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伦敦专电 4月9日,英国保守党赢得了一场人们普遍认为难以取胜的大选,成为180年来英国选举史上第一个连续四次组阁的政党。 一个处于经济衰退的不利时期的执政党,其支持率急剧下降,甚至在竞选开始时还落在工党后面,但却在激烈争夺中赢得小胜,这在战后的英国是绝无仅有的。 英国最大的反对党工党在1988年金诺克当选为领袖后,经历了极其深刻的从左向中靠拢的转变,成为一个中间偏左的政党,开始为选民所接受。在野13年  相似文献   

2.
英国大选将于5月5日举行。反观过去两届大选中执政党--工党以压倒多数席位获胜的记录,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本次大选对工党而言将是自1992年以来最为艰难的一次选举。近日,工党议员在各地进行的竞选前景调查结果也不甚乐观。一位议员说:"公众心态混杂着冷漠和敌意,大选结果很难预料。"英国《每日电讯》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目前,工党和在野党保守党的支持率不相上下。刨除技术误差,  相似文献   

3.
伦敦专电 英国政府首相约翰·梅杰在保守党领袖角逐危机中,以退为进重新当选。他于7月5日对其保守党政府进行了一次大刀阔斧的改组,企图以此来结束政府和保守党在欧洲政策上长达3年之久的争论和日益加剧的内讧,恢复他遭到破坏的领导权威,挽救他的领导地位,进而整肃政府和保守党的队伍,集中力量对付气势逼人的反对党工党,为争取下次大选的胜利作准备。 这次政府改组,也是保守党及其政府在欧洲政策上的分歧、内讧达到顶点,以至于酿成长达13天的保守党领袖危机的最后结果。 自从1992年4月保守党获得连续第四次大选胜利,梅杰再度入主唐宁街以来,保守党及其政府在欧洲政策上的分歧愈演愈烈,各派系互不相让,内讧不止。  相似文献   

4.
自5月8日首相布莱尔宣布将于6月7日举行全国大选后,竞选活动目前已经进入第3周,执政党工党、在野党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三大主要政党的领导人更是风尘仆仆、奔赴全国各地发表竞选演说、拉选票。  相似文献   

5.
伦敦专电 英国6月11日大选,保守党获胜,撒切尔夫人赢得了她所期望的英国一个半世纪以来头一次的首相三连任。然而,这次大选却进一步暴露出英国存在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大选后的政局也开始出现值得注意的新动向。 撒切尔夫人选择了一个最有利的大选时机。今年上半年英国经济情况好,政府财政宽裕。反对党仍分裂为彼此争斗的工党和社民党——  相似文献   

6.
离1997年7月1日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还有三个多月,马振岗大使提前到了伦敦。当时英国的局势有些复杂,保守党已经大选失利,而即将在5月1日重新执政的工党又不为中国所了解。对于香港回归,托尼·布莱尔是否会像其前任  相似文献   

7.
伦敦专电 近一个月来,英国执政的保守党内部斗争激烈,风云数变。先是副首相杰弗里·豪11月1日辞职,两星期后前国防大臣赫塞尔廷向首相撒切尔夫人公开挑战。又一星期后撒切尔夫人在保守党领袖第一轮选举中未获得足以击败对手的多数,被迫辞职。接着外交大臣道格拉斯·赫德和财政大臣约翰·梅杰进入二轮竞选,与赫塞尔廷抗衡。11月27日角逐结果揭晓,梅杰成为“撒切尔时代”后的第一位首相。保守党为了在下届大选中取胜,需要换领导人挂帅。 撒切尔夫人1975年击败希思,成为保守党领袖;1979年战胜工党,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她连任三届英国首相达11年半之久。前两任内,她大刀阔斧,推行被人称为“撒切尔主义”的一系列政策,使已向国际货币基金借款度日的  相似文献   

8.
斯德哥尔摩专电 挪威9月11日大选后,政局微妙,新政府如何组成,成了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现执政党工党在这次大选中受挫。它获选票34.3%,比1985年上届大选减少6.5%,议席从71个减为63个。保守党在这次大选中败得最惨,获选票22.2%,比上届大选减少8.2%,议席从50个减为37个。极右的进步党获选票13%,比上届大选增加9.3%,议席从原来的2个增至22个。左翼的社会主义左翼党获选票10%,  相似文献   

9.
在5月1日的英国大选中,在野18年的工党以压倒性多数赢得胜利,终于重新上台执政。选举结果显示,工党赢得下院659席中的419席,而执政的保守党只获得165席,两党在下院中所占席位的差距如此之大,是本世纪从未有过的。 “新工党”战胜了保守党 工党在这次选举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布莱尔自3年前当选为工党领袖后,对工党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推出一系列新的  相似文献   

10.
以色列总统赫尔佐克八月五日指定工党领袖佩雷斯组阁,建立一个全国联合政府。这是赫尔佐克在与议会各党派经过一周紧张磋商之后,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不得不动用总统权力,作出由佩雷斯筹组新政府的决定。这一决定并不能解决以色列目前面临的政治危机。以色列这次大选是七月二十三日举行的。在议会一百二十个席位中,以沙米尔为首的执政党利库德集团获四十二席,以佩雷斯为首的反对党工党获四十五席,均未达到单独组阁的多数,因而两党在大选后围绕由谁组阁问题展开了紧张而激烈的争  相似文献   

