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1991年以来,局党校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控工作的通知》精神,深化教学改革,备发进取,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进步。5年间,党校连续被评为局“双文明单位”和“教育先进单位”,从92年开始,连续被评为省组“文明单位”。其突出的成绩是: 一、为胜利石油管理局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奋的党员领导干部。五年来,党校充分发挥“三个阵地、一个熔炉”的作用,积及为全局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作贡献。在“八五”期间,共举办各类班次200余期,培训、轮训党  相似文献   

2.
在中央推行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之后,地方政府必然迎来新一轮的机构改革,各地如何选择自身的改革路径和方案,将是地方政府面对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机构设置,仍然存在着机构林立、职责交叉、政出多门、相互推诿挚肘等问题,势必会影响地方政府服务水平.大部制改革的本质是解决“三权”的合理划分与相对分离.大部制下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遵循满足需要、总体统筹、系统整合、制约协调、总揽分别的原则,既要体现与中央大部制改革的对应性又要体现自身特色,从国家权力结构上予以推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就是在地方政府推行大部制改革,科学合理地设计地方机构改革方案,并加以有效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3.
1998年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已基本完成,1999年又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启动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这次机构改革与以往历次进行的改革的明显不同在于,一是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精简幅度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对旅游部门有何影响,地方各级旅游机构应如何应对,本文试就有关问题谈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WTO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适应WTO要求 ,遵循职能优先、综合服务、开放规范、信息网络和创新发展等原则 ,加强宏观调控机构 ,调整服务保障机构 ,健全行政执行机构 ,加快网上行政系统建设和完善创新发展制度。  相似文献   

5.
一根重要红线:科学发展观统领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截至2009年1月18日,上海、重庆、陕西、河南、宁夏、云南、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湖北、安徽、西藏、海南、青海、新疆、北京、贵州17个省(区、市)的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已经获批,并将陆续实施.其他省(区、市)政府机构改革方案也将在近期报中央,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正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6.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任务重、难度大 ,为达到预期目标 ,必须突破政府职能转变这个关系 ,实现政企、政社、政事分开 ;抓好机关人员分流工作 ,妥善安排分流人员 ;理顺上下级政府之间以及部门之间的关系 ,调整行政组织机构 ;搞好各项配套改革 ,完善机构改革的制度基础 ;按照分类指导原则 ,因地制宜地推进机构改革。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迫切要求我们进行机构改革。时到今日,中央政府机构改革已初战告捷,如何稳步地推进地方机构改革,避免再次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是当前社会各界所普遍关心的问题。笔者就此谈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难点分析 此前,我国先后进行过六次大的机构改革,特别是地方政府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革命 ,其难点就在于政府既是改革的主体 ,又是改革的对象 ,改革的动力更多地体现为外部性压力 ,内部动力明显表现不足。在以借助政府内部权威自上而下推动的行政自我改革模式中 ,改革目标的最终达成则取决于政府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越是远离政治权威和政治中心的各级地方政府 ,越是如此。如何调动地方政府对机构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少搏弈行为 ,增强内部改革动力 ,关键在于地方政府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任何一项改革行动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的支配下进行 ,作为由人组成的政府也不例外。任何价值观又都必然具有…  相似文献   

9.
一、当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有学者认为 ,当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理论研究不够。理论工作者更多地是把研究视野投放在较宏观的中央一级的机构改革上 ,而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关注较少 ,深入研究也不够。即使有理论探索 ,也都是把适应宏观、带普遍意义的理论原则简单地推行于各级地方政府 ,其现实意义、有效性针对性不强。二是对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视不够 ,在压力型体制之下 ,各级地方政府被动地为完成经济增长指标忙碌 ,而对机构改革这项至少不能很快导致经济指标增长的工…  相似文献   

10.
有效地控制行政成本、高效低耗地开展行政管理活动 ,是各国行政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研究行政成本的控制方式 ,将有利于解决行政成本过高或失控的问题 ,使行政控制更富有成效 ,这对于中国即将全面展开的地方机构改革具有积极意义。行政成本控制的方式之一是预算控制 ,即从财力上、经费上对地方政府行政活动成本进行控制。一般通过如下三条途径来具体实施 :1 制订单位发展计划必须以经费预算为前提 ,摈弃“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钱”的传统做法 ,实行“有多少钱 ,才有多少人”的新办法。即某个行政机关或单位在拟定任何发展规划之前必须制…  相似文献   

11.
找准改革难点是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主要面临转变政府职能难、人员分流难、巩固成果难等问题,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必须树立新观念,克服人治,排除阻力,合理安排人员分流,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12.
作者认为中国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真正实现裁冗消肿的目的,一方面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另一方面必须实施编制立法,并用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加强对编制的控制和监督.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双重角色的冲突、分流人员面临的巨大就业压力、编制管理的软约束等构成了制约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主要因素。地方政府在推行机构改革时要认识到这些因素并最大限度地化解它们 ,防止改革又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历史怪圈。  相似文献   

14.
中央政府1998年机构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最近的全国十届人大又出新举措,对国务院机构进行了调整,显示了中央改革的决心和力度。但各地政府部门经过几次的机构改革却没能走出怪圈,成效不大。十六大之后,行政体制改革将向纵深发展,而首当其冲的则是行政机构的改革。中国目前政治权力的结构实际上是三元结构,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民众,形成三者之间的复杂的博弈。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机构改革应从行政体制改革上着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积极必须切实转移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来。应加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与编制立法。同时,要加强编制控制与监督,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编制纪律,抵制编制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在机构、人员及部分职能整合方面做的很好,基本达到了"瘦身"的目的.但在职能的全面转换以及制度建设方面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改革,并未以"美"的姿态展现在我们面前.基于此,笔者提出几点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完善我国地方政府机构.  相似文献   

17.
<正> 有关人士透露,“八五”期间,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行政体制改革将在强化决策功能、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行政指挥的权威性、调整职能配置和进行地方机构改革、完善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迈出关键的一步,它包括:继续合理配置职能,理顺关系,强化经济综合部门与经济调节部门的职能,加强综合平衡与经济调节的法规建设,强化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控制能力,政府机构将区分为参谋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完善决策体制,实现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四大明确指出:“机构改革,精兵简政,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机构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近几年我国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己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而破除长期存在于我国干部队伍中的“仕途观念”,也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模式主要依靠中央政府的指令、政策主导的安排和主要领导的推动 ,它对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启动提供了必要的权威资源和应变能力。但也毋庸置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我国社会的逐步转型 ,这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问题 ,并且陷于改革的困境 ,具体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政府机构改革的“精简—膨胀”怪圈。要走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困境 ,必须注意处理好外源压力与内源动力、政策全能与制度神话、强力权威与民主神话以及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 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的逐步到位,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如何推进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而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考虑着同一问题: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难”。正视难点,寻求突破,既是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必要条件,也是实施这场改革的目标。 一、地方政府机构改革,首要的是尽快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要攻克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难点,首先要攻克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出现的思想障碍,奉行思想领先的原则,尽快走出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认识上的误区。 误区之一:“先改革先吃亏”。这是从反面吸取教训的结果。应该看到此次机构改革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有中央高层决策者的巨大勇气和决心,还有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的示范和带头。朱镕基曾就政府机构改革与地方政府官员有一段对话:“机构改革和减员分流,地方政府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