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理论思维能力亦称抽象思维能力。是人们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及其他一些逻辑方法,试图反映客观世界的必然联系及其本质的高级认识能力。   如何锤炼理论思维能力呢 ?理论思维能力有一个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的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促进了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促使它由简单抽象发展到知性思维,直至发展到辩证理性思维。然而,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不是通过生物遗传方式而是通过文化遗传方式实现的,所以尽管人类早已发展到了辩证思维阶段,但不等于每个人都现实地具有这种能力,但是每个具有健全头脑的人都具有…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中,过去有一种错误的思考方法,就是总想把一个本来就是模糊的概念解释清楚,而解释的手段不过是西方人认识外部世界的经验归纳和逻辑演绎方法。然而怀疑论者早就指出过这些手段的局限性,康德对理性问题的局限性也提出过批判。我们不可能从所有的角度认识外部世界,这“角度”的含义包含几何的,也包含感觉的方式和综合判断的能力。 本文拟从老子的宇宙观出发,谈谈中国哲学思维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实现伟大民族复兴的过程中,国内部分民众始终存在盲目自大和妄自菲薄这两种极端思想倾向,为此,我们必须树立成熟的大国国民心态。首先需要理性、客观、历史地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避免盲目自大;同时要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更好地为世界的和平发展积极贡献东方大国的文明与智慧。  相似文献   

4.
法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律逻辑概念、特征与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解社会关系、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社会规范集合体中,法律规范虽然不具有唯一性,但是却具典型性和重要性。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法律这一社会现象不仅存在着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逻辑起点和思维方式,而且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特殊的思维存在形式及思维运行规律。这一思维存在形式及运行规律的集中体现就是法律逻辑。基于法社会学视野,一是法律逻辑的概念是多维度的;二是法律逻辑的特征是多层次的;三是法律逻辑对于法学学科体系、法律实践活动以及法治社会的规则意识都具有较强的思维形塑功能。  相似文献   

5.
林平乔 《求索》2008,(12):188-190
余光中的诗歌有着非常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印记。他诗歌的文化内蕴集中表现在执着而深沉的乡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以及深味人生的理性感悟上。这些充满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诗歌,体现的是他对祖国文化的无限敬仰、自觉传承和对文化历史背景的积极认同,是在世界文化的大格局中对中华民族本位文化的凸显与护卫。  相似文献   

6.
许默涵 《群众》2023,(22):68-69
<正>中华文化区别于西方文化的一大特征在于其独特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作为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的中国逻辑,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特定语境中产生和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和方法论,如“正名”“推类”等逻辑方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功能愈发凸显,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7.
中西文化分别具有实践涵蕴理性与理性规范实践的民族趋向。而这两种文化的融汇,实质上,就是以和谐生生之道贯通实践与理性的文化创新过程。古典形而上学因割裂理性与现实而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的悻论;非难形而上学的张立文先生,在提倡“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同时,也为和合学确立了一个形上的“终极根基”。我们应确立自然、人与社会历史等诸现实因素多维度、大时空、全方位的互为目的、手段、中介的大实践观,以诸因素实践的发展的多雏度耦合的有效、有序性即实践信息作为新的时代理性,将和谐生生理念贯彻于理性与实践的时代性融通之中,有机地阐扬、吸纳、发展各种文化和文明,贯通理性、情感、认知、逻辑等诸种文化因子。  相似文献   

8.
卫韦 《前沿》2003,(10):186-188
法国的启蒙运动留给了近代世界一笔宝贵的财富———自然科学和理性。理性作为启蒙运动的中心议题 ,作为一种崭新的思维方式无一不贯穿于法国的各个领域 :哲学、自然科学、宗教甚至法国大革命也深受其影响。法国的理性不再扮演人的天赋能力的角色 ,而是作为人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一种能力和思维方式。本位的主旨就是证明理性如何作为一种方法被法国人运用到极致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现了从思辨逻辑向文化逻辑的思维方式变革,正是这种思维方式转变才使感性实践的唯物主义新哲学成为可能。基于文化逻辑的马克思新哲学是感性实践层面上的文化哲学;是以文化总体(人的世界)的分裂与统一的运动为本体的本体论;是关于主体与客体在文化总体中反映与创造、建构与重构、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达到统一的认识论;是以实践为人的本质和存在方式的人学;是实践论、价值论、主体论与辩证法的真正融通。人的世界的一切均在文化总体中生成、演变、分裂和统一。这一文化哲学代表了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相统一的深刻哲学立场,它是人与自然得以同时性显现进而向自由复归的理论基石,它构成了共产主义运动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及其批判——兼论阿尔都塞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精神的实质就是寻找现实世界的普遍真理以获得人的现实解放,其关键在于抑制人的本能冲动,磨砺人的理性.启蒙所确立的主体性就是理性,理性是主体的本质.启蒙发轫于理性的自主运用,但理性主义的体系却扼杀了人的现实生命和未来希望,一切都成为必然.启蒙走向自身的背反,其根源在于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导致了“钵中之脑”的幻觉.阿尔都塞把主体性从幻觉中拯救出来,并扭转了哲学的提问方式,“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被逻辑地往前推进为“主体何以可能”的问题.进而阿尔都塞通过揭示主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批判性地考察了主体所身处的历史处境,这是对主体性的又一次启蒙.  相似文献   

11.
潘建红 《求索》2007,(7):121-123
科技文化是科技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关注人,以伦理为主导,而西方科技文化则关注自然,崇尚理性的精神;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强调思维的直觉性和意会性,并以实用经验为前提,西方科技文化的思维模式则是沿袭逻辑与分析的传统,注重对知识的检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中西科技文化正面临着交流与整合。  相似文献   

