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七七工作团在桐柏桐柏县委统战部提起七七工作团,老辈的桐柏人仍然记忆犹新,这是一支抗日战争时期诞生于桐柏老区的红色劲旅。“七·七事变”后,在芦沟桥打响全国抗战第一枪的国民党第二十九军第三十九师扩编为军级建制,为纪念七七抗战,定名为七十七军。这是一支正义...  相似文献   

2.
郁勃 《黄埔》2009,(4):41-42
戴坚,长沙人,1911年生,13岁时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凭着刻苦自学,黄埔军校七期毕业,后陆军大学毕业,并掌握了日、德、英三国外语。他的长篇巨著有《兵学研究》、《七七抗战诗词史话》,翻译过德国元帅鲁登道夫的《大战岁月》、日本的《白纸战术》等共10本书。他在《七七抗战诗词史话》中自述道:“七七抗战为我民族历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死伤最多、损失最大、影响最深,并为全民一心、举国一致、团结御侮、贯彻始终之神圣战争。  相似文献   

3.
何军 《协商论坛》2017,(5):51-54
1935年夏,豫南避暑地鸡公山上迁来了一所流亡学校——东北中学.通过百度搜索,出现的却是另一所中学——东北中山中学.同属东北流亡中学,1996年,东北中山中学在沈阳复校了,而东北中学却留在了历史尘烟里,仅供所属子弟们年复一年地怀想.1935年至1938年,东北中学在鸡公山办学整整三年时间,许多东北中学的学生从鸡公山走上革命的道路,奔赴抗日战场,后来又投身解放全中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2015年,沈阳日报成功推出了大型策划系列报道——东北中山1934 ~ 1946从一所中学的流亡抗战看民族崛起,今年又迎来“七七”全面抗战爆发八十周年,这更加促使我对两所东北抗战流亡中学进行比较研究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牢记历史面向未来──记区党委党史研究室老同志纪念“七七”事变58周年座谈会岸鸣7月7日上午,区党委党史研究室(下称本室)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老同志,由支部书记黄耿主持,召开了纪念“七七”事变58周年座谈会。室内5位中青年同志应邀出席了座谈会。4位老同志...  相似文献   

5.
游记二则     
姚德垚 《黄埔》2010,(3):56-57
青海头 上中学时,读过杜甫的《兵车行》,后来当了教师又讲过这首诗。诗的结尾写道:“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本也知道这是揭露天宝年间唐王朝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青海头”是泛指边塞古战场;但那荒野白骨、  相似文献   

6.
曾昭度 《黄埔》2010,(5):34-35
“七七”抗日战争爆发时,我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师三十七旅七十四团任代理团长兼第三营营长。  相似文献   

7.
衡山忠烈祠     
《黄埔》2006,(5):64-64
南岳衡山忠烈祠位于湖南衡阳市,距南岳古镇4公里处。整座祠宇坐北朝南,中轴线上,按前低后高地形布局,依次为牌坊、“七七”纪念塔、纪念堂、纪念亭和享堂。巍然耸立的“七七”纪念塔塔座四周有四块嵌汉白玉的“七七”铭文的青石碑。纪念塔中间有五颗炮弹直指蓝天,弹体一大四小,  相似文献   

8.
曾昭度 《黄埔》2013,(2):26-27
“七七”抗战爆发时,我在国民革命军陆军第十三师三十七旅七十四团任代理团长兼第三营营长。  相似文献   

9.
<正> “纪念七七事变”这样的提法不准确,不恰当。原因是:“七七”事变和“七七”抗战是两个不同概念。“七七”事变,主要指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军事进攻芦沟桥,开始了其全面侵华战争,它包括帝国主义入侵和中国人民反侵略两个斗争方面。但主导方面在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首先进攻和侵略,并挑起全面侵华战争,这就决定了这个事变的实质,是  相似文献   

10.
在浙江松阳西屏山山麓,傲然屹立着一座由无数烈士鲜血和生命铸成的丰碑——革命烈士纪念碑,高耸入云的纪念碑在青山翠柏掩映环抱下,记录着一批批为松阳地区解放事业前仆后继、浴血奋战、壮烈牺牲的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英名。农工党党员、浙南游击队松宣遂游击支队秘书、松阳县人民政府秘书黄立本烈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的英名永驻浙西南。一黄立本,小名天麟,1917年9月出生于杭州一个职员家庭。1934年初中毕业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杭州蕙兰中学。黄立本遵循蕙兰中学“爱勤诚”的校训,刻苦钻研,学业成绩居全校同年级之冠。“七七”卢沟桥事变后…  相似文献   

