华人问题贬褒不一: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应该理解”的,对“民族接近”、“民族融合”是有利的,是“可  相似文献   

16.
17.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概念辨正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民族融合、民族同化和民族文化融合是民族关系中存在的三种不同的现象。但在中国民族史的研究中 ,学界对这三个概念的使用却是非常混乱与不规范的。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学者们对民族、民族融合、民族同化、民族文化融合的定义理解与认识不清而导致的。而不加区别地使用这三个概念 ,将不能准确确定和反映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性质与特征 ,进而会影响到对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的主旨正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首先辨析这几个概念的含义 ,然后再结合中国民族史中的相关事例 ,来探讨民族关系研究中用语的规范使用问题 ,并以冀能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莫光木 《前沿》2012,(14):169-170
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称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二战以来,由于国际移民环境与美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美国华人社会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华侨华人社团也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本文从原因、性质、功能的转变等角度分析二战后美国华侨华人社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9.
吴婷  汪炜 《八桂侨刊》2013,(1):59-6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人参政意识明显提高,华人参政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参政力量薄弱、参政群体分布不平衡等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到思想、制度和社会三方面因素的制约,其中儒家传统观念在思想上制约着华人参政;加拿大的选举制度在制度上影响着华人参政;而加拿大社会的种族歧视和华人社会内部的不和则是华人参政的社会障碍。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诗词是随着华侨出国而传播到菲律宾的。至迟清乾隆年间即有失意士子前往,继后文人往菲渐多。20世纪40年代初开始有诗社出现。他们开设诗课,吟酬唱和,发表作品。他们的作品,或反映侨居生活的艰辛,或记述华侨抗日的事迹,或表达对祖籍国的深厚感情。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菲华诗坛一度沉寂。但2005年又有一个新的诗词组织——南瀛吟社出现。他们更密切地与祖籍国联系。随着华侨华人逐渐融入当地社会,以后可能会出现另一种不同风格、不同模式的诗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