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卫国战争期间,被迫从原聚居地整体迁移到边远地区的苏联7个少数民族,其迁移过程充满着暴力和镇压;到达迁入地的特殊移民区后,被置于严格的管制之下.从迁徙之日到1949年之前移民的死亡数大大高于出生数.斯大林逝世后7个少数民族虽被先后平反,但只有5个少数民族恢复自治.没被恢复自治的两个少数民族虽经多次争取,但愿望终未能实现;而得以恢复自治的5个少数民族虽迁回原籍,但回迁过程一片混乱,回迁之后与当地民族的居民关系紧张,冲突不断.苏联在少数民族迁移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为世人提供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2.
苏联自成立至二战爆发这段时间里,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发展缓慢,只是依托共产国际才对拉关地区的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一定的影响力。二战爆发后,苏拉关系发展迅速。二战结束后,大多数拉美国家与苏联建立了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在全球战略的指导下,通过发展国家间关系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苏联介入拉美地区事务。但受制于美国的冷战政策及为了压制本国共产主义势力的上升,20世纪50年代末大多数拉美国家相继与苏联断绝了外交关系,六七十年代苏拉关系才逐步得到恢复。在拉美地区,苏联以古巴和尼加拉瓜为依托,积极介入拉美地区事务。苏拉关系发展的历史脉络表明,苏联对拉美的政策是不成功的,其全球战略也缺乏牢固根基。苏联错失了在拉美地区提高影响力的良机,试图以经济手段维系与拉美国家的政治关系和外交关系的外交政策使苏联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在古巴进行军事冒险活动也未能取得成功。苏联介入拉美地区事务的经验与教训表明,经济利益是维系苏拉关系稳定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3.
在苏联卫国战争前,斯大林从所谓国家安全利益考虑,对一些居住在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群体采取强调迁移措施,把他们迁徙到陌生的异地他乡,远东地区朝鲜人就是其中之一。在迁移过程中,朝鲜移民遭到了很大的民族牺牲。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苏联作为胜利者曾积极参与组建WTO.冷战时代开始后,苏联出于国家安全考虑没有参加WTO,因为WTO是美国操纵的.20世纪末俄罗斯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在跨入新世纪时,俄罗斯迫切需要修复与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关系,并于1993年提出申请加入WTO.  相似文献   

5.
苏联的解体同它的建立一样,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人们众说纷坛,但有一点是公认的,即民族政策的失误是促使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民族问题历来是困扰苏联当局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而某一时期苏联民族政策的失误则直接导致民族问题的尖锐化。30年代下半期至50年代初苏联当局强制迁移少数民族,就是这样的一个失误。它造成的危害甚至在苏联解体后仍然感觉得到,车臣危机就是证明。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公开性”政策的实施,苏联党和政府的一些绝密文件陆续解密,其中包括斯大林时期强制迁移少数民…  相似文献   

6.
美国的苏联学研究是“冷战”的产物,它在美苏对抗过程中起到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二战结束后,随着“冷战”的逐步加深,美国越来越重视对自己“最主要的对手”——苏联的研究。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先后成立了一些以苏联和东欧共产主义国家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所,一些大学开设  相似文献   

7.
车效梅 《西亚非洲》2003,7(4):38-41
苏联政府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历史由来已久 ,但在 1 947年 4~ 5月间其态度突然发生变化。这一方面与苏联在二战后的全球战略、国家安全利益至上的原则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还受到苏联国家实力的制约 ,同时对犹太人在二战中所受遭遇的同情也是促使苏联态度发生转变的一个因素。虽然苏联这种亲以色列的政策持续时间不长 ,但它却成为以色列建国的重要前提 ,对当时和以后的中东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50年代初苏联当局通过镇压富农运动和强制迁移诸多少数民族,人为地在国内制造了一个特殊社会阶层,官方文件称之为特殊移民。苏联国家档案馆原始统计资料显示,其间被政府强制迁移的特殊移民达600万人左右。目前,关于苏联特殊移民政策的成因,国内外学者主要从它的目的方面提出了各种观点。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从特殊移民政策出台的历史根源,思想根源,斯大林的心理、个性和善恶价值观等深层角度来对这一问题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9.
本文力图描画出苏联学在美国产生的历史脉络,时间跨度是从19世纪末期到1950年代初期.一战以前,除了大学里极少量有关俄国的课程之外,俄国研究在美国的发展十分缓慢.两次大战之间,通过出版物和研讨班等形式,美国人对俄国有了初步了解.当时苏联国内开展的大规模"社会实验",令一些美国学者对这个国家产生了兴趣.二战期间的战争需要...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后,后苏联空间的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德涅斯特河沿岸地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和顿巴斯爆发了一系列武装冲突.这些武装冲突深刻揭示了历史上俄国的民族矛盾和边界划分给独立后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带来的巨大安全隐患.俄罗斯、欧盟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及周边国家纷纷卷入冲突,对地区局势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未来一段时间,纳...  相似文献   

