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共产主义后的东欧新政府并不需要使人信服有必要进行紧迫和激进的改革。改革家们的目标非常明确:急欲在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找到“第三条道路”,产生一个有别于西方模式的自由市场经济,其中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对此更加渴望。经济史,对于指导东欧的改革,所能提供的经验借鉴微乎其微,从未有人曾经试图直接把共产主义推向资本主义。确实,东欧的共产党政府过去常常试图改革他们的经济体制。但是教训几乎使其感到灰心丧气:改革反而有时使事情变得更糟,从而迫使其不久便放弃改革。最近几年,一些新的改革家也能吸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改革经验,试图使经济自由化。但是,  相似文献   

2.
(范布雷班特系联合国秘书处国际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工作人员,对经互会颇有研究,曾写过不少文章。下面摘译的是他在1991年6月在《比较共产主义研究》杂志上发展的“东欧的合作更新和经济过渡”一文。) 自1989年秋东欧发生出乎人们意料的政治变化浪潮后,各国纷纷向市场经济过渡。但是,在过渡中的计划经济与西方经济完全合并之前,在经济结构方面必须作重大改革。这种变革  相似文献   

3.
去年东欧剧变后,整个社会处于混乱、动荡不安的局面。政治上共产党虽然下了台,但还有相当共产主义力量在起作用;政权结构发生了变化,新体制没有建设好,出现了变更时期的“权力真空”,各种组织相互争夺,甚至采用暴力手段;民族矛盾激化,法西斯组织纷纷出笼。在经济上,尽管这些国家得到了西方的援助,获得了美国的最惠国待遇,但是,经济仍处在困境之中,生产下降的幅度比以前更大,商品短缺,物资供应紧张,生活水平下降,失业人数猛增,通货膨胀,外债增多。思想混乱,宗教意识在扩大。社会治安日益恶化.犯  相似文献   

4.
在导致苏联剧变的诸多因素中,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核心是不干涉原则,但在其外交实践中,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对支持苏联改革的东欧国家,戈尔巴乔夫一般是采取不干涉政策,鼓励这些国家及其共产党的改革;如果有东欧国家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异议,或表示自己的国家和共产党不能照搬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针,戈尔巴乔夫则直接支持这类国家的反对派。戈尔巴乔夫的这种态度对苏共的反对派无疑是一种鼓励,客观上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后共产主义者复权现象遍及整个中、东欧,尤其在那些民主和自由市场改革的旗帜举得最高、最长的国家中。在波兰,两个前共产主义党派组成联合政府;在匈牙利,前共产党人士赢得了议会选举;在德国,民社党在东部地方选举中获得重大胜利。评论家预言,德国的民社党将于10月份的议会大选中进入国会。这是否意味着前东方集团向民主和市场经济方向胜利迈进的步伐由此停顿下来和旧制度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一、历史的转折1989年以来,东欧的形势急剧变化。原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纷纷下台,党内发生分裂,共产党改名为社会民主党,正式实行多党制,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款从宪法中删除,除罗马尼亚外,其他各国基本上都是中右的反对党联盟在选举中获胜,组成新政府,原先的共产党则丧失了政权,成为在野党。目前,东欧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点上,走什么道路的问题,重新摆在东欧国家和人民的面前。  相似文献   

7.
苏联改革国内制度的意图和苏联外交和安全政策中方向的变化反映出莫斯科的“新政治思维”。伴随而来的还有共产党体系的深远变革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及其成员中一场艰难的改革进程。莫斯科继续断定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存在,甚至认为自己是积极分子之一。然而,戈尔巴乔夫在27大上强调,共产主义运动已进入“不同性质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争取共同目标的斗争与“一致性”、“等级制”或“一党拥有垄断真理的主张”毫无共同之处。戈  相似文献   

8.
在人们曾普遍认为,随着苏共解散和苏联的解体,东欧社会主义运动已成为历史的终结或处于低潮,东欧中亚各国的共产党一时间若“过街老鼠”无处藏身,包括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者和欢呼“不战而胜”的西方政治家们,大都未料到社会主义左翼势力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又“卷土重来”,尤其是俄罗斯共产党的迅速崛起着实让不少人目瞪口呆,大跌其镜。由  相似文献   

9.
1989年底和1990年初,东欧发生政治大地震,各国纷纷放弃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的领导,许多国家打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随后,社会主义的第一块阵地——苏联也在戈尔巴乔夫推行全面政治经济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目标后不久而瓦解。由此,人们自然把苏东剧变与民主社会主义联系起来,矛头直指民主社会主义和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各派社  相似文献   

10.
《今日东欧中亚》走过了16个春秋,至今已整整出满100期。 《今日东欧中亚》原为《今日苏联东欧》,创刊于1981年。那时“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中国与苏联及东欧一些国家的关系尚未正常化,《今日苏联东欧》肩负着桥梁和窗口的使命,把阻隔多年的苏联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情况介绍给广大读者,同时也为刚刚恢复的苏联东欧研究开辟了一块园地。随后是席卷苏联东欧的改革浪潮,  相似文献   

