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试论我国法律规避存在的原因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超 《理论月刊》2002,(9):51-52
本文从法的内涵入题,从历史传统、法律文化、民族习俗、法律现象、法经济学、社会现实等角度分析社会现实,尤其是农村社会中法律规避存在的客观原因,在此基础上,对法律规避的现象作出评价,最后简要提出我们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法律规避效力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国际私法领域,法律规避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如何认定法律规避行为的效力问题,历来争论较大。本文着重对法律规避无效论进行探讨,并提出质疑,以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法律规避与意思自治的关系体现着国际私法制度更深层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看似矛盾的制度安排,法律规避和意思自治之间的关系是这一制度中矛盾的统一体。意思自治是根本,而法律规避是对其顺利行使的制度保障。正确认识两者的关系有利于指导人们的民事行为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当事人意思自治作为私法领域的一项原则应予以大力提倡和保护,但其不能超越强行法的范畴,法律规避行为在与强行法冲突的范围内应予以限制。同时,盲目地排除或限制一切外国法的适用是不明智的,国际私法立法不仅应该保护国家的利益,也应该兼顾国际整体秩序的协调。近年来,我国的国际私法立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现有立法仍存在盲点、缺漏等有待完善的地方。法律规避具有独立的制度价值,它应成为我国未来单行的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的总则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规避本国强行法无效,规避外国强行法也应认定无效。  相似文献   

5.
黄建湖 《理论月刊》2006,(12):97-99
法律规避,又称法律欺诈,是指当事人故意变更某种连接因素之归属关系,以逃避本应适用的准据法之强行性或禁止性规定,从而使对自己有利的法律得以适用的行为。本文拟撷取法律规避中的几个问题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6.
区际法律规避和国际法律规避同样因为各法域间的法律制度差异而出现,是现实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区际法律规避的性质和国际私法一样,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不应与公共秩序保留混为一谈。判定区际法律规避行为有效性要考察其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对它的效力的判定,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利益,也关系到冲突法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主创新是以科技发展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主体、以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掌控为主要目的和基本特征的一种创造性活动。自主创新划分为原创型创新与非原创型创新两大类。在当前以及未来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我国自主创新活动主导和主流位置的,只能是非原创型创新。  相似文献   

8.
王源生 《湖湘论坛》2003,16(6):95-96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 ,概念的语言形式就是指使用概念时所用到的语词。因而概念与语词的关系就是指概念与这种语言形式的关系。我们从概念的定义分析入手 ,认为概念的语言形式有两种 ,概念与语词的关系应该是指概念与这两种语言形式的关系。一、概念的两种语言形式(一 )定义概念和被定义概念是同一个概念。定义 ,作为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 (实际上不仅仅只揭示内涵 ) ,这是大家熟悉的。定义必须相应相称这条规则也是人所共知的。但是 ,定义概念和被定义概念究竟是同一关系的两个不同的概念呢 ?还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的同一个概念 ?…  相似文献   

9.
陈永福  邓扬麒 《前沿》2006,(8):130-131
随着中国法治建设的发展,如今中国人上法庭来解决纠纷也变得更为经常,但是不少研究和调查报告也表明当代中国人仍然趋向私下协商解决各种纠纷,这种"法律规避"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法治道路的进程,但从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法律文化中可以找到答案,本文分析了"法律规避"现象的合理性,并且建议在司法过程中,不能一味强调"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而应当考虑纠纷解决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0.
对权力概念的表述,争议颇多。如果把权力分为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来研究,则更有利于认识权力的本质属性。尽管权力及其主体不尽相同,但毕竟是历史地产生于多种社会的形态之中,是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必然产物。然而对国家权力进行制约时应当从公民的权利、社会权利以及完善政治责任制度方面入手,促使国家权力主体及执掌人的所作所为更合乎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1.
对恐怖主义概念与成因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恐怖主义是由个人、群体、组织甚至国家基于政治目的 ,为了在尽可能广泛的范围内制造恐怖气氛 ,针对政府、公众或个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动。恐怖主义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现代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催生了恐怖主义 ,现代社会的技术条件使恐怖主义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政治稳定"概念辩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治稳定的概念 ,中外有多种观点和表述方法 ,迄今尚无统一看法。政治稳定具有社会相关性、阶级性、结构性和动态性特点 ,是在特定社会 ,有利于巩固现政权有秩序的政治状态和有规则的政治运作和政治运行。  相似文献   

