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光远 《前线》2008,(9):59-60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前线》杂志走过了50年历程。 50年来,《前线》杂志一贯秉承发刊词的宗旨,始终站在党的理论宣传和首都现代化建设的前线,坚持“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从政治思想理论上回答问题,力求‘解渴’、管用”的办刊方针,几代前线人不懈努力,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宣传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等方面不断探索,充分发挥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影响日益深远和扩大。 值此《前线》50华诞之际.众多老领导、老作者、老读者、老编者、老朋友,抚今追昔,不仅为了纪念,更是对《前线》提出了殷殷期望,为《前线》越办越好出谋划策。 本刊特开“纪念《前线》创刊50周年”专栏,摘要刊发这些文字,以示激励和鞭策。  相似文献   

2.
程曼珍 《前线》2008,(10):59-59
“文革”前,我作为北京《支部生活》的年轻记者,在市委大楼《前线》编辑部对门办公,就接触过《前线》。“文革”中《前线》被迫停刊。“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前线》没有复刊,而是由市委于1980年创办了理论刊物《学习与研究》。1993年8月,我从《支部生活》调到《学习与研究》任主编兼社长。1994年下半年,市委决定,将《学习与研究》恢复《前线》刊名,我被任命为前线杂志社社长。  相似文献   

3.
李筠 《前线》2008,(9):60-61
今年是《前线》创刊50周年。我作为《前线》的老工作者,对《前线》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回想《前线》的点点滴滴,有很多事情值得追忆。  相似文献   

4.
秦湘豫 《党课》2013,(4):105-108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注:另有一说为邓殷洲),笔名马南邮、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竹屿人。邓拓是中国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历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通讯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人民日报》社长、北京市委文教书记兼《前线》杂志主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等职。其为《北京晚报》的“燕山夜话”、《前线》杂志的“三家村札记”等专栏撰写的杂文,由于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读者欢迎,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相似文献   

5.
刘牧雨 《前线》2008,(10):63-63
2006年,我从《前线》总编辑任上调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任院长,一晃已经两年多了。回望《前线》,可说、想说的事情太多,但情长纸短,只能概要。  相似文献   

6.
乾轩 《前线》2011,(9):30-30
今年第8期,《前线》杂志刊发长篇调查报告——《房山区次序动员机制调查》,并配发了题为“一个让群众信服的好办法”的评论。这个重大战役性报道在干部群众中引发热烈回应,一定程度推动了实际工作的深化。8月17日,《北京组工通讯·评论》(内部刊物)发表了《一个群众满意的好机制》。  相似文献   

7.
《前线》2008,(11):1-1
2008年11月25日,是中共北京市委的机关刊《前线》杂志的50华诞。 50年前: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的彭真同志亲自撰写的《前线》杂志发刊词——《站在革命和建设的最前线》,成为《前线》办刊的指导思想。50年来,特别是1995年复刊以来,在市委的领导、关怀和鼓励下,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党员的大力支持下.一代又一代的《前线》人,  相似文献   

8.
从百色起义到浴血太行,从挺进中原到决战淮海,从横渡长江到进军西南,邓小平戎马一生。他既能上阵破敌、功勋卓著,也曾治国安邦、下马编书。“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硝烟弥漫的前线,邓小平的办公桌上经常堆满图书和杂志,如晋冀鲁豫边区创办的综合性文化刊物《北方杂志》等。1970年,在得知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出版一批古典名著的消息后,正下放江西参加“劳动改造”的邓小平,及时委托江西省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办公室的秘书赵子昌,请他代为购买这批书籍。当收到全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西游记》这些精神食粮后,他非常高兴,彻夜研读。除了军功、政绩之外,邓小平与新闻出版事业同样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董颖 《前线》2008,(12):23-24
今天,对《前线》杂志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天。1958年11月25日,《前线》杂志正式创刊,至今整整50年。  相似文献   

10.
邵玉奎 《前线》2008,(10):61-61
我是1998年到《前线》任总编辑的。 没到《前线》之前,我对这本刊物印象颇深的是杂文栏目。我知道,老《前线》开办的“三家村札记”杂文栏目,在读者中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复刊后的新《前线》则开设了“燕山新话”杂文栏目,也深受读者欢迎。那时候,我偶尔应邀为“燕山新话”撰写一些文章。可以说,《前线》的杂文栏目,以短小精悍、内容丰富、可读性强的文章,使刊物显得生动活泼了许多。  相似文献   

