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台湾作家吕赫若的代表作《牛车》,与中国大陆作家茅盾的短篇小说《春蚕》进行比较,探讨了两位左翼作家对伴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化而来的畸形“现代化”的揭露与批判,分析了他们面对被殖民化和现代化的纽结而产生的困惑,以及对今天“全球化”时代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边缘化虽然导致了作家地位的下降,但文学依然具有其独立的审美价值。对作家的本体研究也并不应该因为“作者死了”、“作品”完了而终结。相反,对人类的终极远景的永恒观照,尤其离不开经典意识与对作家本体精神的探讨。而本体精神中,作家的心灵世界决定了其创造力的深度与广度。乡愁是作家心灵世界之核,在乡愁的影响下,作家们通过诗意地把握现实,调和了心灵与现实两个层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个多姿多彩的小说世界。  相似文献   

3.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文学反映的社会生活(这里指作品)是作家对他反映的那部分生活观察,选择、摄取、加工和创造的产物,是作家创造性思维高度集中的成果。作家总是依据自己的世界观和美学理想去深入生活,搜集素材,进行文学创作的。有成就的作家总是选用那些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最广泛  相似文献   

4.
戴永课  ;周何初 《求索》2007,(7):179-180
老舍小说具有浓郁的平民意识。这种平民意识与作家独特的成长经历、与“五四”新思潮对作家的影响、与作家浓厚的宗教情结都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5.
鲁迅这首七律,写作于1931年,为悲悼惨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柔石等五位左翼作家而写。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白色恐怖笼罩全国。国民党反动派在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的同时,又发动了文化“围剿”,其残酷与卑劣令人发指。他们利用特务匪徒捣毁进步文化团体和书店,查禁进步文艺书刊,通缉作家,最后竟施以最残忍的手段:将左翼作家逮捕、拘禁、秘密处死。  相似文献   

6.
解放区文学“大团圆”结局现象的产生 ,与解放区文学所承载的政治宣传使命有关 ,与解放区作家追求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通俗化思潮相关 ,体现了作家们对“五四”文学所作的某些反拨的自觉。这一文学现象 ,有它存在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缺陷与遗憾。  相似文献   

7.
阳淼 《民主与法制》2011,(15):31-31
今年“3.15”期间,包括贾平凹、刘心武、阎连科、韩寒、郭敬明、李承鹏等近50位中国作家联合发表讨百度书,称百度文库收录了上述作家几乎全部的作品,并对用户免费开放,但却没有取得任何人的授权。随后,中国文字著作权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张洪波、出版人沈浩波、路金波、华楠以及作家慕容雪村、香港导演彭浩翔六人作为首批著作权人谈判代表,于3月24日下午在京与百度公司代表就百度文库涉嫌侵权盗版一事进行了谈判。  相似文献   

8.
汪汉利 《求索》2011,(3):220-222,153
三十年来,索尔.贝娄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发生了显著变化。一、普通读者人数呈日益减少的趋势,八十年代的人气旺盛已演变为新世纪的门前冷落;二、专业研究人员数量与日俱增,新世纪以来甚至出现了众声喧哗的景象;三、中国作家大多对贝娄比较推崇,但与学界"一边倒"的褒奖式批评不同,作家能从各自经验出发评价贝娄,一些作家还指出了贝娄创作的某些"缺陷"。贝娄在中国的接受情况是作家坚持"知识分子写作"的结果,也反映了多媒体时代文学的普遍遭遇。  相似文献   