13.
洗钱罪是修改的《刑法》新增设的一个罪名,为派生性犯罪。它既为一些特殊、严重的犯罪所获得的资金合法化进行犯罪活动,也为一般性犯罪提供经费援助。因此,研究它的概念、立法现状以及犯罪特点,制定我国防范和打击洗钱犯罪的侦查对策,是公安机关当前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4.
网络犯罪是一种典型的最新犯罪(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犯罪是一种典型的最新犯罪。文章对网络犯罪的概念和类型进行了定义和介绍,并对目前网络犯罪所呈现的现状与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网络犯罪的成因,提出防范和治理网络犯罪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资本概念理解上的分歧及派别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贾后明 《理论月刊》2003,(12):77-80
由于经济学家们所处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加上认识的角度不同,形成了在资本概念理解上的不同派别。为了更清楚地认识他们对资本的范围、作用、运作机制及其实质理解上的分歧,本文将其划分为货币价值派、资本宽派、生产资料派、时间派和关系派,并对各派别之间的主要观点作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文章首先例举了学者们给毒品下的定义,从中分析医学学者所下的定义与法学学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并提出应当给毒品概念的三要素予以补充,将其补充为成瘾性、滥用性、有害性和违法性四要素说。其次文章着重对毒品的滥用性作较详细的论述,论证了滥用性的概念;两种不同的情况;作为独立的特征以及与其它特征之区别的根据;作为独立特征的意义(必要性)等。  相似文献   

17.
黄锦就  叶伟锋 《公安学刊》2010,(1):88-92,100
1976年,唐纳德·布莱克(Donald Black)教授在其著作《法律之运作行为》(The Behavior of Law)中首次提出了一个深具科学性的社会学理论:法律之运作行为。作为一种政府性质的社会控制方式.是可以量化、可以预见及可以根据普遍性的法学原则作推论的。法律这个概念在布莱克的理论中占据了中心的位置。然而,一些持批判观点的论者认为,布菜克的理论有很多问题。首先,他们认为布莱克的概念并不清晰,“政府”这个措词,作为一个重要的概念性连贯点,并没有在他的理论中被界定。其次.他的理论在应用于实际时显得并不足够,譬如他的理论就无法掌握住中国社会中一些重要而实在的半政府或无政府之名但行政府之实(quasi and de facto government)的社会控制机构及方法。本文正是要介绍社会控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政府性质这种法学观点,并透过这个机会去重构布莱克的法律概念。同时,本文也要指出.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作为政府性质的社会控制方式,是在政府允许私人性质的社会控制方式或将社会控制的权力授予私人机构的前提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学界认为,在意识形态概念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是对立的",这实为似是而非的误读。原因在于:一方面,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并非仅指"虚假意识",而是具有多重复杂的含义。另一方面,列宁在描述性意义上,以中性的意识形态概念指称为"社会意识形式""统治思想",研究它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功用、根源和相对独立性,从而强调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在否定性意义上,以作为批判性意识形态概念的"虚假的意识"来界定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提出并强化"科学的意识形态"进行了必要的铺垫;在肯定性意义上,以"科学的意识形态"概念来定位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并提出了如何加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和策略等。澄清这种误读,不仅可以对诸种学术误读进行有力回击,而且有利于充分把握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概念的精神实质,发挥其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指导功能。  相似文献   

19.
谭继峰 《前沿》2004,(3):96-98
法概念的争论由来已久 ,至今仍无定论。而综观各种法概念 ,皆存有众多缺陷 ,究其原因 ,即对概念本身并不掌握 ,致使对法概念的认识总是不能周延把握。而本文即试从概念本身入手 ,导引出对法概念的新的认识 ,希冀对法的进一步完善发展贡献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从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形态、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内涵和外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群体性事件的语词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对群体性事件的不同表述,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不断深化,也反映出我国政府从重视群体性事件传统意义的政治属性向重视以法律规范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观念的转变。应正确区分群体性事件与骚乱事件、暴乱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依法妥善处置,防止和避免主张正当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升级甚至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