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军 《侨园》2012,(7):18-21
2012年龙年,她已走过的一甲子岁月留下的多是“疏离的经验”,她两次顶着作家的光环出任文化官员,她就是一向信奉民主自由的台湾“女鲁迅”——应龙台. 一 身为“外省第二代”,龙应台走的是一条典型的“台湾精英”之路. 1952年2月13日,龙应台出生于高雄县大寮乡眷村,父亲龙槐生来自湖南衡山县,母亲应美君祖籍则来自浙江淳安古城,两人随战败的国民党部队移居台湾.  相似文献   

2.
杨澜 《党政论坛》2013,(22):50-51
我前后三次采访台湾“云门舞集”现代舞团的创始人林怀民先生。第一次是在1993年,《正大综艺》是第一个把台湾从北到南“走透透”,系统介绍台湾风土人情的节目。我在台北郊区长满荒革的山上采访林怀民时,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是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左”的错误,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和平统一祖国的一项崭新的重大战略决策.1978年底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在制定解决台湾、香港问题的决策时就形成了这个思想.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同志出访美国,在向美国参、众两院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立场时,第一次表述了“一国两制”的最初构想,他说:“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制度”.  相似文献   

4.
刘宏 《瞭望》2001,(46)
今年12月1日台湾将举行新一届县市长、“立法委员”选举。此次选举是在台湾面临近几十年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半年多世纪以来第一次“朝野移位”后进行的,对未来台湾政局演变将有重大影响。也因此,各候选人均使出混身解数求胜,选举中花样百出。陈李连宋“仙拚仙” 今年虽然是县市长、“立法委员”等重要性相对低的选举,但陈水扁、李登辉、连战、宋楚瑜四人的言行却挤满各大媒体,以致岛内有人评论说,这次反而更象一轮“总统选举”,  相似文献   

5.
秦华 《瞭望》1998,(25)
台湾民进党选出新主席●秦华6月7日,台湾民进党第八届党主席选举揭晓,该党首席顾问林义雄以31万多票、约62%得票率的压倒优势当选。这次选举是民进党第一次通过党员直接选举产生党主席。林义雄现年58岁,台湾宜兰县人,长期从事“台独”活动,是台湾“党外运...  相似文献   

6.
1 “一国两制”科学构想 ,是我党长期坚持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历史产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提出的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思想 ,是“一国两制”的萌芽阶段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根据世界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 ,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与澳门问题 ,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第三次国共合作思想的提出 ,是“一国两制”的萌芽阶段。 5 0年代初 ,针对美帝国主义干涉中国内政 ,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 ,毛泽东、周恩来提出一定要解放台湾 ,但仍没放弃和平谈判的努力。他们多次强调“和为贵”,“爱国一家”,“世界上只有一…  相似文献   

7.
台湾女散文家艾雯终于回到了故乡苏州。在台湾,她一直执拗地种植着“怀乡草”(她的散文集名),把她少年时在苏州的一切记忆统统发掘出来,编织进她的金色的怀乡梦。这个怀乡梦整整做了近半个世纪。如今,梦境变成了现实,她激动得有些手足无措。此时此刻,艾雯—苏州,就是一篇最优美的散文。  相似文献   

8.
严峻 《瞭望》2001,(33)
尽管一场名为“桃芝”的台风突然袭击了台湾岛,但在热情高涨的国民党党员的坚持下,中国国民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还是于7月29、30日如期召开。这是国民党在台湾执政50多年来,第一次以在野党身份召开的全代会,被岛内舆论评论为提升士气、事关国民党能否在岛内重新崛起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  相似文献   

9.
宏国 《瞭望》1985,(14)
在十五次特快列车上,一个年轻女人在睡意朦胧中突然被捕了。她是因向往资本主义社会的“幸福”,而与外国籍人士结婚,随丈夫前去某国居住的。在台湾特务的勾引下,她从政治上到生活上都堕落了,成了一名背叛祖国的特务。这篇社会新闻,以细致的笔触描述了这个令人怵目惊心的案件。  相似文献   

10.
项斯文 《团结》2005,(6):40-41
1945年10月25日上午,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先外祖父陈仪在台湾中山堂接受日本驻台湾总督安藤利吉投降。这是中国战区第15次受降仪式,也是中国境内的最后一次受降仪式。10月25日的台湾受降,对于中国人民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标志着台湾的回归。1945年10月24日,陈仪衔蒋介石之命,飞抵台北,就任中国台湾省行政长官兼警备总司令。他到台北后的第一次讲话就说,自己来台湾不是为做官,而是为做事。希望台湾同胞合作,共同努力建设新台湾。陈仪是中山先生思想的忠实追随者,要把台湾作为“三民主义”的实验区,政策的决…  相似文献   

