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涉及其思想来源、人和本的科学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等诸多重要理论问题.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和西方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三个方面.由此决定了以人为本与发展生产力的一致性和以人为本中的人和本的深刻内涵,其中对人的理解至少可以从人自身的共性、横向的人和纵向的人三个维度加以理解,对本的理解也可以从目的、手段和主体地位三个维度加以理解.以人为本与发展生产力是完全一致的,应当从生产力的角度来看待发展.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要求,从观念思路上保证胡主席"‘以人为本'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建军治军理念的贯彻落实,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胡主席关于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要求,从观念思路上保证胡主席"‘以人为本’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建军治军理念的贯彻落实,是当前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春波  张加明 《学习月刊》2009,(22):105-106
一、以人为本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提出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尊重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需要,一切为了现实的、社会的、具体的人。一切工作应该是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主张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从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看,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当前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6.
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殊矛盾、教育特点、培养目标及人的品德形成发展规律、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原则。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必须实现四个转变:从单一主体观向"双主体"观转变;从"重物轻人"观向重视人的合理需要满足观转变;从"重德轻智"或"重智轻德"向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转变;从重视专门教育向重视社会联动教育转变。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下,人作为社会的主体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物化。针对社会中某些"以物为本"的现象,从哲学角度探讨以物为本的表现、原因和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对策,旨在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生活品质主导文化形态的背景及意义(一)生活品质主导的文化形态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在文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人是城市、社会的主体,生活是经济、发展的要义。生活品质主导从以往更多地关注城市发展,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关注人、生活,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化。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9.
张燕  马兴波 《世纪桥》2008,(6):17-18
市场经济下,人作为社会的主体遭遇了不同程度的物化。针对社会中某些“以物为本”的现象,从哲学角度探讨以物为本的表现、原因和危害,提出以人为本的对策,旨在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发展理念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这个重要的社会发展理念在中国思想史和西方思想史上都有很深的理论渊源,但却始终处于理念的层次而未能在现实中体现出来.其中的原因除了历史阶段的限制之外,还因为"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本身面临的理论困境,包括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以人为本"中的"本"以及"以人为本"的主体等."以人为本"要从理念走向现实就必须制度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1.
李英田 《理论文萃》2005,(6):36-41,57
从目的范畴来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即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事实上,这也正是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坚持的根本方向和根本原则。因为“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的深层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提出是对发展与代价进行反思的结果。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现代思维方式,就是对人的主体地位、目的地位与主体作用的肯定,把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的价值取向落实到社会实践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贯彻“以人为本”必然要求“能力本位”。从思维方式转变的视角研究以人为本,必须辩证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组织、人与他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图书馆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知识文化传播与贮藏的图书馆,在工作实践和理论中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即把满足人的需求,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作为基本目标。一、现代图书馆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信息时代,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的科学内涵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仰图书馆制度。以公共图书馆为主体的现代图书馆体系,从制度上保障了公民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从知识与信息的角度维护了社会的公正。树立图书馆以人为本理念,就是要坚定维护与不断发展现代图书馆理念,使图书馆系统成为真正维护社会信息公平的机构与制度。二是图书馆权利意识。图书馆权利的核…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视域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新世纪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理念。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杨顺湘 《探索》2006,3(2):33-36
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理念、发展现实与发展走向。执政为民与以人为本的契合点是人民群众、关键是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执政为民与以人为本的统一性,首先是保障人民当家作主,而人民当家作主又紧密连接人民权力主体与责任主体;执政为民就是践行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把人的全面发展摆上执政的首要位置,不断提升人的全面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于咏华 《学习论坛》2008,(12):63-67
人类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存在,就其内部构成来看,它是主体和客体的有机统一,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本要素有机综合的系统整体.这一系统整体同样具有层次性,如果把作为"母系统"存在的社会称为总体社会的话,那么体现社会主体(人)及其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社会"子系统",就可以称为主体社会.在主体社会的视域中,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是人,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个内容宽泛的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就目前中国的实际来看,保障人的基本权益,保障人的生存和发展,改善和保障民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切入点.因此,在主体社会的语境中,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重点是改善民生和保障民生,任务是推进社会事业、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社会管理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7.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对人的本性认识,使最广大人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把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关键在于要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只有以人为本,才能求真务实,只有求真务实,才能更好地以人为本。一、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是社会生产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根本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首先,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实践中解决社会…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本文以社会实践主体人为基点,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内涵,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阐释,全面发展是对人与人关系的文化解读,协调发展是人与社会关系的文化要义,以人为本则是在文化实践的基础上达到的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述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我们理解人的世界、理解社会的一个根本原则.离开了这个原则,就不可能有人的世界,不可能有社会.以人为本,最根本的是要以人为历史的目的,一切活动的归宿都是为了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价值的全面实现.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看,以人为本得以凸现和重提,具有厚重的理论依据和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源泉和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和最终根本目的,从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在社会物质生活方面,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