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冯浩菲 《理论学刊》2005,(12):96-101
战国中期,诸侯兼并战争剧烈,百家争鸣,杨、墨的学说充满天下,孔子的学说不大流行,仁义的道路阻塞。孟子挺身而出,以孔子的继承者自居,延续儒家道统,捍卫和发扬孔子的仁学。这种捍卫和发扬的工作,主要贯穿于其游说诸侯、参与政治、参与百家争鸣及教学活动中。通过这类捍卫和发扬的实践活动,孟子在许多重要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其“仁义”学说和“仁政”思想的提出和推广,开启了仁学的新领域、新范畴,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两千多年来,孔子仁学思想之所以能够不断发扬光大,影响及于全世界,与当年孟子所作出的这类卓越贡献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陈鲁民 《唯实》2011,(2):95-95
孟子的运气真是不错。一本《孟子》,大约三分之一都是孟子和君王的对话,他或以教训者身份出现,或以批评家口吻讲话,或以杂文家的语气上课,有温言劝诫的,也有连讽带刺的,有循循善诱的,也有夹枪带棒的。可让人意外的是,他的谈话对象,不论是齐宣王,还是梁惠王,抑或是滕文公,都能耐心听下去,没人翻脸,没人拍桌子,  相似文献   

3.
<正>先贤引文之误,今天竹简之辨,其中有值得思考的道理。近日有机会去清华大学瞻赏著名的"清华简",听"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介绍,他们与2300年前的竹简认真比对考证,发现过去熟读的经典《孟子》中,有段话竟有笔误。《孟子·梁惠王下》:"《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大意是,《尚  相似文献   

4.
《党的建设》2010,(5):51-51
孟子,名轲(约前372年—前289年),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他在中国思想史上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性善论。孟子的性善论为儒家的仁政学说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而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说得以进一步发展。关于人性问题,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孔子曾说:"性相近,习相远也。"但对于人性善恶问题却没有加以具体说明。到了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国之间争夺激烈,同时阶级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这就迫使思想家开始探索人的本质问题。当时涌现了几种不同的人性论,有人主张性好利  相似文献   

5.
望云舒 《奋斗》2006,(5):57-57
孟子见梁惠王,讲了许多治国安邦的大道理。他劝梁惠王要少做“功不至于百姓”的事,其中讲到了“不能也”和“不为也”的道理。孟子说:“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相似文献   

6.
孟子思想中包含着的有关生态伦理的学说给在现代处于生态危机困扰中的人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价值支持资源 ,同时 ,他的王道思想也对生态保护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梁惠王就如何治国兴政请教于孟子。孟子给梁惠王谈得最多的就是要老百姓要有"恒产",这样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养生送死无憾,民生有保,国家才兴。孟子说:百姓有了田产,满种桑麻,养鸡喂猪,五谷丰登,牛肥马壮,老百姓丰衣足食,有吃有喝,"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后不王者,未之有也。"因为老百姓有了自己的恒产,就会努力生产多打粮食,发展田园经济,这样对上可以孝敬父母,自已也足够养家糊口,  相似文献   

8.
孟子的王道思想不仅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观念之一,还是其全部思想的价值旨归。在王道与霸道的对比中,孟子确信王道是唯一正确且简单易行的治国方略。孟子的王道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通过经济上勿违农时、制民之产、经田界等措施,政治上宣扬民贵君轻、尊贤使能等主张,文化上开展施教于民等举措来实现平治天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钱达理 《世纪桥》2013,(14):75-76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传承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经济思想与理论,诸如义利观,公平分配,恒产论,井田制等。这些经济思想既有对夏商周三代经济制度的追述,亦有其独自的见解,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党的建设》2011,(5):49-49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讲学语录,有的篇章可能是孟子亲自所写,但绝大多数都是由孟子讲授,学生记录,后经孟子删改后成稿。  相似文献   

