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6 毫秒
1.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进一步图谋华北.1935年,华北危机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日浪潮,促使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这是当时中国时局的最基本的特点.中国共产党从这一实际出发,确立了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策略、总方针.12月29日,张闻天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华北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问题,决定派刘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1936年春,刘少奇到达天津,积极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开辟了党在华北抗日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2.
山西省史志院张国祥研究员的新著《刘少奇和华北抗战》,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该书共30万字,从六个方面,即纠正党在白区工作中的错误,重新组建北方局领导机构、恢复和重建华北各地党组织,建立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展广大的游击战争,创立和发展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及政权建设和群众运动等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探讨,论述了刘少奇在中国革命最艰苦、最困难的历史关头,在指导华北抗战中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现将该书评介如下。 第一,关于清理和纠正“左”倾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错误的问题,书中指出,为了对“左”倾关门主义与冒险主义进行深入的彻底的揭露和批判,以党的正确路线教育和武装  相似文献   

3.
刘明钢 《广东党史》2013,(10):50-52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与全民族抗战的兴起提供了主观与客观的条件:为中国革命的重新兴起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成为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远离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客观上为国共谈判提供了可能性;是张、杨与蒋介石的矛盾最尖锐的地区;比邻华北,成为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王双梅 《党的文献》2005,2(6):33-39
1935年12月,中共在瓦窑堡会议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后,刘少奇出任中央驻北方代表,卓有成效地宣传和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在平津地区再次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促进全国实现各阶级团结一致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深刻批判党内关门主义和冒险主义,率先开展对10年"左"倾错误的清算,扫清党内的思想障碍.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共在华北大刀阔斧地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后,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日民族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抵抗日本侵略,挽救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正是在这一紧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顺应历史发展需要,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开展统一战线工  相似文献   

6.
成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是中共中央为推动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早日建立和巩固而实施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配合八路军挺进山西,立足华北敌后,实践党的全面抗战路线的一项重大决策。战动总会在组织形式和抗日斗争中,都充分体现了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科学思想,并成为当时全国统一战线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7.
十八、福建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一九三五年,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侵华事件。七月,国民党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何梅协定》,出卖华北主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国内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八月一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十二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和全  相似文献   

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条件之一。如何坚持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则是中国共产党人为建立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长期关注与不懈探索的问题。张闻天即是这众多的探索者之一。他通过长期的实践,反复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卓越的见解,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均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本文仅就张闻天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领导权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9.
1935年发生的华北事变,是一次重大事变。日本借口天津日租界发生汉奸卖国贼《国权报》社长胡恩溥、《振报》社长并兼任"满洲国中央通信社"记者自逾桓被杀事件和所谓热河义勇军孙永勤进入遵化"非战区"、得到遵化县长接济的事件,强迫国民党政府从华北撤走有关机关、人员和军队。这引起中国共产党的高度关注。中共认为,在日本加快侵华步伐妄图吞并中国的形势下,华北事变的发生是必然的。尽管国民党政府封锁了中日交涉情况,但是中共清楚地发现了日本的步步紧逼。1935年7月6日《何梅协定》出笼后,中共中央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中获悉了实质内容。中共认识到,在日本加快侵华步伐的形势下,华北事变必然发生,《何梅协定》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基于这一形势,中共调整了自己的政策,号召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伟大的中国民族革命战争"反抗日本的侵略。  相似文献   

10.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驻在甘肃正宁县的红二师要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命令红二十七军去正宁接守防务。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者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并进一步分割华北,以实现其灭亡全中国的美梦.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民族利益为重,逐步地改变了自己的策略路线,提出了"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余丽莎 《世纪风采》2008,(10):43-44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件爆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抗击外族的欺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携手并肩共赴国难。随即在陕甘宁边区的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改编后不久便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中国共产党所倡导和坚持的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是中国人民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法定和根本保证.随着史料的不断发掘和刊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张闻天作为中共中央一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主要领导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为建立、发展和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华北的行动急剧升级,亡国惨祸迫在眉睫。中国共产党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立即开始了由土地革命和红军战争…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11,(6):F0003-F0003
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面临着严重危机。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号召下,以"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起点,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相似文献   

15.
窦孝鹏 《湘潮》2008,(2):52-52
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驻在甘肃正宁县的红二师要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命令红二十七军去正宁接守防务。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完全胜利。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使抗日战争具有了中国民族斗争史上空前广大的规模和无比深厚  相似文献   

17.
广西学生军在怀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决定向华北增派援军.扩大侵略战争。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在中共的大力推动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全国性的抗战开始。  相似文献   

18.
<正>抗日战争中,共产党人创造性地利用了华北农村开展冬学的传统,宣传抗日形势和党的方针政策。冬学运动在创建华北根据地与调动民众抗日热情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冬学运动从初创走向发展的4个阶段,可以从授课内容、方式、教师来源,以及通过华北地区民众抗日实践说明冬学运动来说明其社会效果。兵燹之后的荒凉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以国共两党第二次携手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  相似文献   

19.
引言三十年代中期,面对日益加深的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形成了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政治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成为1937年以后“八年抗战”中中国战斗到底的民族基石。因此,研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分析国民政府安内攘外政策的含义,就形成研究中国抗日战争无法回避的课题。在日本,已有若干学者对这一问题作过考察。不惜与他们的研究相重复,笔者试图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略作探讨。这是从以往研究中的如下疑点出发的。  相似文献   

20.
在东北危急、华北危急、民族危急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曾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即《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是经过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集体酝酿讨论,由王明执笔;又经斯大林和季米特洛夫审查同意,以中国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名义发表的。它的发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我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基本形成。毛泽东同志曾对《八一宣言》作过极高的评价, ??认为:有了《八一宣言》之“源”,才有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长流”。本文试从五个方面对《八一宣言》的历史作用进行分析。——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