11.
苏联解体后,两极抗争结束,国际裁军和军控进程出现新的动向。一方面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比二战以来任何时候都小;另一方面欧亚结合部和非洲出现许多新热点,局部冲突加剧;美国等西方大国乘机出售武器,客观上刺激了地区国家的扩军势头。这两种同步发展的趋势,将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遏制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扩张,苏联自1933年起便通过“东方公约”、莫斯科谈判试图同英法建立集体安全体系,但未获成功。此后,为避免提前卷入战争,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又同日本签订《中立条约》。二战期间,苏联通过与英美结盟,保障了自身战后在波兰、德国和远东的利益。苏联的外交政策目标明确,在二战的动乱年代,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民族利益。  相似文献   

13.
纵观二战胜利后,不惟美、英、苏、法等大国纷纷获得各种形式的赔偿,即如一些亚洲受到日本蹂躏的小国如菲律宾等也得到日本的赔偿。以苏联为例,不仅从日本割去北方四岛,获得沙俄在中国东北的特权,将外蒙古从中国分离出去而成为苏联附庸;出兵中国六天,却大肆疯狂盗运东北巨额物资设备。  相似文献   

14.
在西班牙内战爆发后,苏联对西班牙共和国的军事援助是其能持续反抗法西斯的关键。但是到了内战中后期,苏联却撤除了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支持,使共和国反抗法西斯的斗争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撤除支持的原因是和当时的国际形势分不开的,为了联合英、法对付日益扩张的纳粹德国,就必须消除英、法对苏联输出革命的疑虑,而撤除对西班牙共和国的支持乃是苏联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俄罗斯国内涌现出一股重新评价苏联历史的思潮,国际上特别是在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中经常出现歪曲苏联历史、诋毁苏联在二战中历史功绩的言行。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梅德韦杰夫签署总统令成立"与篡改历史损害俄罗斯利益的企图作斗争的俄罗斯联邦总统直属委员会",规定了该委员会的任务、权利及人员组成。尽管国内外对此事所持的态度褒贬不一,但该委员会已经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随着该委员会活动的日益展开,其对社会各领域产生的影响将会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16.
20年代末30年代初,苏联开始加速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从限制和排挤富农阶级政策向消灭富农阶级政策急剧转变,消灭富农阶级的最主要方式是强制迁移富农,由此出现特殊移民现象.在富农的划分、特殊移民的迁移、安置、劳动力使用等方面出现许多问题,特殊移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异常艰苦,但特殊移民仍为苏联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特殊移民政策是苏联对农民的一次掠夺。  相似文献   

17.
二战后,苏联出于对外战略需要而对东欧的施压是东欧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以及东欧社会民主党从东欧政治生活中消失的主要原因。两党的合并对东欧其后的政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处理国家间关系和党际关系,共建和谐世界应是对此段历史浅析所得到的最好结论。  相似文献   

18.
x抗战胜利后,东北的交收问题成为中苏间重要议题之一,但国民政府的多次对苏交涉均处于下风。苏联为着自己的政治目的,一再延迟撤军,加上苏军的一些违纪行为,终于激起中国民众的不满,1946年2月爆发了蔓延全国的反苏运动,国民政府由最初的始料不及到被动应付,并引起国际的关注。在反苏运动和国际压力下,苏联军队最终被迫撤出东北。  相似文献   

19.
伟大卫国战争爆发后,苏联媒体“开足马力”进行反法西斯的爱国主义宣传。其中,广播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方式,在战时的苏联爱国主义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苏联对广播宣传机构的组织结构和节目编排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并加快广播网建设,积极发挥其政治宣传功能,在卫国战争前线与后方搭建起一座反法西斯宣传和军民交流的桥梁。广播节目出色地完成了爱国动员任务,成为苏联对敌宣传斗争的排头兵,也成为战争年代苏联人民坚持战斗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不相信有关苏德战争"提前"爆发的各种情报的原因是斯大林确信德国不会在对英战争结束前进攻苏联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苏联情报人员对其所提供情报的可靠性不敢保证,有的甚至主动向斯大林指出这类情报不必相信;各情报所讲到的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一再不应验,使斯大林对这些情报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希特勒"提前"进攻苏联的原因是防止苏联率先进攻德国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利用对英战争掩护针对苏联的兵力调动和军事突袭;认为苏联不堪一击,进攻苏联并不会使自己长时间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虽然德英战争尚未结束,但德国仍具有进攻苏联的力量;认为只要打败苏联,英国就会失去斗志,不战而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