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了解台江县试行苗文的情况,我于今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到台江县城和该县施洞区所办的部分试点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推行苗文的基本情况 台江县是我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地区,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三以上,是我国苗族人口比例数最高的县。该县苗族使用的语言属苗语黔东方言,距标准音点凯里的养薅较近,彼此都能通话。该县地势山高谷深,道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居住在农村的苗族人民绝大多数都不懂汉话,边远、贫困地区,文盲达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以上,症结是语言的障碍。全县广大苗族群众有学习苗文的强烈愿望,人们得知民族语文工作重新开展之后,纷纷要求开班办点。  相似文献   

2.
《今日浙江》2021,(13):84-86
从江南水乡走进黔山苗岭,跨越千里的仁心守护,浙大二院党委委员、工会主席汪四花一走就是近5年. 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被誉为"天下苗族第一县",有17万人口,属于国家级贫困县.2016年4月,应中组部帮扶台江工作组和台江县委、县政府之邀,浙大二院与台江县人民医院缔结对口帮扶关系.一个月后,台江县人民医院有了新的身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台江分院.作为组团式帮扶的核心人物,浙大二院急危重症科护士长汪四花被委以重任,担任台江分院院长.  相似文献   

3.
在爬梳相关研究成果和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调研获悉贵州台江县苗族服饰文化的发展现况。剖析其传承困境和动因,从而揭示本质问题在于发展当地经济和保护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矛盾,无法实现双赢互利。因此,以台湾宜兰县白米木屐村的典型案例作为参鉴,寻找突破口并提出在新的社会形态下适应台江苗族服饰文化生存和发展的举措。  相似文献   

4.
苗文作为苗族语言的载体进入苗乡的文化思想艺术领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功能,赢得了苗族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并初步形成了小区域学用苗文的气候。实践告诉我们,苗文是一套科学的文字,是苗族人民抒情话意的理想工具,能准确地记录本民族语言,挖掘、搜集整理苗族传统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开发苗族学生智力,扫除语言障碍,发展民族教育的有力武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苗文能否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作用于苗区脱贫致富?我们经过近两年来的实验认识到用苗文进行科普教育是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雷山、台江、剑河等县、市,地域相连,纵横约一百公里,人口七十多万,其中苗族五十万,约占该地区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而以台江县的比例最高,达百分之九十三强,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这几个县、市的苗族占苗族人口的比例分别为:全国的百分之十;贵州省的百分之二十;黔东南州的百分之四十一。这一带是苗族聚居地区,历来被称为苗疆腹地。为了了解苗族社会诸方面的问题,对这一地区进行调  相似文献   

6.
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前的雷公山地区是中央王朝的势力没有渗入的苗族聚居区。范围包括现在的黔东南州雷山县全境和台江县的大部分地方。清王朝从雍正六年开始征服雷公山地区的生苗聚居区,至雍正十一年征服现台江地区后,中央政府开始直接控制整个雷公山地区。  相似文献   

7.
在近代基督教新教传入西南后所创制的多种民族文字中 ,老苗文是各族群众最为认可的一种。究其原因 ,在于顺应了西部苗族和相关民族改变无文字状态的要求 ,并吸收了地域文化特别是苗族传统文化的要素。除了宗教作用外 ,老苗文的广泛传播还有力地促进了近现代苗族与相关民族社会变迁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 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而没有通行的文字。解放前,记事记物,只有靠近城廓汉区的极少数人,采用汉字,绝大部分地区,还是沿用类似“结绳纪事”的方法。以致解放后的互助合作运动时期,大片苗族地区找不到一个粗识汉字的人记工分,当会计。 苗族人民,祖祖辈辈,盼星星,盼月亮,盼望着有自己的民族文字。  相似文献   

9.
挂丁是我县苗族聚居的一个公社,挂丁小学是该公社的一所民办小学,十四名教师中有十二人是苗族,四百三十二名学生中苗族占89%。学校所在地距苗语黔东方言标准音点——养薅约一公里。该校四年级(1)班为苗文试点班,有学生四十六人,全是苗族。苗文教师  相似文献   

10.
“黔东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贵州东部各县与湖南西部晃县的苗、侗、汉等各族群众二万多人,自发进行的一场大规模的反抗国民党暴政统治的政治斗争。暴动从1942年秋开始,到1943年春结束,历时半年之久,先后攻打松桃、镇远、石阡等县城,一次攻下三穗县城,两次攻占剑河县城和台江县城,曾委任过台江县县长。暴动力量发展迅速,涉及晃县、松桃、镇远、三穗、施秉、玉屏、岑巩、台江、剑河、天柱、雷山、黄平、石阡、凯里、锦屏、铜仁、江口等十多个县,影响到湘、川、黔三省交界的广阔地域。沉重打击了国民党政  相似文献   

