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律以确定性作为自身追求的目标和表现形式。法律的确定性首先是其价值的确定性 ,其次是法律的形式理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公、私法在价值、形式理性上的确定性是不同的。自近代以来 ,公、私法在确定性上实现了一致。  相似文献   

2.
传统哲学不满足于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和变化多端,力图从外在世界和神秘创造物当中寻找到永恒不变的实体。始基、理念、上帝等相继出场,体现了哲学为解决人的生存根基的失落而进行的一次次理论努力。对确定性根基的追寻既满足了人们形而上追求的欲望,使人们在流动不居的世界中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包含着丰富的生存论意蕴,但与此同时,也使生命感性冲动的“努斯”精神受到了窒息,导致了自我的失落。  相似文献   

3.
论法律的模糊性及其确定性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刚  董冬冬 《青年论坛》2006,(1):121-125
法律的模糊性是由语言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社会的多变性和复杂性、主体能力的差异性和立法的技术性决定的。法律解释是走近法律确定性的途径,实现法律解释的有效性是判断法律确定性的形式标准。同时提高适法者素质,保证法官独立,也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谢燕 《理论月刊》2002,(9):58-59
要约内容必须确定,否则受要约人无法作出承诺,合同也无法成立。但对要约必须具备哪些内容才符合法律所要求的确定性,各国法律及有关国际规则要求不同。本文通过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美国《统一商法典》和我国《合同法》的比较分析,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很强的矛盾性,现代人在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也深陷于自我认同焦虑、价值共识困境以及本体安全焦虑等困境之中。如何从理论上分析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根源,从而对现代社会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显得十分重要。《非确定性与现代人的生存》对这一重要的问题做出了分析和考察。  相似文献   

6.
在丰富的法律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卡多佐大法官认为,法律发展的逻辑不是寻求确定性而是寻求一种可能性。可能性的寻求是司法过程中传统与革新的统合。这种统合得益于卡多佐的平衡感,并成为卡多佐革新普通法传统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8.
李鸿 《长白学刊》2003,(3):46-49
中国哲学界对马克思历史观的当代理解经历了四种范式的理论变化:“本体论的历史观”、“认识论的历史观”、“实践论的历史观”和“生存论的历史观”,四种理论范式是逐次超越的关系。“生存论的历史观”是目前中国哲学界具有前瞻性的学达到的最高理论形态,但是生存论作为现当代哲学的共同趋向,并不能由此凸现马克思历史观的超越性和革命性,只有从现实生活的视角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寻找马克思历史观的实践生存论基础,才能说明马克思哲学与时俱进、理论常新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科学假说作为对问题的一种试探性和推测性的断言,有信念的成分.由于人们对世界的无知和认识必须有一个确信的支点,使科学研究只能采取并围绕具有信念性的假说形式展开.正是科学假说的猜测性,使得从其出发经过推理论证所获得的科学知识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在经验事实材料与构想的理论假说之间来回穿梭,并试图借助于理性逻辑建立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但是这种必然性是不存在的,科学家正是在揭示那虚假的必然性中推动科学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蒋国保 《前沿》2011,(19):175-178
生态化生存是为解决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生存方式。从哲学层面上看,人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限度性、道德性与和谐性的生存方式;从现实层面上看,人之生态化生存具体表现在生态化的思维方式、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生态化的生活方式三个方面;"诗意地栖居"则是人之生态化生存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1.
本文梳理了关于全球传播中美国角色定位的主要观点,并通过评析这些观点提出一个新的思路去考量美国在全球传播中的影响力.作者认为关于这个论题研究不应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经验判断,或是浅层的定量分析上;而要进入心理学的层面,研究受众心理变化,使研究从外部世界进入内部世界.更为重要的是,面对这样一个复杂论题,我们不应预期全面把握整个研究对象,求得一个确定性答案.而应在某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研究局部的具体问题,获得复杂性中的某一确定性.  相似文献   

12.
第二媒介时代的主角———电脑以及互联网络为我们这个世界增加了一个全新的维度———虚拟实在,促使人们探讨虚拟实在的意义,思考虚拟生存的基本特质。虚拟实在的三重意义包涵技术意义、艺术精神与哲学价值。虚拟实在的二元价值存在反映了人类基本价值取向的不同方面,分别对应着虚拟实在的三重意义。虚拟实在的三重意义视域和二元价值存在规定了虚拟生存的一些基本特征:虚拟生存是超越时空的、符号化的感官沉浸生存。  相似文献   

13.
金卓 《理论月刊》2014,(1):62-65
人之生命的双重属性,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了人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的本质区别。人的生物本质预示着人之生命的有限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无疑成为人之生命存在的可能与超越的重要因素。人之生命的存在,无时不接触着世间的各种事物,并且因为人与自然进行的各种交换产生种种思想,或喜或悲,这种思维的产生对于人之生命的本质和人自身产生一种追问,人之生命为什么这么短暂,又为什么与其他生物有所区别,人之生命将如何发展都成为对生命本源的追寻。因此,本文从生命的有限性、可能性以及超越性三个方面解读人之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14.
关于高校德育实践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阐述高校德育的实践要求和实践价值,理性审视德育实践的现状,分析新形势下德育实践的时代定位提出对高校德育实践着力点和模式构建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于衍平  谷娟 《前沿》2011,(5):82-85
随着实验水平的提高,实在论的发展呈现复杂性与多元化。学者们对实在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忽略了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验的重要性。本文探讨的实在论观点是在实验方法产生之后,故本文所指称的实在论是科学实在论,首先从科学史的角度为实验与实在之间存在关系提供一个理论基础,然后在真理观的框架下来讨论实验与实在之间的关系,从实在与真实之间的区别看实验与科学实在论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科学实在论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以来,在中国文化哲学研究中,主客模式与科技主义成为文化哲学研究的主导范式,通过审视这些研究范式,可以发现它们对人的存在和发展问题几乎都未给予很好的思考和回答。在反思上述研究范式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生存论文化哲学观,主张应从实践出发理解人、发展人,从人的存在与发展基点出发理解文化存在的本质与功能,并认为,在建构实践生存论文化观的过程中,西方生存论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思想都是可用以借鉴的思想资源。总的来看,以实践生存论来理解文化,文化就是人类关于自身生存状况的自我意识的意义表达。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古希腊苏格拉底之死为切入点,探求哲学的本质、使命以及哲学的生存发展问题.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大案”.导致苏格拉底之死的原因有起诉因、政治因和哲学性格因,而苏格拉底的哲学性格,即“牛虻精神”是苏格拉底之死最真实的原因.苏格拉底用他的一生诠释了哲学的三大使命:求善、授法和批判,这三大使命是哲学的生命之本、动力之源、发展之基,也是苏格拉底以死为代价给后来、当下乃至未来的哲学指明的生存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人格价值是人格特性与有效实践活动对主体要求之间的肯定或否定的关系。它有三种基本类型:功利价值、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人格价值是被创造出来的。人格价值的创造包括创造有价值的人格和实现人格价值两个层面。人格价值的评价必须着眼于有效实践活动对人格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9.
治理经济犯罪 ,必须将加速经济体制改革、加强法制建设、改革司法体制、加强监督机制等多种措施综合运用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20.
哲学上一般把本体论看作是关于有或存在的学说。本体论问题能否和应否被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所持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四种: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物质--实践本体论和自然本体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原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