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曾祺先生写过不少与美食有关的文学作品,地道,有滋味,久读不腻。汪先生写吃的文章大概有两类:一是专门写吃,譬如,散文《四方食事》、《故乡的食物》、《手把羊肉》等等;一是在小说或散文里涉及到了吃,譬如,散文《老舍先生》,汪先生写在老舍先生家吃到了,以后再也没有见过的,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  相似文献   

2.
中国之有茶楼已经是一千多年的事了。茶楼也叫茶寮或茶馆。北京茶馆的发展兴盛,可能在清朝康乾盛世,至同治年间茶楼盛行,甚至出现了可容干人的大茶楼,占3、4层楼面。老舍先生名作《茶馆》,就是以老裕泰茶馆的兴衰变迁,描绘出旧中国从清末至抗战胜利后的社会众生相的,但《茶馆》中描写的是北京的老式茶馆,北京还曾经兴盛过几座南式茶楼。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夏天是很热的,据记载,历史上北京夏天最热的一天是1942年6月15日,那一天出现了42.6摄氏度的极端高温。对此,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有生动的描写:  相似文献   

4.
1978年12月,党的11届3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此一个个春的故事开始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广泛传唱。“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至今,已经整整30周年了。从那时起,个人变化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在一起,我们已经和永远都会牢记这些在中华民族发展拐点中的人文事件。  相似文献   

5.
说笑话老舍先生的大名我早就知道了,而且少年时代开始看过他的一些作品,然而,直到1957年的春天,才和他有了"亲密接触"。那年,北京人艺刚刚上演了郭沫若的《虎符》,作者得了稿费,做东请戏组全体演职员去春游。还特别邀请了老舍。  相似文献   

6.
1992年1月26日,江西援外医生万志刚,在突尼斯第二次给巴勒斯坦国总统阿拉法特治病时,阿拉法特总统设国宴招待他,并要他坐在身边。开宴前,总统先生风趣地给他讲了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国王,统治了几百万人。  相似文献   

7.
垃圾的故事     
我去瑞士不久的一天,邻居小董(北京人)拿着一张警察局的通知单问我先生(小董懂英文,但不懂德文):“快帮我看看,这上面写的啥?”我先生一看,明白了,由于小董的垃圾袋放到了别人的垃圾箱里,袋里又有小董的信件,警察根据信件上的名字对小董罚款100瑞朗另加税...  相似文献   

8.
1999年2月3日,老舍先生百年诞辰。海内外纷纷把目光又一次投向这位善良,正直而又博学的文坛故人。感人的作品给人的记忆是长久的,高贵的人格给人的感动是永恒的。虽然辞世已有三十多年了,先生和他的作品却并未因时间的流逝而从人们的记忆中消褪。相反,他却像一...  相似文献   

9.
读了《海内与海外》第6期萧南先生所写的《老舍一家与“仿膳”的情结》,颇有感触。据我所知,北京之内有两个地方有老舍先生题写的匾额,一个是天桥的“万盛剧场”,另一个就是“仿膳饭庄”。“仿膳饭庄”位置特别好,在北海公园的中心,在琼岛长廊的北段,是个游人必经之处。饭店入口处有宽敞的大红门,左右有两块木隔板,上面各刻着两个漂亮的大字:仿膳,下面有署名:老舍。这种店名的布局,既醒目又典雅,非常的别致,又和北海的格局融为一体,宛如它的一景,成为游客驻足欣赏和留影的好地方。当年北海公园北岸还有一个北海餐厅,是个大众食堂,也是求老舍…  相似文献   

10.
那天,拿起报纸看到上海人艺来京演出话剧《正红旗下》,这是老舍的故作,是北京人艺的李龙云作的编剧。写北京的旗人生活,却是由号称“海派”的上海人艺来演,对专演“郭(沫若)、老(舍)、曹(禺)”作品的北京人艺来说应该是个遗憾吧?报上的消息说,著名表演艺术家焦晃先生在戏中出演老舍,为了演好老舍,焦先生多次来京遍访老舍的足迹,在老舍故居、在小羊圈胡同、在太平湖采风,他说演老舍让他诚惶诚恐,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只能有百倍的投入,其情很是感人。看到此,我忽生一个念头,便打电话给老舍的后人,他的女儿舒济,他的儿子舒乙,他们得知后…  相似文献   

11.
满族作家端木蕻良百年诞辰,北京举办了纪念座谈会,追思这位文坛大家的成就和生平。我也应邀与会,谈到与他的交往和缘分。1980年我调入北京作家协会时,这里荟萃着二十几位专业作家,老一辈的萧军、杨沫、端木蕻良等人已经笔耕半个世纪了,与名家共舞,诚惶诚恐,难合节拍。在一次纪念老舍先生的座谈会上,听了我的发言,端木蕻良高兴地说,"我在天津南开中学念  相似文献   

