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田中对孙平化所说的那样,到目前为止,为中日恢复邦交而奔走于东京、北京之间的日本人,大都是在野人士。于是,田中决定,在他访华前,要派自民党的人来打前站。1972年9月14日,田中派出了他的访华先遣队──自民党议员访华代表团,为他来京作准备。代表团由自民党日中邦交正常化协议会会长小板善太郎挂帅,川崎秀二、宇都宫德马、小川平二、竹下登等23名自民党众、参两院议员组成,其中曾任过内阁大臣的有12人。当时的情况是,虽然田中已决意访华,但是,自民党内部在邦交正常化问题上仍存在着赞成和反对两派意见,思想一时难以统一…  相似文献   

2.
(一) 5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长期奋斗,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在这场大规模战争中,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使中国人民的生命财产蒙受了重大损失。对此,1972年日中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时签署的联合声明说:“日本方面痛感日本国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  相似文献   

3.
就在孙平化立团访日期间,几位一贯热心于中日恢复邦交的日本朝野人士,也在为迎接中日关系的新局面而奔波于东京、北京之间。在田中内阁成立3天后,即7月10日,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成田知已表示,要为实现日中复交而推行超党派外交,如果田中内阁根据复交三原则努力促进邦交正常化,那么社会党将给予全面支持与合作。基于这一方针,社会党前委员长佐佐木更三在7月12日访华前,为掌握新成立的田中内阁的基本态度,会见了田中首相和大平外相。佐佐木探问田中对复交三原则的态度,尤其是如何处理日台条约问题打算怎么办。田中果断地说:“那是理…  相似文献   

4.
浅沼稻次郎是日本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杰出的反帝战士,日中友好运动的先驱.他一生致力于日本的民族民主运动和日中邦交正常化运动,赢得了中日两国人民的敬重和爱戴.他在担任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期间,由于坚持反对美帝国主义、与中国世代友好的正义立场,遭到日本右翼分子的嫉恨,不幸遇刺身亡.中国人民将深深地怀念这位老朋友.1 浅沼稻次郎1898年生于日本东京都三宅岛.21岁那年,浅沼稻次郎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遂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系.浅沼在校学习期间,正值日本的大正年间,民本主义思想颇具影响,浅沼比较广泛地接触了大正民  相似文献   

5.
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过程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是周恩来与高碲达之助在万隆会议期间的秘密会晤.按日本的说法,这次会晤"开辟了日中两国贸易乃至邦交正常化的道路",是日本参加万隆会议"最大的收获".后来的历史也证明,它是战后中日两国官方的第一次正式接触,为半官半民的LT贸易奠定了基础.本文根据日本外务省档案及当事人的回忆,详细记述了这次会晤的背景、内容,分析了它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和周恩来在这次会晤中表现出来的外交艺术.  相似文献   

6.
中日关系的现状及其突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近一时期来,日方在历史等问题上接连制造障碍,使两国关系受到损害,这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诚然,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日本更应采取有效措施,以确保两国关系长期、稳定地发展。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中方放弃了战争赔偿要求,接受了日方关于战争的“深刻的反省”;日方在谈判中则明确表示“对台湾不抱任何野心”、“毫无支援台湾独立的意图”、“也不设想将来台湾具有中华…  相似文献   

7.
70年代初,中日两国尚未恢复邦交,但中日友好和实现邦交正常化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历史潮流。而亲美反华的日本佐藤政府仍然在制造“两个中国”的死胡同里进行着最后的挣扎。1971年2月,中国邀请日本备忘录贸易办事处代表团来京,就两国进出口贸易事宜进行谈判。日方应邀前来  相似文献   

8.
台湾问题在近现代中日关系史中占据重要位置,是涉及中日关系的一个原则问题,今天仍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1972年中日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日本和台湾断绝了“外交关系”,将日台关系限定在经济、文化领域民间的、非官方层面上。可从上世纪80年代后半期,特别是冷战结束之后,随着国际和日本国内环境的变化,日本右翼和政界中的“台湾帮”开始在这一问题上发难,一再向指导中日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发起挑战,使两国关系的发展不断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日政策与中日关系罗平汉在新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中日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对于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关系,已有不少论述,而对建国初期中日关系的研究,则相对薄弱。为何中日关系曾有20余年的不正常状态,而日中邦交正常化后,两国关系又取得...  相似文献   

10.
中日关系史上的新一页 成立只有一个多月的田中内阁,表现出了政治家的勇气和果决精神,毅然摒弃前任佐藤内阁的对华政策,把促进日中友好、实现日中邦交正常化的主张付诸行动。 在这个期间,为了准备中日两国领导人的会谈,周恩来这时虽已发现身患癌症,但仍事无巨细,昼夜操劳。当年参与准备工作的外交部长姬鹏飞回忆道:“总理指定我、  相似文献   

