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刚刚闭幕的中共北京市委十届九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指示精神,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研究部署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首都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2.
《北京支部生活》2008,(11):34-34
2008年9月25日,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北京市社会建设大会,研究部署新形势下首都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这是北京市首次召开全市的社会建设大会,与会人员群情激奋、备受鼓舞。  相似文献   

3.
宋贵伦 《前线》2009,(7):17-18
“社会领域党建”是一个新概念。这里所说的社会领域党建工作,主要包括社区党建、社会组织党建、新经济组织党建等工作。这是党的十七大以后,北京市委市政府结合首都党建工作的新形势、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在加强社会建设“1+4”系列文件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相似文献   

4.
杨志强 《前线》2013,(9):74-75
当前,首都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建设和管理、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面对新阶段、新要求,如何立足本职、更好地服务首都科学发展,是当下地税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5.
张家明 《前线》2013,(4):19-21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时指出,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做好首都的安全生产工作,必须与首都发展的实际相结合,要深刻认识和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高度全面审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宋贵伦 《前线》2013,(1):9-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这一个“重要保证”、两个“必须”是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我们一定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密切结合首都实际,不断加强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张瑞芬 《前线》2022,(6):77-79
北京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群众关心的小事当作首都工作的大事来抓,深耕小事治理,以小切口撬动大变化,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小事治理承载维护首都和谐稳定的重要功能,彰显首都基层社会治理的现代价值,汇聚首都党领群治的工作合力,夯实首都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保障,蕴含治理的大道理。  相似文献   

8.
闫满成 《前线》2014,(10):85-87
近日,北京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平安北京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在更高起点上全面深化平安北京建设进行了总体部署。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平安北京建设各项工作,努力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充分认识市委市政府出台《意见》的重要意义 平安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是改革发展的基本前提。近年来,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推进平安北京建设,解决了一大批影响首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为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维护首都社会稳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刘淇 《前线》2008,(12):5-7
当前北京市加强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奥运成功经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好新形势下首都社会建设的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10.
魏晔玲 《前线》2009,(7):27-27
社会转型加速对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挑战,成功举办奥运会对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对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对加强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市委社会工委、市社会办(以下简称“社会工委”)是中共北京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梁伟同志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社会工委结合“新队伍、新班子、新领域、新工作”的实际情况,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关键环节和落脚点,从群众的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力量,不断开创首都社会建设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结合首都社会建设实际,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社会动员机制、创建社会文明环境、构建社会和谐关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工作网络。在社会组织构建"枢纽型"工作体系,并建立社会组织党建3+1机制。  相似文献   

12.
牛有成 《前线》2011,(4):7-7
充分考虑首都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长远需要,北京“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两个率先”的具体目标,即率先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我们要精心谋划,找准定位,引领首都“三农”围绕“新”字完善思路、部署工作、落实任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相似文献   

13.
宋贵伦 《前线》2011,(3):7-8
“十二五”时期,既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推进首都社会建设新一轮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深化社会领域重点改革的攻坚期、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首都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推进社会建设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使社会建设方向和目标更加明确,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提供新的动力,同时也为社会建设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14.
梁伟 《前线》2011,(10):6-7
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从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高度,对社会建设进行了全面阐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新的要求。我们一定要把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在武装头脑、指导工作、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努力开创首都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经社伟 《前线》2011,(10):21-21
社会建设和管理是“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此次发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人文北京发展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首都社会建设和管理的目标与任务,提出了更务实、更明确可行的发展目标。具体地说,就是要按照建首善、创一流的要求,努力实现社会服务更加完善、社会管理更加科学、社会动员更加广泛、社会环境更加文明、社会关系更加和谐的“五个更加”的基本目标。为此,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6.
社会管理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与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区建设,认真解决好民生问题等相结合,从影响和谐稳定和民生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入手,找准切入点和创新点,从而使社会管理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成都在建设和谐成都,特别是在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进程中在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应着力搞好社会和谐的创新、社会人员服务管理的创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创新、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的创新、社会组织管理服务的创新、基层基础工作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李筱婧 《前线》2010,(Z2):23-24
<正>在抗震救灾、筹办奥运会、国庆庆典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活跃着来自社区、社会组织和新经济组织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的身影。近几年来,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以来,首都社会动员制度框架进一步健全、社会动员机制进一步完善、社会志愿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强,标志着首都社会管理逐渐从传统的以行政手段为主的单一管理体制向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公共治理结构转变,建立起涵盖全体社会成员的公众参与机制和社会动员机制。  相似文献   

18.
任征 《前线》2012,(12):199-200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研究谋划首都社会建设的新思路、新举措,11月17日,北京市委社会工作委员会、中央国家机关工委紫光阁杂志社、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共同举办“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不断加强首都社会建设”座谈会。市委常委陈刚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市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各区县社会工委的负责人以及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的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首都社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创了崭新局面。特别是去年6月.市委十届九次全会通过《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12月颁布《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社会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今后五年北京社会建设“五个更加、一个全覆盖”目标和构建“六大体系”任务。以此为主要标志.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首都特点的北京社会建设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20.
马炳泰 《前线》2008,(3):52-52
武警北京总队是维护首都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深入学习、全面贯彻十七大精神,必须紧紧围绕更好履行武警部队的职责使命,大力加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努力把部队建设成为与首都地位相适应的忠诚之师、文明之师、威武之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