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寨的二月是乍暖还寒的时节。大年初四那天,我和媳妇领儿子从县城回老家,参加在这里举行的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的"昂玛突"节。我的老家在红河县甲寅乡南部八寨村委会的娘吉村,居住在这里的四十来户人家都是哈尼族,  相似文献   

2.
他撒行记     
前年7月,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政府的资助下,我们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系民族学专业的15名学生(其中有3名韩国留学生)来到红河县甲寅乡他撒村进行毕业实习。实习期间,学生们住在村里的哈尼人家,与当地群众结下的深厚的友谊,哈尼族的梯田文化深深地震撼和感动了我们。  相似文献   

3.
(一) 哈尼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九十二万四千余人,集中分布在云南省红河与澜沧江间的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元江、墨江、江城、红河、绿春、金平、西双版纳、澜沧等地最为集中。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僾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为多。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哈尼族文学是流传在口头上的民间文学。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方案,为哈尼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风光旖旎的西双版纳州动海县城东部27公里处,有个哈尼族聚居的山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去年秋末冬初,我先后6次踏进格朗和乡调查,所见所闻,深感格朗和这地方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个幸福、吉祥的哈尼山乡。一哈尼族自古住山上/过去搞刀耕火种/种一山收一箩/哈尼族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哈尼族今天还住山上/现在实行科学种田/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仓里,堆满了金灿灿的谷物/罐里,盛满了白花花的油——哈尼歌谣节录这歌,唱出了哈尼族往昔的辛酸;这歌,唱出了哈尼族今天的幸福与欢乐。格朗和是我的故乡。传说古代这个…  相似文献   

5.
哈尼族与山     
10多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颁奖晚会上,节目主持人要刚获得文学新人奖的一个从哀牢山走出去的哈尼族作家表演节目。这位作家生性不爱唱歌跳舞被逼无奈走上台去,学着山谷里的哈尼族孩子从半坡的茅屋跨出门坎对着迎面的大山喊:“阿妈,回来吃饭罗!”他在喊声中把头渐渐低下,屁股冲天,让吼声从地上弹起来。想不到这一喊,竟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一位教授冲上去握住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把我带到了哀牢山哈尼人的高山峡谷中。”这位作家用发生在哈尼山村中最平常最常见的小事,把哈尼人与山唇齿相依的关系活生生地…  相似文献   

6.
哈尼族祖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祖居地考朱文旭李泽然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当时的“和夷”虽然不能专指今天的哈尼族,但无疑包括着“哈尼”的先民。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主要聚居于哀牢山脉和蒙乐山...  相似文献   

7.
进入哈尼人的家里,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火塘,火塘边是三根石塘柱,塘柱上放上锅就可以烧饭煮菜,烹调出各类哈尼美食来。在这火塘的上方是由四根木桩支撑的竹篾编制的长方形的盛物台,这就是哈尼族的炕笆了。对哈尼族人来说,炕笆是神圣的,是人神共用的什物,外人到哈尼人家里做客,要到火塘边煮茶饮酒,谈友叙旧的时候,没有征得主人的同意是万万不能去触动炕笆和存放在炕笆之上的东西的。他们认为外人触动炕笆会使哈尼的天神烟沙、梅烟恰及先祖发怒,会降罪下来的,入乡随俗,不动为好。哈尼族是十分好客的民族,不管是好朋旧友,或是从未相识相知的人,只…  相似文献   

8.
1991年国庆期间,深圳特区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庆典,滇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蘑菇房山寨,作为文化村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之一坐落其间。元阳县有名的哈尼族歌手朱小和与一批哈尼族青年男女应邀入村,在蘑菇房内生活,用哈尼酒歌“哈八”、乐器巴乌及民间歌舞等,向中国大陆、港、澳、台、侨和外国客人展示哈尼民居民俗传统文化的风采神韵。蘑菇房,是哀牢山哈尼族独树一帜的传统民居。鸟瞰哈尼山寨,那座座民居犹如破土而出的朵朵蘑菇,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浩翰的梯田一道,汇成一幅壮美的哀牢山图景。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是难看…  相似文献   