11.
伦敦专电 英国于5月5日举行了全国性的地方议会选举,执政的保守党严重失利。就所得选票比例而言,保守党只占27%,与第二大反对党自由民主党持平,而主要反对党工党却占42%;就所得议席而言,保守党仅得880席,比原先减少429席,只占改选的全部5071席的17%,而工党和自由民主党却分别赢得了2769席和1098席;就控制的地方议会而言,保守党只有15个,而工党和自由民主党却分别为93个和19个。所以说,地方政权已几乎全部为反对党所控制。这是保守党近50年来最惨重的一次失败。 这次地方选举是在英国经济已走出低谷、开始复苏的情况下举行的。按理说,保守党有这个资本,本应在选举中有较好的结果,然而却遭到惨败,这是什么原因呢?  相似文献   

12.
渥太华专电 加拿大进步保守党在11月21日的大选中以压倒多数获胜。现任总理布赖恩·马尔罗尼再度当选。 在这次选举中,保守党夺得了众议院295个席位中的170个席位,自由党和新民主党分别占据82席和43席。同1984年大选相比,保守党在众议院的席位虽然减少了42席,但仍赢得了绝对多数。  相似文献   

13.
堪培拉专电 第36届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于3月29日初步揭晓,工党以赢得148个众院议席中的75席险胜。自由国家党联盟领导人安德鲁·皮科克于当日承认大选失利,并对工党领袖罗伯特·霍克第4次连任  相似文献   

14.
5月10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并将于6月27日辞去首相职务。此举意味着英国政坛“布莱尔时代的终结”。英国政局今夏也将失去往年的平静气息,进入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10年前的5月2日,43岁的布莱尔领导工党以压倒优势赢得大选胜利,成为自1812年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并且在唐宁街10号一住就是10年,连续3次赢得大选。这10年中,英  相似文献   

15.
马尼拉专电 菲律宾大选的竞选活动自2月8日拉开帷幕以来,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8名总统候选人四处游说,八方奔走,或宣讲政纲,或相互指责,为争夺总统宝座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相似文献   

16.
罗马专电 马耳他国民党在5月11日结束的大选中以微弱多数获胜,党的领袖阿达米12日受命组织新政府,从而结束了工党在这个岛国执政16年的历史。随着国民党的上台,马耳他的内外政策将逐渐发生一些明显的变化。 早在1981年大选中,国民党已超过工党获得50%以上的选票,但当时的选举法有利于工党,国民党因此未能执政。经过三年多的谈判,今年1月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新选举法规定,获得超过50%选票的政党,在议会中将增补议员,使其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在这次大选中,国民党获得50.91%的选票,  相似文献   

17.
英国保守党在今年5 月的大选中遭遇史无前例 的“三连败”,党首迈克 尔·霍华德随即表示,他 将辞去该党领袖一职。接 下来的半年中,由谁来带 领保守党走出困境不仅是 保守党内部的自家事,也 成为英国国内媒体的一个 热门话题。 经过激烈角逐,最后 胜出的是年仅39岁的戴 维·卡梅伦。这位“少壮 派”的代表人物战胜党内 几位元老级和中生代的热 门人选,靠的是他的年轻、 朝气和充满激情,给了保 守党在未来选举中走出连 败阴影、重执朝纲的希望。  相似文献   

18.
惠灵顿专电 新西兰第42届议会于9月6日解散。执政的工党、主要反对党国民党以及有资格参加10月27日大选的其他6个政党,从9月中旬起都陆续进入正式竞选状态。 3年一度的大选,其舆论准备从5月份就开始了。然而,就在议会解散的前两夭,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9月4日,执政的工党领袖、政府总理帕尔默宣布辞职,由内阁第三号人物穆尔接任总理。帕尔默辞职使这届政府两次更换总理,创新西兰内阁史上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10,(37)
<正> 二比一,最后一刻的"点球制胜",使吉拉德领导的工党幸运地获得组阁权随着独立议员罗布·奥克肖特和托尼·温莎9月7日宣布将支持朱莉娅·吉拉德领导的工党组建下一届少数派政府,澳大利亚大选后的组阁僵局终于打破。在此之前,另一名独立议员鲍勃·凯特对媒体表示,他选择支持托尼·阿博特领导的反对党联盟组建少数派政府。二比一,最后一刻的"点球制胜",使吉拉德领导的工党幸运地获得组阁权。  相似文献   

20.
《瞭望》2000,(33)
以色列新总统摩西·卡察夫8月1日在以色列议会前宣誓就职,正式成为以色列第八任总统。 印控克什米尔地区8月1日晚发生一起极端分子屠杀朝圣者事件,造成30多人死亡,数十人受伤。 英国议会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在8月2日发表的一份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报告中,敦促英国政府不要支持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要求政府设法劝说美国放弃这项计划。澳大利亚反对党工党3日表示,如明年大选获胜,工党将撤回澳大利亚对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支持。芬兰外长图奥米奥亚6日警告说,美国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计划将对核裁军进程造成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