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云 《世纪桥》2005,(8):50-53
2005年7月16日.原中国国民党副主席马英九以72.36%的得票率击败王金平,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新一任党主席,近半年来的党主席之争落下帷幕。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致电马英九表示祝贺.并由衷期望国共两党与两岸同胞一道继续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李玉用 《唯实》2009,(6):33-36
佛教伦理中蕴含着强烈的关注人生、关怀生命等精神价值资源,有益于人们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调适自己的心灵,从而使生命得到真正的安顿。人间佛教的“心灵环保”立足于人心浮躁和困惑的现代社会,以“心灵环保”为方便说法,力图诊治现代人的焦虑、浮躁等社会问题,冀此提升现代人的精神品质,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安康。  相似文献   

3.
黄驰  颜一 《党员文摘》2007,(4):27-28
陈水扁为维护其统治。一直在岛内大搞“特务政治”。  相似文献   

4.
周婷 《求实》2008,(10)
"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必不可少的具体实体范畴,"社会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重要考察点,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的必要支撑.构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认同,必须建立健全以满足主体和对象基本要求为主要功能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必须建立健全将主流价值观与群体的感情共鸣、文化归属结合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系统,必须建立健全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环境.  相似文献   

5.
“先进党支部”、“优秀共产党员”……仁寿县龙桥乡狮岭村村委会办公室里的奖牌挂得整齐且醒目,这都是村里最近两年获得的荣誉。而在2010年以前,狮岭村还是个经济发展缓慢、社会矛盾较多、干群关系紧张的后进村。  相似文献   

6.
社会秩序问题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和社会生活得以可能的前提条件,社会秩序构成一般社会理论的核心主题。一方面,解决人类社会中的秩序问题需要法律等强制性的制度权威,需要人类理性选择的自发倾向,人类利益性的理性追求、个人的自律性、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性以及公平合作的社会理念为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秩序奠定了理性的基础;另一方面,解决人类社会中的秩序问题需要共享价值、规则、习俗、信仰、符号、程序以及人们的情感、认识和道德等,它们同样构成了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和动力。  相似文献   

7.
政治亚文化是社会稳定的“双刃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社会物质条件基础上特定群体对政治生活的反映,政治亚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政治亚文化是社会稳定的“双刃剑”.从积极影响来看,政治亚文化丰富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内容;发挥着凝聚、消解和制约作用;衡量着政治生活的自由民主程度;可以转化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从消极影响来看,政治亚文化会削弱主流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效果;制约着社会的政治认同;影响着政府权威的合法性;束缚着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性;影响着社会的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冲突成为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景观.让矛盾与冲突暴露出来并加以解决,是现代社会区别于传统社会的一个分水岭.承认冲突的客观存在并设计出各种灵活的制度、体制对冲突加以引导、调节,是现代社会当然的理性选择.政治妥协在对多元性的尊重中展示某种共识,在不同的诉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与和谐,是化解社会冲突、实现"多元一致"的合理路径.现代社会是冲突与妥协两种形式良好互动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张力和动力.以妥协化解冲突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环节,将使我国政治发展更富开放性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政治的基本理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新视角."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走向社会政治"的政治宣言,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社会政治建设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0.
“微政治”     
《当代贵州》2011,(33):57-57
从世界不同国家的政治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人类社会似乎已经进入“微政治时代”。政治更多地表现为对民众日常生活的关注,或仅是对民众具体、细小甚至琐碎诉求和问题的回应。微政治的出现,一方面是政治过程中民众现实生活需求日益受到关注的结果,另一方面则可能与政府将难以应对和解决的社会问题转化为民众私人领域的问题有关。在后一种意义上,微政治还体现了一种政治技巧。  相似文献   

11.
于江丽 《世纪桥》2011,(21):47-48
马尔库塞透过资本主义歌舞升平的外表,对其政治进行了批判。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代资本主义的福利化导致"政治一体化"。马尔库塞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革命新理论"。其批判视角和"革命新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和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荀子政治哲学思考的重要议题.荀子政治哲学的内在关怀就是要重建良善的社会秩序.荀子对人性充满悲观,却对社会理想极其乐观.荀子之所以实现从悲观的人性论向乐观的社会理想的理论跨越,主要是基于对人从“先天之恶”向“后天之善”转化的自信,这个转化的达至主要是通过去性存伪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群分相合的社会关系和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卢梭在其早期的政治思想著作中论述的政治社会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阐发的阶级社会的理论有着一定的联系.本文从两者的形成、发展及其斗争等三个方面对比了卢梭关于政治社会的理论,并将其与马克思、恩格斯的阶级社会理论作比较,以期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社会理论的某些来源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14.
谢景林 《学习导报》2011,(24):22-23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实践活动,要形成和保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就必须有一定的社会管理。新形势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坚持服务为先、预防为主、基层为本、法治为重“四为”理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努力提升社会管理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佛教是对中国文化及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而禅宗的兴起则是外来的佛教本土化、世俗化的转折点.自其产生之日起,禅宗就在宗教教义和宗教生活上努力与"人间"社会打成一片,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佛教同当时中国社会的关系,使佛教与社会相适应.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道教(包括后来成为道教主流的全真教)的宗教伦理有着关键性的影响.禅宗的入世宗教伦理对稍后的新儒家(即"道学"或"理学",以及更晚出的"心学")的"宗教"伦理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并终于与"人间的"文化系统打成一片.禅宗宗教伦理与韦伯所归纳的"新教伦理"内涵一致,前者却比后者至少早了700多年.禅宗是"人间佛教"的第一次成功的尝试,其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都十分深远,今天中国佛教界所倡导的"人间佛教"即是承禅宗而来.  相似文献   

16.
“新社会运动”是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人民群众诉求表达的新渠道和新形态,具有组织动员的新特征。在中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新社会运动”易发多发的趋势比较明显,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政治影响,这要求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减少和化解社会矛盾,引导“新社会运动”在健康有序的轨道上发挥政治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由非营利组织构筑的市民社会作为社会的第三板块逐步从传统社会中分化出来,它通过公共服务与公共管理替代、公共政策咨询、公共权力监督等方面对我国的政治社会产生直接影响;而政治社会的再造,政府职能的转移和瘦身,政事、政社分开,NPO主体地位的恢复、法律的健全,则为NPO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社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张砥 《学习导报》2013,(17):47-47
“气功大师”王林一夜之间,就从手眼神通、无所不能的当世高人,变成了靠民间杂耍蛊惑人心、借机圈钱的江湖骗子。  相似文献   

19.
刘惠  胡建 《求实》2008,(10)
社会整合是执政党必须履行的一项政治功能.由于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具有一定的社会整合功能,因而,它能够充当执政党整合社会的工具.然而,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整合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整合社会,执政党应该不断优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20.
城乡差距与社会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行洲 《新视野》2004,3(6):56-58
面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应树立正确的态度。当下影响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最关键因素之一是社会公平。本文揭示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三农”问题的严重性和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