9.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40多万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许多宝贵的哈尼族文化没有得到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散佚。值得庆幸的是,哈尼族利用民歌这种形式,使哈尼族文化得以传承,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0.
叫魂     
连绵起亘、威武雄壮的哀牢山 ,有心人就是听听名字 ,心情也不会轻松 ,寒气顿生。在中国大地 ,出名的山太多了 ,外面知道哀牢山的人不多。知道的也无非是蜻蜓点水般的印象。哀牢山像山野草民 ,他们接受的不外乎凶悍、粗野 ,再就是云雾、河流、森林。我是哀牢山的哈尼族人 ,在这里出生、长大 ,对它有一次背叛 ,就有十次的忠诚。哀———的山 ,哀什么?牢———的山 ,守什么?我一直在拷问。人进入山 ,山融化人。哀牢山 ,到处是哈尼人的寨子。人 ,就是“哀牢”本身。难道有“哀”就为了“牢” ,于是我们就听见了叫魂声。在人得了千奇百怪的病 ,…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2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无量山的红河、思茅等地州。墨江是哈尼族主要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全县哈尼族人口21万人,占全省哈尼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学者研究认为,哈尼族与彝、拉祜族等同源于我国西北古代的氐羌游牧部落,学术界还有“土著”和“东来”两种观点,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流传在人们口头的民间文学,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57年创制了一套本民族文字方案,目前在红河等地…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几千年来,勤劳朴实的哈尼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2009年12月31日,上午9:00,哈尼族新年"嘎汤帕节"前夕,我与州政府朱杰副秘书长、行政科等一行4人,前往勐海县布朗山乡吉良村哈尼族回环寨慰问村民。勐海县因海拔较高,气温稍低,车出景洪市进入勐海县南糯山时,雾很大,沿途都是茶山、橡胶林和甘蔗地。朱副秘书长告诉我们,州府核定的全州贫困人口尚有5.44万人左右,主要是居住在山区的哈尼族、  相似文献   

14.
张金文 《今日民族》2006,(12):14-16
智慧超群的长者哈尼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文化遗产积淀丰厚。但因为历史上没有自己的文字,哈尼文化的传承依赖于口耳相继、言传身教,在这个过程中,“摩批”(宗教祭司)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功不可没。“摩批”是哈尼语音译,意为“智慧超群的长者”(  相似文献   

15.
捡收姑娘插下的拐棍, 长成了艾洛山的遮天树。 日月星辰不见了, 大地漆黑一片, 哈尼不知了日月年…… ——哈尼族史诗《十二奴局》 每一个哈尼人听见这首古歌,都会对艾洛山生发出一种由衷的虔敬之情。不管他置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艾洛山都会像掩埋他胎脐的圣地,久久地攫着他的心。 艾洛是云南黄连山东部的一个枝杈,这是一个典型的分水岭,又是两个县的交界。这里分冒出12恒水(恒:哈尼族对水流的专用量词),流向岭岗四周分属  相似文献   

16.
哥布 《今日民族》2005,(7):33-35
“哈尼文是哈尼族所需要的,是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是保存和发展自己文化所必需的。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太多美好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哈尼人都不会讲哈尼语了,那么这个世界又失去了一种美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7.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这是哈尼人形容自己梯田时的豪迈心态。走进哈尼族聚居的云南南部哀牢山区,我们被壮观的“哈尼梯田”震撼了:一眼望去,从山脚到山顶,气势磅礴的梯田层层叠叠,难以相信的是;有的竟达上千层。登顶俯瞰,云雾缭绕的山体水波涟滟,如湖海悬于苍穹,那线条清晰的田埂层层铺展,如同翻卷的天书,如同掀开的巨大乐谱写天谱地。人们说,哈尼人用鬼斧神工改造着自然。 “近20个世纪以来,哈尼族祖先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梯田农耕文化’。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世纪中,哈尼人对‘梯田农耕文化’内涵的丰…  相似文献   

18.
王馨 《人民论坛》2013,(10):202-204
哈尼族梯田分水制是哈尼人在梯田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和管理的劳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同时也是梯田文化得以传承和赓续的有力保障.分水制是与哈尼人独特的农耕方式和审美观念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他们对于农耕用水的巧妙利用和合理分配之下所体现出来的技术美、秩序美与和谐美,更为我们深入了解哈尼族文化提供了方便和可能.  相似文献   

19.
哈尼族     
哈尼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共有五十五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其余散居在墨江、普洱、澜沧、江城、元江、新平、勐海等县。哈尼族有哈尼、雅尼、卡多、碧约、爱尼、豪尼、和尼、哦怒、多尼、卡别、罗别、罗梅等自称和他称。解放后依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哈尼族。  相似文献   

20.
简崇军,云南哈尼山寨的儿子,自小耳濡目染祖辈、父辈们的制茶传统和工艺,以及哈尼族独有的茶文化。如同每一个哈尼人一样,简崇军被哈尼茶香熏腾长大,他的气质里散发着茶味,他对茶如痴如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