11.
在孟子哲学中,恻隐之心作为“仁之端”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为普遍的“仁”奠定了基础。但是同时,孟子又继承了儒家哲学的血亲亲情关系,将事父从兄作为“仁之实”,并提出了爱有差等原则。如果孟子在儒家血亲至上性的前提下,推崇爱幼差等的话,孟子所提出的仁爱思想的实现可能性就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传教士们的翻译活动开启了《孟子》西译的进程。传教士们翻译《孟子》的目的是为其传教服务,因而译本具有明显的宗教倾向。进入20世纪,《孟子》西译主要由外国学者完成。外国学者受本国文化传统和自身知识构成的制约,在翻译时通常会出现误读和理解偏差。华人学者对此深感忧虑,开始投身到典籍外译的工作中。与外国学者相比,华人学者翻译的《孟子》在准确性上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13.
《孟子·梁惠王》篇对与民同乐的议论,是很有见地的。今天读起来,也还很有启发。先看看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问:“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齐王回答:“不若与人。”孟子又问:“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齐宣王又回答:“不若与众”。接着,孟子形象地说明不与民同乐和与民同乐的得失利害。  相似文献   

14.
《孟子》中的志气、道义、民本、智慧、文采都深深地吸引和影响着毛泽东。在志气方面,孟子之尚志、之浩然正气、之志气的恒与坚、之志气的磨砺,都影响和激励着毛泽东。在道义方面,孟子之志于道、之道义决定生死、之道义决定胜负,也对毛泽东产生了深刻影响。在民本方面,在孟子思想的影响下,毛泽东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而且孟子的"三宝"与毛泽东的"三宝"亦有相通之处。在智慧方面,孟子对毛泽东大智慧的影响,最突出地表现在"心之官则思""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三个思想方法上。在文采方面,毛泽东写文章也好,讲话也好,常常将《孟子》章句随手拈来。这几方面在毛泽东身上的影响和传承,成为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5.
正作为"四书"和"十三经"之一,《孟子》一书影响广泛,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而且在韩国和日本也流传甚广。不过,与《大学》《中庸》等经典不同,这本书的成书和接受过程都颇费周章。《孟子》一书是孟子思想受挫时的产物。在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各国奉行"富国强兵"政策,"仁政"思想不仅不受重视,而且被视为迂腐的表现,因此孟子在游历各国推行"仁政"思想受挫之后,只好回家授学撰述,最终形成《孟子》一书。我  相似文献   

16.
以极简的方式了解《孟子》,可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地位看,《孟子》是儒学高地上的高原、儒学高原上的高峰;二是从历史看,《孟子》曾从普通的先秦诸子跃升为中国古代的圣经,今天则是人们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三是从思想看,《孟子》涉及人生所有的基本关系,充满思辨的张力与哲学的魅力;四是从文体看,《孟子》的史学性最弱、文学性居中、哲学性最强,主要是一部“形散而神聚”的哲学作品;五是从读法看,先读《孟子译注》,再读《孟子集注》,有助于人们循序渐进地迈入孟子的思想世界。质言之,读《孟子》就是与时俱进地深度敞开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及其薪火相传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7.
以极简的方式了解《孟子》,可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是从地位看,《孟子》是儒学高地上的高原、儒学高原上的高峰;二是从历史看,《孟子》曾从普通的先秦诸子跃升为中国古代的圣经,今天则是人们解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三是从思想看,《孟子》涉及人生所有的基本关系,充满思辨的张力与哲学的魅力;四是从文体看,《孟子》的史学性最弱、文学性居中、哲学性最强,主要是一部“形散而神聚”的哲学作品;五是从读法看,先读《孟子译注》,再读《孟子集注》,有助于人们循序渐进地迈入孟子的思想世界。质言之,读《孟子》就是与时俱进地深度敞开孟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及其薪火相传的历史演变。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古代伦理学上的重要命题之一,儒家尤其孟子的义利之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正确看待孟子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体现了哪些思想,其对当下有何启示?本刊就此问题采访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钱耕森。  相似文献   

19.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在现实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研究孟子的内在超越特征及其影响,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鲁民 《唯实》2006,(11):64-64
一要生存,二要发展,是古往今来许多哲士伟人反复考虑的重大课题,儒学创始人之一的孟子,自然也不会对此没有思考。作为一个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的大思想家,孟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观,他的那些积极见解和不凡思路,不仅在当时发聋振聩,让人眼睛一亮,就是今天读来,也不无启迪,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