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略论冯桂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桂芬是近代中国具有开拓意义的、务实、深刻、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是: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鲜明地提出较为全面的“采西学”主张,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以唯善是从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理智地兼顾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冯桂芬的思想对于理解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应对西方文化挑战时的能量与机制,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2.
从最近十余年来围绕儒家血亲情理精神展开的学术争鸣中,可以引申出来的一个更深层面的伦理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可以为了维系"慈孝友悌"的血缘亲情,不惜违背孔子自己原创性地确立起来的"志仁无恶"的道德标准,突破正义底线而从事坑人害人的邪恶行为呢?通过解开这一难题克服孝仁之间的深度悖论,对于儒家来说具有思想维度上的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孝道是中国文化之根本,这一根本是由先秦儒家奠定和确立的。本书以“先秦儒家孝道研究”为题,就是想以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变迁与儒家孝道思想的形成、发展,认识其本来面目,对其性质进行恰如其分的评析。本书着重探讨了孝道的源起及其宗教伦理化、  相似文献   

4.
五大发展理念中主要蕴涵了儒家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儒家思想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格局,而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解",作为中西方有着重要代表意义的两大理论,在创建生态文明社会问题上有不谋而合之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为出发点,对比分析儒家和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思想问题上的协同性,能够为我国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儒家民本思想对人的主体价值的肯定和重民抑君的主张,为传统司法追求世俗理性、价值理性和司法温情主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儒家民本视闺中的"民"缺乏独立主体资格,以及后世对民本思想过于教条化的解读,又使得传统司法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封建等级社会压制民权、兜售教条的工具.  相似文献   

6.
儒家以孔子为创始人,以他和孟轲、荀况为主要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最早形成的学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学派.儒家法律思想集中体现于"礼治"、"德治"、"人治"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支配了中国古代法律几千年.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的"礼治"思想,代表了儒家的"礼治"思想.孔子的"礼治"思想,影响、渗透于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的立法、司法活动,内化在人们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中,积淀成中国人特有的法律思想和法律意识,这必然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注重德治是儒家的一贯主张,儒家的法律思想体现出鲜明的重德传统,儒家法律思想在"礼"、"义"、"仁"、"德"观念及"尚德不尚刑"的原则下经历了内容的不断演变,而"德主刑辅"作为其法律思想的核心却始终被历代封建统治者继承和沿用.儒家法律思想中注重教化、预防犯罪、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素质、主张恤刑慎杀、罚当其罪等积极合理的因素,在今天仍可使我们从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民本思想在中国政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起源于先秦时代朴素的天道观。君权政治开启之后,民本思想完成了从天意政治向民意政治的重要转变。儒家坚持入世论政,试图以德治、仁政等民本智慧打造开明专制。儒家民本思想主要包括孔子"仁治"的民本思想,孟子"民贵君轻说"的民本学说,以及荀子"君舟民水论"和"立君以为民"等思想。作为我国古代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儒家民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为社会主义人民主体地位的实现奠定了思想基础,富民、惠民的主张与社会主义民主的价值诉求相吻合。建立在这种历史逻辑之上的民本思想在现代政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儒家教民思想为社会主义民主价值理念的宣传和践行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后形成的新哲学;其主要思想资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但也充分吸收并整合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儒家学说是其重要部分.在当代,对儒家学说绝对维护的"保守派"与否定其一切的"激进派"均已式微;主张对其革新的,一是"现代新儒学";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后者以毛泽东为其创始人和奠基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儒家学说一有其伟大贡献,二有其历史局限性,三又有可继承性.我们尊重儒家学说的崇高价值观,充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达到价值论与科学论的统一;我们捕捉儒家学说的真理性论断,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性的体系之中,达到哲学学理的发展;我们沿用儒家学说的一系列中性范畴,给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达到文化思想的创新;我们把握儒家学说中的隐性内涵,将其显性化,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有中国气质的学理;我们继承儒家优良的文化精神,结合新时代的新实践,发扬光大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新精神.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0.
《外交评论》2014,(4):59-77
本文由思想史路径梳理探讨《盐铁论》中的对外关系理念,以期拓展当前有关中国古代战略与外交思想讨论的视野。《盐铁论》成书于帝制中国儒术"经学时代"的形成期,直接反映了实际的政策辩论过程。"盐铁"辩论中大夫与贤良文学的交锋大量涉及了对外关系与对外战略。其中,御史大夫强调夷夏大防,主张通过武力来消除威胁,保障安全,认为采取进攻战略能够获得更大利益,反对和亲政策。贤良文学则从文明标准认识夷夏之分,认为应当通过施行德政来归化外夷,他们强调进攻性战略无利可图,扰乱国内秩序,认为和亲是更有效的办法。相关言论既是对此前时代对外关系思想的援引借鉴,又同其时代环境有着密切关联。盐铁辩论反映了先秦儒家思想在被统治者意识形态化过程中出现的变异,展现出儒法合流、王霸杂糅的特征。《盐铁论》说明中国古代一般战略思想有其历史内在的复杂性,研究中国古代对外关系思想有必要将思想史路径重新"找回来"。  相似文献   