9.
在不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马克思的形象和学说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在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一批作家自觉不自觉地从马克思那里汲取精神资源,写下了堪称社会先声的作品。极大地推动了当时思想解放运动的进程。新时期作家从马克思的文风、思想中汲取灵感与智慧的例子,足以证明马克思的文风、学说与人格,仍然是新时期人文建构的重要资源,这对囿于精神泥淖的今日作家们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0.
邓靖 《台声》2013,(10):66-68
夏末秋初,两岸作家一年一度的交流盛事——第六届“两岸作家互访交流活动”在安徽省拉开大幕。由台湾夏潮基金会董事长宋东文率领的参访团一行,10天中行遍江淮大地,观览安徽的风土人情之余,更与当地作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曹丕和钟嵘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品评态度不同。曹丕评风格长短,但反对区分其高下;而钟嵘着重按照品第对作家的风格进行了优劣高下的分析和批判。本文尝试从身世、身份的视角,分析二人对作家创作风格采取不同态度的缘由,以期对深入把握《典论·论文》和《诗品》主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2.
心灵世界的广度与感受力构成了经典作家的原创动力。而在现实人生中,作家心灵世界的丰富与否是由他的亲和力与情感的统觉功能来决定的。优秀的作家不是自我型的,而是泛我型的。内省、统觉深化了作家的感受力的同时,强化了他们的亲和力,深刻的亲和力使作家的情感较之常人更易切近他人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是一位有影响而又有争议的作家。鲁迅曾认为他是“自从新文学运动开始以来”“所出现的最好的作家” 之一(《现代中国文学运动》,见《新文学史料》78年第1辑)。然而,在我们的几种现代文学史上,对这位作家却很少提及,或评价不足。相反,国外某些评论将沈从文与鲁迅并列,则不免过犹不及。因此拿沈从文与鲁迅进行一番比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14.
<正> 十月五日,湖北大学中文系湖北作家研究室邀请部分学者、专家,召开“湖北作家研究座谈会”,在回顾湖北作家研究的历史的基础上,对湖北作家研究工作如何深入开展,进行了认真讨论。在荆楚文化背景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湖北文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方域特色。湖北古今作家(包括长期在湖北从事文学活动的非鄂籍作家和鄂籍海外华人作家),凡有较多文学作品传世的,据不完全统计,为数在三百人以上。他们都以各自在文坛上的业绩,为湖北的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具体文学作品人手,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作家许地山和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思想进行了对照.从中可以看到,两位作家在作品中都表述了对人生荒诞境遇的深刻体验,然而对待荒诞的态度却迥异:一为退守,一为进取.许地山受传统道家思想影响,强调以对苦难的忍受来超越现实,进而通过否认苦与乐的根本差异达到一种清静无为、自然而至的境界;而加缪则主张以"西绪福斯"式的无效无望,而又坚韧不拔的行动积极挑战荒诞,反抗荒诞,以完成人的"自我选择".这一对比不但明确表现了两位作家不同的思想实质,也体现出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南非作家纳丁·戈迪默的作品大多聚焦于对南非社会现实批判。她的前期作品集中于对种族隔离制度的控诉。而随着种族隔离制度的废除,她的后期作品转而揭露新社会中众多"病态特征"中最为内在的问题:人的异化。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进行分析,戈迪默后期五部作品均体现了人的自我异化、人与他人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等三个方面的异化主题,作家借异化主题的表达实现了批判现实之旨。  相似文献   

17.
王布新 《前沿》2008,(6):189-192
苏童是当代文坛上较有争议的一位作家,文学史家对苏童的定位也有较大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对作家写作的历史语境、文本的建构特征及书写变化等因素进行考察,找出造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应该归结为作家始终秉持的虚无主义的价值立场。在此价值立场的支撑下苏童的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由远离现实的故事叙述转向关注现实的创作转型,初步显示了作家现实介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4月12日,出版了历史题材长篇纪实小说的盲人作家张骥良登上了朝阳区图书馆的文化讲堂。以《盲人作家笔下的晚清风云与时代变革》为题,做了一个半小时的主题演讲,并与前来听讲的读者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张骥良是中国残疾人作家联谊会会员,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生于1954年,视力只有0.01,酷爱写作,发表作品200余万字。  相似文献   

19.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叶,法国作家罗曼&#183;罗兰和安德烈&#183;纪德分别访问苏联,先后撰写了《莫斯科日记》与《从苏联归来》,都揭露了苏联的某些阴暗面。由于发表的时间相隔半个多世纪,其反响大相经庭。本文对这两本书的内容、写法和倾向进行分析,作出了比较切合实际的解读与评价,还揭示了作家的世界观与创作方法的关系,以及值得记取的教训。  相似文献   

20.
<正> 3月24日,本刊编辑部邀请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省作家协会、长江文艺出版社、省委宣传部文艺处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和文学编辑,就湖北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中青年作家队伍,以及如何办好《湖北社会科学》“文艺理论与批评”专栏等问题进行了座谈.现将座谈内容简述于下: 一、作家素质与文学创作与会同志认为,湖北作家这几年创作的文学作品数量不算少,反映改革的作品也占有一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