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龙 《新视野》2007,1(4):8-10
文章从世界观和文化观两个方面研究作为科学发展观之理论根基的新型人本主义哲学。马克思把"现实的人"及其实践置于哲学世界观的核心,突破了西方传统"本体论"的旧范式,创建了高于抽象理性的具体理性、实践理性的新型哲学,凸显了人和自然以及人和人的统一、和谐。新型人本主义认定文化以"现实的人"之个性或人格为内核,这是把思想文化的先导作用落实到社会各个领域的根本保证;还认定形成独立个性或独立人格的现代市场经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这也是"自由个性"的起点,因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其酝酿和准备阶段就生成了把社会主义与"个性解放"相结合的传统,当今为实现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应予继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2.
《世纪桥》2017,(9)
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得到传播和发展,并且最终生根发芽,除了当时的中国实际国情的需要这一原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上的深度契合为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文化土壤,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和大众化。二者之间的契合与相通主要表现在:社会理想上的共产主义与"大同"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行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的辩证思维;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历史和中国文化背景下被中国人不断认同并日益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其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之传承与保留是马克思中国化落地生根的文化前提;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现实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基础。当今世界,文化全球互动的迅猛发展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坚持唯物史观及辩证法思想仍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4.
《论历史唯物主义基础》是马尔库塞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重要文本。马尔库塞用人本主义思想去诠释《手稿》,把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手稿》内容归结为一种人本主义理论,这主要表现在他对《手稿》的异化理论的曲解上。而且,马尔库塞还用自己的人本主义理论去改造马克思的人本主义理论,从而暴露出其理论的唯心、空想的和反理性人本主义的缺陷。其实,细究《手稿》中的人本主义理论,我们会发现其实质是“情欲本体论”意义上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新的执政环境、新的党情和国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基础上,吸收借鉴前人,吸取世界文化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重要治国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为民思想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渊源。  相似文献   

6.
周恩来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不解之缘,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接触较早,理解较深.中国传统文化对周恩来革命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周恩来独特的人格总是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这种人格魅力也是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卓越功勋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十六大以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新的执政环境、新的党情和国情,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本观基础上,吸收借鉴前人,吸取世界文化合理因素的基础上所提出的重要治国理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西方人本主义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和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为民”思想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和渊源。  相似文献   

8.
哲学凝聚时代之精髓,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之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基础,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实践性。国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战略秉承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传承古丝绸之路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在现有合作基础上的延伸和升级,在客观上是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指导中国社会与时俱进、互动发展的理论之源。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其形成过程经历了三个时期,即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理论准备时期、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初步建立时期以及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仅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阶级基础,而且思想内涵丰富,其明确了实践的科学内涵,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方式,确立了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文化对外交有着重要影响,传统文化对周恩来外交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这表现在:周恩来外交思想的基本原则受到了传统文化中"和"的精神的影响;其外交礼仪思想吸收了传统礼仪文化的因素;其外交谋略受到了传统谋略思想的启迪;其外交艺术、外交教育思想吸收了传统文化的营养。  相似文献   

11.
李鹏 《世纪桥》2014,(2):52-53
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只有清楚马克思的社会关系概念才能理解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马克思对社会概念的引入是在《德法年鉴》时期,这一引入是以其人本主义哲学的转向为先导、以批判市民社会与政治的二元对立为其指向的。其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实证的经济学批判对社会关系概念的内容作了系统展开,在本文中,马克思建立了独特的人本学的社会关系发展学说,成为其后唯物史观变革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科学发展观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列主义和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其产生和发展既以马列主义作为根本的理论基础,同时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模式 ,是指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观念文化形态以及各个层面上表现的文化特质 ,并由此构成的相对稳定的、有机组合的文化结构。它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既是历史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 ,也反映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文化精神和社会实践上的创造力。一、中国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新民主主义文化模式一种文化模式的形成是其在一定的生长环境中长期积累的结果。鸦片战争后 ,清帝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炮舰打开了。西学东渐之风大盛 ,传统的中国文化模式呈现出颓废之势。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相似文献   

14.
传统人本主义与现代自主性人格的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对现代自主性人格的塑造,其影响是深远的,对这种影响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不能一言以蔽之。它所包含的至今仍具有继承意义的个体独立性等“理性”内容,尤其值得我们在塑造现代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加以发掘与探究。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主义所谓人...  相似文献   

15.
有别于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马克思是在工业社会实践中展开他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的,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社会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的真正纽带,科学活动必然是社会活动,从而他由"工业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这一命题得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必须融合的结论.马克思的科学技术哲学从感性的人和自然出发,具有十分鲜明的实践色彩和人本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域。马克思把"异化"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困境,并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认为"合理化"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他从文化和社会两个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危机和自由困境;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并没有系统的正义理论,但马克思对正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揭示。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就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条件,故正义要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的要求相适应;二是马克思发现在交换过程中的自由平等与生产过程中的伪自由平等相矛盾,他由此对资本主义展开了道德批判;三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压迫、剥削人民大众,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对社会主义制度正义性的设想在于它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8.
沈广明 《求实》2012,(7):9-13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和传统文化"实事求是"的诸多同质性,是毛泽东将两者融合起来的理论前提;毛泽东《实践论》创造性地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本体论转换为实践认识论,是"实事求是"能够从传统文化的史学概念衍变、升级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原因;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的断裂,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的源动力。  相似文献   

19.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孝道文化从产生到兴衰的历史嬗变,都与社会存在的变迁,人的生存、生活方式以及社会需要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果我们以社会学的视角审视孝道文化,可以认为:中国以家庭为核心的农耕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是传统孝道文化产生的基础,人的社会属性及社会需求是传统孝道文化的生命之源、存在之根.社会变革及社会存在的变化、儒家孝道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文化变革中的行为失当,是儒家孝道文化失落和断裂的主要原因.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在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时期,在利益博弈渗透到每个角落、多元价值、多元文化冲突的当代中国,守望孝道,弘扬儒家孝道文化,使孝道文化在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而实现孝道文化的复兴或再生,必须使孝道理念与时代对接、与社会现实对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接,发展新孝道文化,必须注重新孝道文化的教育传播和践行.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是德性文化,产生了非常丰富的修身理论。人性论奠定了人人可以为尧舜的立论基础;修养论阐明了修养的途径和法门;境界论则指出了道德修养的终极目标。但传统修养理论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是未能正确解释修养的立论基础,在修养途径上忽视社会实践和他律性刚性制度的约束。但传统修养理论对当代加强党性修养仍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一、要加强党员干部党性修养上的积极主动性;二、要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实践中锤炼党性;三、要重视刚性制度对党性修养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