11.
裴华 《党史纵横》2004,(9):30-31
二阶堂进曾被胡耀邦称为“三老”,即日本政界的元老、自民党的元老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日本自1955年以来由自民党长期执政,自民党内的派系斗争构成日本政治的一大特点。二阶堂进在党内派系上属“星期四俱乐部”(田中角荣派),他对田中角荣非常忠实,其口头禅是:“惟一的兴趣便是田中。”田中内阁成立时,二阶堂进出任内阁官房长官。并于1972年9月,随田中首相和大平正芳外相来华访问,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二阶堂进后来改任自民党干事长,铃木善幸组阁时,被任命为自民党总务会长、干事长兼田中派会长。中曾根康弘内阁期间,又出任自民党副总裁至…  相似文献   

12.
在毛泽东、周恩来关于“民间先行、以民促官”的对日工作方针指导下,经过中日两国人民20多年的不懈努力,到70年代初,中日友好已是人心所向,在日本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群众运动,恢复两国邦交已成大势所趋。1971年,联大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在此背景下,尼克松1972年访华,对日实行“越顶外交”政策,使得一贯追随美国的日本政府遭受很大冲击,佐藤内阁受到朝野一致的指责,处境尴尬,不得不转而寻求与中国接触,唱出恢复中日邦交的调子。但是,周恩来拒绝以长期敌视中国的佐藤政府为谈判对象。在内外交困下,佐藤只好提前…  相似文献   

13.
1987年7月,中国和日本部分历史学者在日本京都和东京举行了《卢沟桥事变50周年日中学术讨论会》。在京都的讨论会上,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作了题为《近代日本历史上的日中战争》的学术报告,系统论述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相似文献   

14.
裴华 《党史纵横》2004,(6):32-34
大平正芳,60年代曾任日本池田内阁的官方长官、外务大臣。1972年任田中内阁的外务大臣,曾陪同田中角荣首相访问中国,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由此,他的名字开始为中国人所熟悉。1974年3月,大平正芳代表日本政府与中国政府缔结《中日航空协定》达成协议,并签署了《中日贸易协定》。1976年底,他出任自由民主党干事长,积极推动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在福田内阁时期,他为《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签订不遗余力。1978年12月,大平正芳出任首相,日中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活跃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一、最近关于日中战争的论调确立并向世界表明日本国民对日中战争的共同认识,这是日本国民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一)关于重新评价“大东亚战争”的论调关于日中战争及太平洋战争虽然国际上已经有了定评,但是最近在我国明显地出现了企图重新认识或认为应该重新认识的动向。当然,“重新认识”战争的议论,并不是现在突然出现的。早在远东国际军事审判时,就已经潜伏着对它的批评。林房雄的“东亚百年战争”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1964年番町书房刊)是于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这种史论一直把从慕府末年到“大东亚战…  相似文献   

16.
“尼克松旋风”刮向日本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消息,如同一股旋风,迅速传遍全球,引起各个国家和各方人士的震惊。而受震动最大的,当属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由于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又是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一环,日本政府一直采取敌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策,而与台湾方面签有《日台条约》,现在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本质改变,日本也必须作出相应的积极反应。因此,改善对华关系,就成为日本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课题。当时,担任只本外务省中国课课长的桥本恕,奉命开始进行同中国邦交正常化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记者在日本东京遭遇"故意妨碍采访事件"1969年5月,我作为新华社和外交部联合派遣的记者赴日本履新。当时,中日两国尚未恢复邦交,我是根据双方民间渠道达成的互换记者协议去东京常驻的。那时候的日本社会很不平静,学生组织和农民、市民团体反美、反越战、反体制斗争此起彼伏。他们除了采取静坐、集会和游行示威等和平方式外,有时采取激进的暴力行动,与武装警察部队发生激烈冲突。  相似文献   

18.
卓爱平  王永贵 《广东党史》2005,(5):46-48,20
1956年中国决定宽大处理并遣返释放日本战犯,这是中国政府为恢复中日传统友谊、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而采取的一个重大举措,也是周恩来关于发展中日关系需要“长期积累”设想的一个重要步骤。在领导这一具体工作中居于主导地位的周恩来,以政治家的恢宏气魄,展现出一个大国不念旧恶的宽广胸怀和致力于睦邻友好的远大目光。  相似文献   

19.
构筑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日关系写在中日邦交正常化25周年○林泓今年是中日恢复邦交25周年。25年来,中日关系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政治关系方面,两国领导人频频互访,建立了各种对话机制和渠道,相互增进理解与信赖,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了两国关系的政治基础;在经济...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由于日本侵略中国东北,造成苏联远东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苏联开始实施"联华防日"的对华政策,在谴责日本侵略、同情中国抗战、积极恢复中苏邦交的同时,又对日本奉行中立、"不干涉"的政策.从1933年起,随着德国法西斯的崛起,法西斯侵略战争在欧、亚洲的不断扩大,苏联为了避免东西两线作战,进一步调整对外政策.其"联华防日"政策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本文拟对这种对华政策的变化,略加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