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一系列国际法的规定,日本政府对日军遗留在华的化学武器负有不可推卸的国家责任。无论从国际法中关于战争赔偿与受害赔偿的区别规定,还是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民个人索赔权的态度,以及国际法的时效原则来看,日方拒不赔偿遗留化学武器受害者的理由都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中日两国政府通过外交途径,以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是最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论全球治理与国际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治理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途径。它超越了以往的国家治理及国际治理模式,是一套全新、更有效的管理和解决全球问题的国际制度。构建能够为国际社会共同遵守,对全球公民都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法是进行全球治理的关键和前提。  相似文献   

3.
中日两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上的症结在于:是按"自然延伸"标准采用"公平原则"划界,还是按"距离"标准采用"中间线"方法划界.从长远来看,以国际法为依据,本着务实态度,承认客观存在的分歧,综合考虑各种相关情况,和平解决东海划界争议,是中日两国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胜利召开,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国的"后奥运时代".自那时起,关于"后奥运时代"的各种讨论不绝于耳.然而,"后奥运时代"更多地作为一种时髦话语和时代背景,学术界却鲜有认真细致的学理研究,即真正以北京奥运会为讨论对象,以此观察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微观进程,进而分析中国如何解决融入国际社会这一根本性命题的佳作,实在是少而又少.  相似文献   

5.
王莉 《亚非纵横》2002,(1):33-36
“9.11”事件后,在国际社会联合打击恐怖活动的压力下,各国分裂及极端主义势力有可能转而借助某些国际法规继续从事破坏国家主权的活动,其中最容易被利用的就是“民族自决权”。实际上,应赋予“民族自决权”主体以新的阐释,使其与“国家主权”的主体统一起来,从国际法的角度驳斥分裂分子的谬论。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社会相互关系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过程就是人类现代化过程 ,目前仍然是非西方国家依附西方国家和西方文化“一元”地影响和控制国际社会的过程。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呈现出国际社会之间和国家社会内部各种主体之间依附与融合、封闭与独立、一元与多元和一极与多极的复杂局面。针对这种局面 ,人类必须改变全球化的现状和方向 ,倡导独立精神、文化多样化发展原则 ,同时要防止封闭性和多元化的偏向。为此 ,必须运用辩证思维 ,坚持“一元价值和多样文化模式”的辩证关系 ,建立一种“道义相归服”的“人类关系趋同”走向。只有这样 ,各民族国家才可能共同发展 ,为全人类的大同式融合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全球化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众多发展中国家日益陷入贫困化与边缘化的困境,南北双方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各国国内贫富差距问题也更为突出.在这种情势下,"国际分配正义"再度成为西方学界的关注焦点.不过,西方学者的"国际分配正义"只能在个人间适用,而不能在国家间适用的观点并不符合国际关系的现状.相反,在当前主权国家的体系下,"国际分配正义"必须考虑在国家间的适用,否则不具备现实操作性,也不能使国际社会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国际社会的力量是新加坡界定其国家认同的基础以及影响其国家认同表现形式变迁的重要因素,它促进并形成了新加坡国家认同的冲击—反应模式。从地缘政治因素,到经济全球化及其带来的文化冲击,国际社会力量在不断形塑新加坡的国家认同形式。近年来的《联合早报》相关报道显示,国际社会中跨国人口的流动因素成为影响新加坡国家认同的新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霸权稳定论"认为,国际体系要维持稳定,必须要有霸权国家存在,且霸权国家能够并愿意为国际稳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美国作为霸权国,应该为国际稳定提供公共产品.冷战结束后出现的所谓"单极稳定论",是霸权稳定论、机制稳定论的逻辑发展和新现实主义的时代回归,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在衰落之中的霸权时代,国际公共产品的提供需要相关国家合理分担,美国需要合作者,而中美合力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将是一种可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正>中拉关系源远流长。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就格外重视与拉美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几十年来,在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和拉美国家间经济、贸易、政治关系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拉双方共同致力于世界和平与繁荣的意愿日益强烈,中拉关系呈现出了更加全面、快速的发展势头。在政治方面,中拉双方领导人在各种国际场合的沟通更加频繁,双方的国事往来和文化社会交流日益密切,不仅深化了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也给双方关系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一直以来,中拉双方在联合国、20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国际机制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