11.
"和而不同",是儒家提出的一个哲学理念和原则。坚持儒家伦理"和而不同"原则,其主要依据在于人类文化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根本要求和独尊自大的思想是固化僵死的思想。其核心内涵与意义则包括:一是儒家伦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儒家伦理与其他思想、文化、思潮等的协同关系.即"一"与"多"的协同;三是中和——儒家伦理之至高境界。"和而不同"这一儒家伦理重要发展原则,对于化解异质文化、文明问冲突.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诸多矛盾问题以及更深切地关注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好"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2.
"仇必和而解"是张载颇为特别的观点.两种辩证法一般指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但在现代新儒家哲学,又有所谓"仇必仇到底"与"仇必和而解"两种辩证法之说,将张载的辩证法与矛盾辩证法对立起来.本文指出,冯友兰先生对张载思想的理解和片面性的概括不符合张载思想的原貌;提出并不存在冯氏意义的"两种辩证法"的对立,张载的"仇必和而解"只是矛盾辩证法的一个发展阶段和一定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3.
徐复观解释中国思想史的方法:思想家之抽象的思想与思想家之人格、生平遭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内在地结合起来,思想家之活生生的人与活生生的思想构成了"立体的完整生命体".这种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思想家之思想因与其个人的遭遇、人格及其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而使思想家的思想内涵丰富而深刻,且在它们的互动中,展现出思想形成之艰难曲折的动态历程;思想家不是抽象的思想人物,而是有着鲜活生命的历史中的具体人物.他们的思想与不幸坎坷的人生遭遇,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个性情感,而长久地留在读者的心中.  相似文献   

14.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儒家义德思想内涵丰富,其"义"的本质规定主要包括合理适宜、普遍规范和去私从公三大方面.儒家义德思想所倡导的价值观从总体上说是重义轻利,这主要表现在儒家一贯主张喻于义、罕言利、唯义所在、君子谋道不谋食、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和以义驭利,等等.儒家义德思想对于人的道德发展具有导向、激励、培育等多方面的作用,它有助于培养人的义务感、正义感和道义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儒家的重义思想,努力追求各种社会功利,坚持义利并举,在道德场合大力倡导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自古以来,儒家伦理思想就充满着人本思想的情怀,强烈的人本意识使得儒家伦理在历史上备受瞩目和青睐。坚持人本原则主要是基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人学基础和核心内涵。"人是万物之灵"与"人是目的",充分体现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生发展都是以人为主体和指向的。人本原则的内涵及意义主要体现在儒家伦理生态观、生活观和生命观中,这"三观"对于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哲学含有丰富的价值内蕴.建立在先秦儒家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价值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天命"是其终极价值源泉;"德性"为其价值尺度;由"修齐治平"而"止干至善"则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哲学含有丰富的价值内蕴.建立在先秦儒家最基本的哲学思想基础上的价值思想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天命"是其终极价值源泉;"德性"为其价值尺度;由"修齐治平"而"止干至善"则是先秦儒家所追求的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9.
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对现代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表现为:"仁爱"思想对建立现代师生交往模式的启示;"悟"的思想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儒家视学习为终身事业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借鉴作用;儒家文化中"以学为乐"的思想符合现代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儒家的"实践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学以致用理念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儒家政治思想围绕人的主题展开,是建立在对人本质的探讨基础之上的。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人格的表征,人格是人的类意识的自觉。类意识在情感方面,表现为共有的同情心。儒家伦理试图通过唤醒人与人相互间的同情心,进而唤醒人的人格意识,使人认识到自身,实现人与人之间互助友爱、和谐良序、"天下大同"的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