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也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思想,是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
崔志刚 《新长征》2010,(3):30-3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们党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对于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为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主要措施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收入和财产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切实维护广大民众作为全民或集体财产所有者分享全民或集体财产的收入的权利;在投资渠道和投资环境上为广大中、低收入者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就是要广大群众广开财路,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但是我们既要正视财产性收入对提高居民收入的正面作用,也要认识和防范其可能加剧贫富差距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遏制财产性收入分配不公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对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政府要从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让财产性收入成为全民化财源,使更多群众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6.
《中华工商时报》发表社论指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尽快缩小收入差距,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但从根本上说,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点是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数量,增大中等收入者在全社会人群中的比重,让最高收入者和最低收入者在社会人口中的比例压缩到最小。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指导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条件下,它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使更多的人分享到改革的成果,将对我国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一、中等收入者的定义和划分标准(一)中等收入者的定义及其主要特征。中等收入者是指一定时期内收入保持在中等及生活较富裕、生活水平相对稳定的居民群体。中等收入是个中位数的概念。“收入保持在中等”不是指现有收入的简单的算术平均水平。目前在我国这个数还是低收入水平。而我们未来要达到的目标应该…  相似文献   

8.
倪春华 《世纪桥》2008,(11):58-59
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缩小收入贫富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的不公平,不利于让民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发挥积极效果,相反可能使其成为新一轮贫富差距拉大的源泉。政府应树立“藏富于民”的现代公共财政理念,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9.
新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标准及现实状况所谓中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收入水平处于中等,生活比较殷实的人。中等收入者不单纯是经济学概念,它具有经济、历史、地域、社会等多重规定性,是本世纪头二十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支柱之一。在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者要以稳定的工作和能维持其社会中等生活水平的收入为基础。关于中等  相似文献   

10.
面对逐渐攀升的基尼系数,社会各界有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呼声日趋升高,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中央高层对此作出的积极回应。那么何谓中等收入者?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者的状况如何?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本文根据有关资料作一解读。何谓中等收入者。在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概念尚是一个有待探讨和廓清的范畴。我们允许绝大多数人认为中等收入是指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能够满足一定生活需要的处于中等水平的收入,中等收入者则是指处于中等收入范围内的所有居民。至于如何划分中等收入者的范围,理论界的认识尚不统一。有些人强调人们所拥有…  相似文献   

11.
薛艳丽 《唯实》2008,(2):62-64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论断。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充满新意。那么,什么是财产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意味着什么?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多少?如何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对此,笔者将解读统计调查数据,领略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风景,拓展积累百姓财富的渠道。  相似文献   

12.
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缩小收入贫富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的不公平,不利于让民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发挥积极效果,相反可能使其成为新一轮贫富差距拉大的源泉.政府应树立"藏富于民"的现代公共财政理念,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3.
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缩小收入贫富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的不公平,不利于让民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发挥积极效果,相反可能使其成为新一轮贫富差距拉大的源泉.政府应树立"藏富于民"的现代公共财政理念,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部署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任务时,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强调,要对收入分配进行  相似文献   

15.
财产权利视角下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财产权利是居民对财产的选择权,他可以选择占有财产或不占有财产,可以选择授予或不授予他人对财产的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它是居民最基本的一项人权,国家权力不得侵害。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入手,分析我国居民财产权利的现状,指出国家权力对居民财产权不应该干涉太多,而应当切实保护居民财产权利。创造国有民享的经济权利,扩大居民地权。从而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6.
澹然 《新湘评论》2004,(4):23-23
面对逐渐攀升的基尼系数,社会各界有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呼声日趋升高,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是中央高层对此作出的积极回应。那么何谓中等收入者?我国现阶段中等收入者的状况如何?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本文根据有关资料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首次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作为我国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重大战略举措。“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扩大社会结构中的中坚力量 ,对于改善收入分配结构、促进消费需求、保持社会稳定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不过 ,目前我国这一群体总体规模不大 ,没有成为社会主群体。如何界定中等收入者及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是社会经济各界高度关注的难点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探索。一、人力资本存量是中等收入者的内在实体对于中等收入者的界定 ,我国大多学者是通过对该收入群体的收入水…  相似文献   

18.
公平正义是推进民生建设的核心,是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现阶段强调公平正义,有利于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努力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9.
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财产性收入”大众化,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战略性要求的重要途径。采取推进“职工持股计划”、开发投资连结型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企业发行小额股票等重要措施,让广大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实现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吸收失地农民参股,发挥农业加工企业的作用,把广大农民也纳入资本市场网络,分享“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20.
厚朴 《党课》2007,(12):86-8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时间,“财产性收入”这一新表述成为流行语.财产性收入问题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