11.
报载:某小学组织春游,车上的学生大大咧咧地坐着,一路叽叽喳喳,竟没有一个学生起来给老师或家长让座。又据对南京8所小学4所初中的调查表明:父母累了或病了,只有不到一半的孩子能主动端水送药。日本某青少年研究所进行过一项问卷调查,其对象是日本15所中一学130名高中生、美国13所中学的1052名高中生、中国大陆21所中学的1220名高中生。问卷中问到。“你最尊敬的人物是谁?”结果日本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母亲;美国学生认为第一是父亲,第二是球星,第三是母亲;而中国学生的头十位最尊敬的人中竟没有养育他们的父母双亲。199…  相似文献   

12.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忆旧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名誉副主席郭秀仪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发动了“七七”侵华战争,践踏我国土,蹂躏我人民。1938年,华北、东南沿海地区大部被日本侵略军侵占,南京亦陷落,国民政府迁往武汉。面对凶残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全国人民抗战情...  相似文献   

13.
邱烜 《当代广西》2008,(7):61-61
福达中学已经走过十四年的风雨历程了。 回首来路,我们可以看到,福达中学的每一段都是桃李芳菲的,1997年第一届毕业生新硎初试就锋芒毕露,中考成绩在全县各乡镇中学中名列前茅,在全县乡镇中学中脱颖而出。之后的几年,福达中学在教育这方沃土上努力耕耘,每一个收获季节都硕果累累,在几年时间里实现了“县上先进,市里有名”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在2004年那次中考角逐中,已经磨剑十年的福达中学奋力“亮剑”,取得了震动四里八乡的好成绩,33人蟾宫折桂,考取了重点高中,在全县同类学校中遥遥领先。  相似文献   

14.
李宗远 《台声》2014,(10):56-56
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也是七七抗战爆发77周年。甲午战争以清政府屈辱惨败、日本强占台湾获得巨额赔款而终结;七七抗战以中国胜利,日本战败而告终。从1895年到1945年相距整整50年。这50年中,中华民族国力孱弱,导致台湾被外族侵占。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为惨痛的一页,给两岸同胞留下了剜心之痛。  相似文献   

15.
吴纯青 《黄埔》2007,(2):64-64
2月2日,春光和暖的下午,邮递员送来了2007年第一期的《黄埔》杂志。首映眼帘的是封面图片——长城。今年是“七七”事变70周年,看着长城图片,“……把我们的热血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那永远震撼心灵的旋律竟脱口而出,让我身边的人不知所以然。杂志中介绍在长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国军队中不少指挥官出自黄埔,这让我想起,在我们大巴山中的开县,也出了一位在古北口长城抗战中英勇殉国的烈士,他就是黄埔三期毕业的学生王润波。  相似文献   

16.
法政录     
《民主与法制》2014,(21):3-3
我国高规格纪念抗战爆发77周年 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纪念日,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1000多名各界代表一起参加纪念仪式。习近平为“独立自由勋章”雕塑揭幕并发表重要讲话。据悉,这是首次有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七七”这一天参与官方纪念。  相似文献   

17.
裴昌会 《黄埔》2015,(2):24-25
"七七"事变时,我任第9军副军长兼47师师长。8月初,奉命由湖北黄陂县开赴抗日前线的河北涿县白沟河地区,协同30军作战。苦战一周,即转移保定城关固守,后又转至元氏县城及其以西高地,逐次抗拒日寇北进。之后,奉调晋北,经阳平关越太行山,昼夜兼程,经太原、忻县,参加忻口(南怀化)会战。忻口是由晋北通往太原的门户。"七七"事变后,日酋扬言"在  相似文献   

18.
五月的春城,阳光明媚,繁花似锦。’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召开更将昆明这座美丽的城市变成了花的海洋。在群芳争艳的万花丛中盛开着一簇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民族教育之花———云南民族中学。位于昆明市北郊江岸小区白云路的云南民族中学,是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云南教育学院附属实验中学的基础上创办的一所省属完全中学,也是我省第一所省级民族中学。学校于1997年9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占地405亩,校舍面积240356平方米,共有21个初、高中教学班约1000余人,教职工108人。虽然学校成立仅短短一年多的…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发挥中学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我们力求在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绩与问题的正确估计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及应遵循的原则,供广大中学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参考。一、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成绩与问题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流是走向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主要成绩:1.有一批报业爱业的骨干教师。他们具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热爱情感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备课充分,讲课认真,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教…  相似文献   

20.
20年前的3月,从570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27.3万七七级学子们踏入了中国高等学府的大门,开始了他们的大学生涯,这是十年“文革”后第一批经考试入学的大学生。这批大学生实际上包含了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出生的具有工农商学兵干教等不同身份、不同阶层的人,是一个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群体。他们的命运与共和国的命运联系得如此密切,以致可以说,他们的生命历程及生存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共和国历史印迹与走向的折射。本刊将北大七七级学生、人民日报记者赵蓓蓓写的《七七级的故事》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