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田媛 《法制与社会》2012,(31):265+271
未成年人是祖国前进和发展的希望,但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未成年人犯罪逐渐呈现低龄化、多样化等特点,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如何能够整合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是检察机关孜孜不倦进行研究探索的目标任务。随着新刑诉法的颁布实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再次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本文试从建立涉罪未成年人社会帮教体系的重要意义、涉罪未成年人帮教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完善涉罪未成年人社会帮教的建议三个方面,探讨深入贯彻新刑诉法,建立和完善涉罪未成年人社会帮教体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于未成年人的帮教还处于探索阶段,从立法到机制都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加强未成年人帮教势在必行,特别是面对异地未成年人帮教中存在的众多困难,不能得过且过、避而不见,要完善方法、创新手段来克服困难,在异地未成年人犯罪后的帮教上取得更大进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检察机关的视角切入,探究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制度的运行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大社会问题,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人一直是检察机关不懈追求的目标,帮教工作便是其中具有实践意义的有益探索。本文从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出发,结合检察机关从事未成年人帮教工作的特殊优势,重点论述了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未成年人检察帮教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杨颖 《法制与社会》2013,(15):48+58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社会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但是近年来,未成年人的犯罪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性质上都呈现恶性发展趋势。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感化和挽救未成年犯罪人,将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制度纳入国家的司法制度中,将它的完善提高到衡量国家司法保障制度水平的标准之一。本文以我国目前的未成年人犯罪司法保护制度为研究对象,通过几点建议以期推动未成年人犯罪司法保护制度的完善,有效的整合各方有利资源,改善未成年人司法环境,提高未成年人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6.
张广毅 《法制与社会》2014,(32):264-265
检察机关对涉罪未成年人的帮教工作,检察机关肩负规范性职责、政策性职责和伦理性职责。其中,规范性职责即监督职责,分为对非监禁状态下和对监禁状态下涉罪未成年人的监督职责;政策性职责即教育职责,分为主导型教育职责和配合型教育职责;伦理性职责则是指合理的检察延伸行为,必须符合合理性和补充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未成年犯罪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通过帮教制度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成为全社会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8.
少年司法改革制度中检察帮教责任机制是一个重要的程序和制度。这一制度有别于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的帮教责任机制。少年司法改革制度的司法机关帮教责任实践同时表明,在对现有少年司法帮教制度中相关人民检察院在少年司法改革制度中的帮教责任依然存在模糊和漏洞,需要分析检察机关在少年司法中的帮教责任机制特点,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及启用策略,完善检察帮教责任机制。  相似文献   

9.
涉罪未成年人观护帮教工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检察院观护帮教工作为例,从建立引入家庭监护力量帮教模式的背景、实践中成功帮教案例、模式构想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针对实践运行中存在的难题展开论证,为完善这一帮教模式提供了系统化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0.
呈上升趋势的未成年人犯罪是社会失控的表现之一,已成为东西方国家目前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符合社会进步和世界潮流,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有利于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对贯彻党和国家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挽救、教育和改造方针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应当关注对未成年人人格的矫治,不加区别的对未成年人适用累犯制度,不符合对犯罪的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本文从分析未成年人再犯罪的特点、成因入手,结合刑法制定累犯制度的本意,提出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国情,修改立法以适当延长未成年人构成累犯的时间期限,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更具人道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2.
从对未成年人保护和教育、改造原则出发,检察机关应积极行使法律赋予的不起诉决定权,发挥不起诉在保护、教育失足的未成年人上的积极作用。对未成年人适用不起诉的标准应较成年人更宽缓。做好不起诉后对未成年人的帮教是防止被不起诉的未成年人再犯罪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相似文献   

13.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对帮教和办案具备独有的价值。2020年1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印发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法律文书格式样本》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格式、内容等进行了较详尽的规范,解决了实践中呈现出的信息零散、片面,缺乏必要的综合分析与评估等问题。为切实解决帮教工作中被调查对象真正的失足原因及其感化点等深层次问题,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尚需增加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和成长过程中重大事件为调查的独立款,增加未成年人的朋辈交往情况作为个性特点中的调查项,合并分散在两款中的未成年人对涉罪行为的主观认识项,增加未成年人主观方面项补全帮教条件中相关调查内容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4.
曾新华 《法律科学》2014,(2):193-200
未成年人全面调查制度是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制度的重要发展,具有正当性基础,但其中若干重要问题仍存在争议。该制度名称应为"未成年人全面调查制度",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未成年人人格调查制度"的称谓均不准确。全面调查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也可以是经三机关委托或者许可的有关组织、机构和辩护人。全面调查报告属于证据。在制定有关未成年人的法律以及司法解释时需要"接力",但更要"给力"。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修改的刑诉法虽然在未成年刑事诉讼程序中规定了社会调查制度,但是规定过于泛化,各地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做法。由于立法缺乏操作性,导致了目前未成年案件中的社会调查有流于形式的趋势,必须从根本的立法角度和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最终的法律属性角度,去解决和完善我国的未成年人社会调查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分析我国现行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的立法规定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当前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提出了具体的完善设想,如变革我国未成年人取保候审制度的基本理念,保证方式的多元化及完善未成年人取保候审的风险评估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切实有效地对我国现有社会发展条件下的未成年人刑事犯罪行为的现实状况以及特殊性给予必要的法学建构意义上的客观回应,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专门性地在制度建构角度增设了有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的章节.最新版本的《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在刑事诉讼实践过程中所具有的权利,以及指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刑事审判环节的客观性法律实践工作过程给予了相对充分的原则性约制与规定,新《刑事诉讼法》在有效实施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建构完善,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基本性人权权利的客观性实践约束进程中发挥了极其充分的现实助力作用,本文将围绕新刑事诉讼法对未成年人刑事诉讼制度的完善之有关问题展开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马艳霞 《法制与社会》2013,(29):44-44,46
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是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组成部分,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虽然已经初具框架,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ff六十八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可以进行社会调查,更是将其提升至法律这一位阶。但是在司法实践中,这一制度还存在主体多样、内容模糊、证据属性不明等问题,亟需完善。本文拟从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在我国的立法沿革进行探索其制度内涵,提出制度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WTO协议正式签定,进一步打开了我国的司法视角,我们必须全方位审视中国的司法制度,特别 是前科制度,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发展、稳定的角度,立足于长治久安,深入研讨、论证 现行前科制度的弊端,合理借鉴国外“刑事污点消灭制度”,首先建立我国未成年人前科消灭制 度,依法有条件地对那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开辟一条真正无择业上局限、人格上的歧视、社会 地位的降低的生存、发展之路,此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推进法制现代化进程不可回避的现 实问题。  相似文献   

20.
正对刑满释放等人员开展安置帮教工作,可以帮助他们克服监禁或监管生活状态下对社会常态生活的不适应,帮助他们恢复因为服刑生活而被客观阻断的各项公民权利,避免他们因为过渡期生活和就业方面的种种困难和不适应而自暴自弃,重新违法犯罪。这对于保持监狱教育改造工作的成果,帮助刑释等人员重新回归和融入社会,最大限度预防减少他们重新违法犯罪,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安置帮教现有工作举措各级安置帮教组织依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