11.
王学勤 《前线》2008,(10):62-62
与《前线》的接触始于任职《前线》社长之前。自1994年到市委宣传部任副部长后,即分管理论工作,参与了《前线》复刊的整个过程,参与了每期《前线》评论员文章的审读,也参与了多次《前线》的发行研讨活动。2001年,我到《前线》任社长。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年,其中还有一年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但这段经历无疑值得怀念。  相似文献   

12.
秦英 《前线》2011,(4):18-20
《前线》是1958年11月由北京市委创办的理论刊物。1966年5月,《前线》主编邓拓因被诬为“三家村反党集团”而含冤逝世。不久,《前线》编委会被撤销,《前线》停办。在“文革”中,由彭真亲自撰写的《前线》发刊词《站在革命建设的最前线》被批判为“彭真独立王国的反党纲领”。  相似文献   

13.
《前线》2016,(8)
正由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主编的《燕山新话——〈前线〉杂文集(1995-2015年)》、《画里画外——〈前线〉漫画集(1995-2015年)》,日前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上述两书是前线杂志社为纪念《前线》杂志恢复刊名20周年,从1995年至2015年《前线》杂志刊发的杂文和漫画中,精选100篇杂  相似文献   

14.
谢燕 《世纪风采》2007,(12):18-20
1953年三四月间,我作为华东军区《人民前线》的一名记者,跟随张爱萍将军出差到福建海防前线部队去。张爱萍将军当时的职务是华东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军区司令员陈毅还担负着上海市的领导职务,不能经常坐镇军区驻地南京;副司令员粟裕又已调往北京,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因此,军区军事方面的工作,陈毅司令员便授权张爱萍处理。  相似文献   

15.
滕媛媛 《前线》2014,(6):127-127
为宣传带头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产党员事迹,中宣部《党建》杂志、北京市委《前线》杂志联合全国党刊共同举办“党员小故事”征文活动。  相似文献   

16.
《前线》2011,(9):F0002-F0002,F0003
前线杂志社以实际行动扎实推进“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召开动员大会,组织全社人员集中学习。杂志社主要领导带队赴房山区窦店镇和长阳镇、门头沟区斋堂镇以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一线开展调研。《前线》杂志精心打造“前线关注”栏目,连续推出《房山区次序动员机制调查》、《公益类事业单位“内动力”缺失调查》等调研报告,并实施走基层回访制度,了解编辑记者走基层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7.
蔡赴朝 《前线》2008,(12):20-22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座谈会,纪念《前线》杂志创刊5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刘淇同志专门致信祝贺,充分体现了北京市委对《前线》杂志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刚才,董颖同志代表前线杂志社作了工作报告,张晓林总编辑、宋养琰教授、陈刚同志和庄俊文同志从不同角度,就如何做好党的理论宣传工作做了很好的发言。在这里,我代表市委市政府、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邓拓这个名字都是《前线》杂志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一面旗帜。从1958年到1966年的8年间,时任北京市委书记处书记的邓拓同志兼任市委机关刊物《前线》的主编,在他的带领下,《前线》杂志成果辉煌,其中以邓拓、吴晗、廖沫沙为主笔的杂文栏目“三家村札记”曾在全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今年适逢邓拓同志诞辰90周年纪念,我们刊发三位当年在《前线》杂志与邓拓同志共同工作过的老编辑的回忆文章,以缅怀邓拓同志并向他学习,在新的形势下开创《前线》杂志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刘宗明 《前线》2008,(10):60-60
1994年下半年,市委决定恢复出版《前线》后,我有幸被任命为第一任总编辑。  相似文献   

20.
陈睿  高斌 《前线》2008,(12):25-26
2008年11月25日,纪念《前线》杂志创刊5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发来贺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副市长蔡赴朝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各部门、市委各工委的负责同志、各区县委宣传部部长、市宣传系统的有关单位和新闻单位的负责同志,《前线》的部分读者、作者代表,以及曾在杂志社工作的领导同志和离退休老同志10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求是》杂志总编辑张晓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