11.
冷战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政治改革陈恩冷战结束后,受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政治格局重组的影响,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政治改革浪潮。发展中国家的政治改革,沉重打击了传统的威权主义政体,使多党政治、议会民主成为发展中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东欧现在是东中欧。1989年的欣快感已让位于黎明之后的烦恼。去年,和平革命的共同目的——人民联合起来反对共产党权力的垄断——已为混乱、分裂和失望所取代。混乱的产生是因为斗争不再是“我们”和“他们”之间进行,而是在我们中间进行。在波兰,团结工会已不团结。由于斯洛伐克要求自治的压力,捷克斯洛伐克已改名为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在匈牙利,更多关心在邻国中匈族人命运的人与着重考虑塑造欧洲所欢迎的政治和经济  相似文献   

13.
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的社会政治思潮之一,尤其是在西欧,社会党力量强大且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东欧剧变后,随着各国放弃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主义理想,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入  相似文献   

14.
在努力稳固美苏关系时,华盛顿不应当忘记东欧,让这一地区象在70年代初超级大国缓和后期发生的那样,成为善意搁置的对象,那样做是短视的和危险的。从历史上看,东欧一直是不稳定和骚乱的根源。那里的任何一次新的巨变肯定会扩展到东西方领域,影响到同苏联及美国的西欧盟国的关系。今天东欧正进入一个可能对东西方关系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和经济变革时期,美国需要更加注意东欧的变革力量,否则,由于出乎意料的事态发展影响东西方对话中有前途的势头,会使美国再次发现自己措手不及。  相似文献   

15.
苏联东欧各国文化和文化政策研究是我国苏联东欧问题研究领域的缺门,亟需给予应有的重视。学科建设的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苏联东欧问题研究取得长足的进步。其中苏联东欧文学研究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向纵深发展,写出一本又一本很有见地的专著,苏联东欧政治、经济研究后来居上,对社会主义各国当前发展中的经验教训进行认真的总结,为党和国家的改革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随着我们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发展,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加强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1989~1990年之交,东欧7国剧变,震撼了整个世界。执政40多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先后丧失了执政地位,除民主德国归并西德、南联邦解体外,其余各国均实质上走上了资本主义型的发展道路。之后不久,上述各国共产党也相继自动宣布解散或改名换姓变种为社会民主党。历史是面镜子,今天,我们追述比较一下当年哥穆尔卡、卡达尔、杜布切克改革的那段历史,或许对人们有着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波兰“大冲击式”的经济改革已经进行了三年,证据表明,国有企业对新的经济现实所作出的反应比如下偏见中预示的更灵敏,这种偏见认为,国有部门是缺乏主动性和失败的。不仅在对于中期增长仍是至关重要的波兰,而且在其它国家生产部门典型地占有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税收和出口中很高比例的改革的国家中,国有企业的行为和改革在不同的后共产主义国家,情况有所不同,而作为先行者的波兰的经历则提供了某些有益的教训。 大型生产企业的私有化并非一项容易完成的任务,特别是在东欧前计划经济中所要求的私有化范围极大。1990年,许多人认为国家财产应尽快被私有化。任何拖延都意味着浪费时间,而且当私有化最终实现时,恐怕不再会留下什么可私有化了。这种观点是以这样一种流行的观念为根据的,即国有企业在适应新经济现实时行动迟缓,并且不愿进行结构改造。  相似文献   

18.
进入80年代后,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东欧努力改善和加强同西方的关系,一方面体现了东欧扩大对外经济关系的需要;另一方面体现了东欧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愿望。这不仅有利于东欧各国国内经济改革的顺利实施,同时也有利于欧洲局势的缓和,有利于世界局势的安定,是和平问题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虽然80年代以来东欧发展同西方的关系受国际上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随着当前东欧国家自主倾向的增强,东欧发展同西方的关系不仅相对独立于美苏关系,而且对东西方关系的影响也越来越显得重要了。  相似文献   

19.
2009年9月,鸠山由纪夫成为日本首相,组建鸠山内阁,实施了诸多政治主导改革措施,意图实现消除政府执政党二元体制、重塑政官关系的目的。基于委托代理理论,从选民-政治家和政治家-官僚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出发,对鸠山内阁时期民主党政权的“政治主导”改革进行了全面分析。鸠山内阁时期的政治主导改革损害了选民、政治家、官僚三方利益,产生了委托人信任危机、加剧了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懈怠,增加了代理损耗。从选民-政治家委托关系来看,由于选民对鸠山内阁产生信任危机,鸠山内阁支持率急速下降,间接导致民主党2012年众议院选举失利。从政治家-官僚委托代理关系来看,政治家一味抵触省厅官僚,导致官僚的消极怠工与暗中抵抗,加速了鸠山内阁总辞职步伐。因此,可以认为鸠山内阁时期“政治主导”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结果来看仍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20.
20 0 3年 11月 7日 ,韩国全国经济联合会发表了《改善政治资金制度的方案》 ,目的在于通过这一方案敦促政治资金制度的根本改革。这是在近几年来屡次调查非法政治资金以及政治改革的争论加剧的情况下 ,韩国经济界首次提出政治资金改革的具体方案。该方案指出 ,如今在韩国的政治风气中 ,企业拒绝政治家的政治资金需求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要求减少政治资金的需求 ,透明地运用资金 ,使企业从政治资金问题中完全脱离。全经联在该方案中指出 ,要禁止企业直接提供政治资金 ,今后企业在提供政治资金时要通过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或者经济团体 ,以此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