12.
对 于客观世界事物的认识 ,中国和西方古代有显著的区别。中国人重人文关怀 ,以物喻理 ,关注社会 ,具有亲民、爱民、为民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 ;西方人重科学理性 ,直接观察考究 ,逻辑推理 ,注意揭示自然规律。对于水这个与人类关系最为紧密的物质的认识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这可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相对来说缺少科学精神而富有人文精神的一种反映。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面对奔腾的江流 ,见每次进入河里边时的情况不一样 ,感悟出世界变化的永恒 ,他的话“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闪耀出辩证思维的智慧灵光 ,进而推论世界万物都在发展变…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是在扬弃黑格尔唯心主义历史进步观基础上来阐释唯物主义历史进步观的,二者存在本质区别。在历史进步逻辑起点上,黑格尔确认"理性",马克思确认"生产力";在历史进步逻辑运行上,黑格尔确认"理性的狡计",马克思确认"线性进步逻辑";在历史进步终点上,黑格尔确认"绝对精神",马克思确认"共产主义"。通过三点对比分析,揭开马克思的历史进步观的内在逻辑规定:历史进步性只是从生产力出发推导出来的线性逻辑规定,由于这一线性逻辑规定合乎一个民族、一个文明体求生存谋发展的本质要求,彻底偏离出它逻辑规定的文明都成了死文明,那么,当下世界正在绽放的文明的历史都必然围绕它螺旋式上升运动。共产主义恰恰就是现实的历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趋近线性逻辑规定的社会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4.
指引西方启蒙运动的普遍主义理性论和立宪思维在思维模式和世界观上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既不适应当前国际政治的多元化发展,又不适应文化多元化的国内民主诉求。所以必须改变理性范式和立宪思维,方能创建适合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的立宪理论,最终促进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同舟共进》2015,(4):3
近些年来,我们的公共言论空间尤其是网络空间,出现了某种不正常状态:一些不同观点的交锋,往往从立场开始,逐渐演变成政治、道德的攻击,甚至人身辱骂,动辄贴标签、戴帽子,如这两年屡见不鲜的"微博对骂""微博约架"等——本该是理性的话语表达,却充斥着粗鄙之语;本该是基于逻辑推论的思维方式,却让位于暴戾之气。公共说理缺乏平等、宽容、理性,必然导致社会整体思维能力和公民自治能力的退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公共情感的失范,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疏导和引导公共情感本身,就是一个关乎世道人心的重要课题。中国传统仁政的情感逻辑,即基于同情的治世之道,这种情感逻辑具有内在的局限性,经常演变为麻木不仁。而中国现代化进程特别是政治革命中使用的情感动员策略,也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基于理性的公共运用的情感启蒙,可以重塑公共情感的道义基础和感受规则,并超越同情的文化走向尊重伦理。  相似文献   

17.
苗启明  吴茜 《思想战线》2015,41(3):13-19
人类在地质史中出现后,由于智慧与外物相互作用而创立了不同于演化与进化的优化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方式迫使人类世界不断进步,由氏族部落时代、封建国家时代向工业文明的世界历史时代发展,而今又开始向人类学时代迈进。人类学时代就是人类按其良好本性而自我实现的时代,其特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基本生存关系,由盲目必然性的统治向自觉合理化方向发展。人类学时代的自觉发展需要哲学理性的指导,这就是人类学哲学的提出。人类学哲学是主导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基本生存关系中优化发展、合理发展的哲学,它发源于马克思,它的基本价值要求是通过生存关系的合理化,而追求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康发展与不断走向自由解放。它的最高价值追求是自由、真理、正义成为时代的最高理性精神,并以其支配世界历史向人类学方向发展。但它的实现以世界和平与普遍的人类学交往为前提。  相似文献   

18.
翟坤周  毛磊 《长白学刊》2022,(2):137-14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文化空间经历了从“忽视”“发现”“重视”到“塑造”的政策变迁历程。基于城镇文化空间塑造,实现以城镇“文化共同体”构建城镇“生活共同体”,是新发展阶段城镇文化空间塑造的重要目标和实践进路。本质上,城镇化是特定城镇界面上关于“美好生活主体”的历史记忆重构和活动空间塑造的实践过程,城镇文化空间的想象、嵌入和塑造是城镇化的基本维度,是价值理性和技术理性的统一。目前,城镇文化空间所遭遇的“交换价值”生产优于“使用价值”生产的市场逻辑、“经济增长”先于“文化提升”的内在偏好以及“城市发展的内在张力就是空间资本化”的叠加危机,已经成为城镇文化空间塑造亟须破解的难题。通过建构城镇文化空间塑造的整体框架,重新审视城镇文化空间的属性、功能与维度,重塑城镇文化空间理念及其实践路径,必将为有效激活城镇文化资源和建设城镇“生活共同体”提供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9.
国际视野是比较思维、开放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有机统一。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相互交织的复杂时代背景下,以国际视野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紧迫的现实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厚重的历史逻辑。同时,国际视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新规定、赋予了新内涵。这就需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分析高质量发展难题,探索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诗歌语言变异看诗歌的诗性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是艺术中的皇冠,一切纯文学都蕴涵诗的特质。为了更强烈地表达主体的感受,诗人常常通过诗性思维,对常规语言变异,诗歌语言的变异给诗歌蒙上一层陌生、新奇、迷离而又特别的美学面纱。本文分析了诗歌语言变异的美学功用,以及变异的两种情况:句法的变异和词汇的变异,并将这两种变异归结为诗人对传统思维变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