12.
妈妈的故事     
冬日天短,抽够了冰尜,打够了爬犁,疯够了,跑累了,天便黑透了.这时,肚子里就着咸菜条子吃进去的几碗苞米子粥也早消化完了.于是,赶紧跑回家,妈妈埋在火盆里的土豆已经熟透了.一面守着火盆吃着喷香喷香干面干面的土豆,一边就赶紧催妈妈:"快讲啊!接着昨天的讲."这时,在如豆的油灯下飞针走线的妈妈,在我的催促下,便边缝衣做鞋,边讲起了那些娓娓动听的故事.妈妈的故事像一泓清清的泉水淙淙流淌,绵绵不断,迂回蜿蜒,冲刷着山石,滋润着草树,时而平静无波,时而跳荡激越,牵引着我们纯真的心灵,进入一个个奇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提倡多文茶,少武酒 酒和茶在中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有人将它们形象地比喻为“千岁老友”。但两者却具有着截然相反的性情,一个火暴、喧嚣、猛烈,酷似武将,一个沉稳、清静、恬淡、犹如书生。也有将酒和茶比喻为男性女性的。如老舍先生。  相似文献   

14.
正今年7月是邓小平登黄山40周年,本刊特约请张俊杰先生撰写此文。——编者40年前的1979年,邓小平登上黄山,发出了"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开山令,开启了黄山旅游和中国旅游的大幕,自此黄山旅游蓬勃发展,2019年第九个"中国旅游日"全国的主会场就设在美丽的黄山市。抚今追昔忆当年,循着当年邓小平在黄山的珍贵照片,我们重温1979年那个夏天的黄山故事。  相似文献   

15.
最好看的故事不是在书本中,而是在心中。
  常常觉得廖一凡是一个落寞的人。因我经常看见他站在19层高大的落地窗前望向极远的地方。城市的大部分面貌一览无余。该是辽阔与哀悼的,喜欢望远的人都有一段辽阔而悲伤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从元代始,北京的糕点都称“饽饽”。满清入关,旗人喜吃的糕点流行,又称为满洲饽饽。据老舍夫人胡洁青先生说,那时不能把糕点叫点心,而呼名为饽饽,是有讲究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剐刑,也就是凌迟处死的酷刑最惨无人道。有的犯人亲属就重金贿赂刽子手,要他先一刀结果犯人陛命,免得受零碎刀割之苦。  相似文献   

17.
陈国华 《新青年》2006,(5):20-21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英梅是我的奶奶,陈子安是我的爷爷.也许这个故事有几分离奇,但,却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8.
前些天一位“京味儿作家”很感慨地说,京味作品不大时兴了,在许多地方不大受欢迎,这是实情。其实,老舍先生当年也遇到过这问题,老舍先生早年的作品曾经写了不少地道的北京话,北京以外的、特别是江南的读者读起来就有些不大明白。他举例说,描写一个人从椅子上滑下来,他写成“出溜儿”下来,生动而且极具京味儿。可外地人不懂,他们不明白一个人怎样从椅子上“出”而又“溜”,结果,这生动与地方特色反而将一批读者拒之门外。毫无疑问,北京话是北京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一个会说北京话的人,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北京文化的专家,或许他连…  相似文献   

19.
当飞机从吉隆坡飞越了碧蓝的中国海之后,接近婆罗洲(也叫加里曼丹岛)沙巴州首府哥打基纳巴卢的时候,我透过机窗,便看到了北婆罗洲上葱葱郁郁的丛林。婆罗洲的故事很多,而且很稀奇。神山的传说沙巴州的首府哥打基纳巴卢,昔日叫亚庇,土著语是火的意思。据说从前土著烧了殖民者的房子,居民大声欢呼:亚庇,亚庇!从此便以此命名。60年代改名为哥打基纳巴卢,是神山的意思。当地人把哥打基纳巴卢山称为神山,又名中国寡妇山。我们驱车来到这里时,看到在神山一片青翠中,闪现着红红火火的火燃树,加上高耸的山峰入云,热带雨林浓密,层峦…  相似文献   

20.
往事而有戏剧性者可谓故事。一百年前,我国新建的第一条交通大动脉京汉铁路从正定城西例两三华里处通过,车站建在哪里呢?各方意见分歧。铁路部门的意图很明确,正定要建个大站,因为历史上的正定府、保定府与北京城并列为“北方三雄镇”,这条铁路的起点就在北京城里的大前门嘛,正定车站应该离城近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