11.
正吴水根,苗族,贵州省台江县党岗略村村民,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技艺,苗岭"工匠"树先锋。作为银匠世家第8代传人,吴水根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以传承和发扬苗银文化为己任,依托苗族银饰等民族文化产品带领群众脱贫致富。30多年来,他主持开发设计了200多种苗族银饰产品,积极为苗族银饰拓宽市场、塑造品牌,推动"黔货"出山和苗族银饰、苗族文化走出国门。  相似文献   

12.
1.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届民族语文师资培训班于六月十六日在黔南民族管理干部学校开学,共计学员一百零八人,其中布依族五十六人,苗族五十二人,计划于8月22日结束。 2.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县首届民族语文师资训练班于六月十日在兴仁县城开学,共计学员八十五人,其中布依族四十人,苗族四十五人,计划培训廿天。 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公开张榜招考苗文扫盲教师,七月二十三日有四百多  相似文献   

13.
最近,云南规范苗文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研制,在楚雄光亚电子技术研究所胜利完成。这是继1988年6月,上海教育学院余乐教授(美籍华人),首次在上海教育学院完成《计算机苗文处理系统》研制任务之后,在苗族文化史上的又一喜讯。电子计算机苗文处理系统技术的开发,是使云南规范苗文在计算机领域实现输入输出技术处理,并通过微机的运行输出,进而达到广泛应用规范苗文在起草公文、编辑、修改、复制、存贮、排序、检索,以及文本的整理和科技文献的选稿,报表制作等文字工作,推进现代化进程。为此,楚雄州民委于1994年12月6日,委托楚雄光亚…  相似文献   

14.
凡是拼音文字都必须有个正确拼写的方法,通称正字法。本文想就苗文的正字法问题,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党和政府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了三种方言文字,改革了滇东北次方言(当时叫滇东北方言)的老文字。各种文字都是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现在各种文字都在试验推行。我们在创制文字时,曾明确规定各种文字的基础方言(对苗族的方言文字来说,应称为基础土语)和标  相似文献   

15.
1952年冬,中央民族学院马学良教授率领一个调查组去贵州省台江县调查苗语并搜集苗族民间文学资料。亡友邰昌厚君(苗族)参与了该次调查,于11月26日在台江县城关区的台拱寨记录了一则《关于“吃鼓藏”的传说》。这份资料1954年曾由我译成汉文,虽经三十多年风风雨雨,幸喜没有散失。  相似文献   

16.
东川"罗家沟摩崖苗文石刻",是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现存最古老的使用"老苗文"凿刻的石碑,就其文字书写方式而言,不仅揭示和印证了"老苗文"创制初期存在的不足及其发展变化,还遗留有苗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四川、广东和湖北等省。人口约四百余万。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中的苗语。苗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古老的民族。相传大约三千年以前,苗族先民就活动在长江中游的“荆楚”一带,并且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为创造祖国的光辉历史,作出了重要贡  相似文献   

18.
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体育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苗族传统体育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地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认真调查研究苗族体育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关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的县份之一,也是云南省苗族人口较多的县市之一。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中,芦笙舞是马关县境内苗族同胞喜闻乐见的舞蹈,遍及全县苗族村寨,民间还流传着一句俗话:"听见芦笙响,苗家脚板痒。"  相似文献   

20.
台江——一个在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县,有着一千多年的建县历史;民族教育经历了250多年的发展;解放后30多年来,人民政府拨出了上千万元的教育经费,目前全县139.000千人口中,还有50%以上的人是文盲,其中妇女文盲占87.7%;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为69%,女儿童只占41%;高小毕业升入初中的占62%,女生只占14.9%,全县80%的人不通汉话,绝大部分是妇女。这个县在70多年以前,就开办了两所国民女子学校,可现在少数民族女孩中还有80%以上的人不能上学。在近代民族斗争史上,这个县的苗族人民曾书写过光辉的篇章;拥有浩如烟海,优美动人的民族文学艺术和绚丽多姿的民族工艺:在试行民族语言文字教学中,这个县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民族干部和群众中都引起了强烈的反映。 这一切和民族教育有什么关系呢,这个县的民族教育如何办?从民族文化与民族教育的角度,需怎样去思考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