11.
达赖喇嘛于近日对台湾进行了一次所谓“宗教弘法”性质的访问,此举引起了世人普遍的关注,舆论普遍认为达赖此行的目的并不单纯,不啻是一次包藏祸心的“破冰之旅”,皆认此举是主张台湾独立的“台独”势力和主张西藏独立的“藏独”势力的公开勾结,是分离主义势力分裂祖国活动的又一出闹剧。  相似文献   

12.
初访台湾     
卢志民 《侨园》2005,(4):29
去宝岛台湾看一下,是我多年的愿望。因为她是中国的领土,曾经有过“亚洲四小龙”的辉煌历史。由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一直未能成行。受民间交往的推动和国亲两党团大陆“破冰之旅”的影响,台湾当局限制两岸同胞往来的“绳结”似乎有些松动。我们拿到了出访台湾的签证。夏日炎炎,我们一行10人,踏上了初访台湾之旅。我们从长春乘机到香港,由香港转机到“第三国”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停留一天之后,又从马尼拉回到香港,再转乘香港到台湾的航班,最后抵达台北桃园机场。台湾至今未对大陆开放,大陆公民去台湾,必须经过所谓的“第三国”。初始航程的蜿蜒曲折,不过是台湾当局为推行“台独”路线玩弄的“政治把戏”而已。  相似文献   

13.
1793年,法国大革命进入如火如荼阶段,这年的11月,温和的共和派人,吉伦特派的领袖之一的罗兰夫人被推上断头台。她在临刑时高呼:“呜呼,自由,多少恶假汝之名以行!”这个对自由的绝望的谴责,大概是在世界上第一次揭示出自由这个政治概念所具有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它的阶级性,二是它的具体性。说她是第一次,是因为“自由、平等、博爱”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火炬,刚刚在世界上点燃不久。  相似文献   

14.
四月三日下午,荷兰皇家航空公司的一架班机在台北机场降落。这是飞向台北的第一架欧洲航空公司的客机。十一天后,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客机也到达阿姆斯特丹希普霍尔国际机场,从而建立了台湾通向欧洲的第一条定期航班。 这条经荷兰政府批准而建立的航线,是荷兰当局不顾中国政府的抗议,进一步恶化荷中关系采取的一个严重步骤。 台湾报刊把荷台通航称为台湾与欧洲地区“实质性关系的一个重要突破”。而西方通讯杜则评论说:荷兰人朝着在“台湾岛上建立一个新的立足点方向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15.
达古拉     
叶坦 《瞭望》1991,(33)
我第一次仔细看着达古拉是在1968年秋。当时我们几个刚到内蒙古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被分配去与达古拉合放一群羊。事先队上的头头跟我们讲:“达古拉的男人是‘内人党’,现在还在集中劳改,你们要和她划清界限。”牛车队拉着我们走向达古拉的蒙古包,她远远地跑出来迎,连连说“赛努”,“赛努”(“你好,你好”)。我们谁也不回答她,但是我却暗暗地把这个“反革命家属”从头到脚地端详了一遍:  相似文献   

16.
秦华 《瞭望》1997,(49)
台湾县市长选举结果及其影响●秦华备受台湾各界关注的第13届县市长选举,经过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激烈角逐,于11月29日投票揭晓。这次选举是在台湾地区第四次“修宪”决定“冻省”、县市长地位大幅提升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次重要选举,被视为台湾政权的攻防战及下届“...  相似文献   

17.
台湾“笔墨大王”、胜大庄文化企业集团董事长李志仁去年在台湾宣布参加将于1996年举行的“总统”选举,并花数千万新台币在世界各大中文报纸上广而告之。此举引起台湾乃至海外各界的关注,李志仁又一次成为岛内街谈巷议的热点人物。  相似文献   

18.
《侨园》2017,(Z2)
正前几年,我曾在上海一个台湾商人家里做过近两年的秘书。这家主人杨太太是美国一家"化妆日用品"分公司的营销商。在上海打工的日子里,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很新潮的小姐。她叫蔓娜。第一次见蔓娜是在公司组织的一次讲课上,我正好坐在她旁边。她个子不高,穿了一身紫色套裙,烫的小卷发,脸色粉粉的,眉毛画得往上翘。听课时,她注意力很集中,讲课人每讲一句,她就不住地点头、微笑;眼睛忽闪忽闪的,表情随着讲课人的表情而变化。当讲课  相似文献   

19.
一、李登辉的全部“政绩”:为“台独”分子上台铺路回顾李登辉12年来在台湾执政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自一开始从政他就以推动“台独”为己任。在政治体制方面,以推动所谓民主为掩护,自上而下地贯彻其“假统真独”的“台独”路线。他通过四次“修宪”、强行“冻省”,按照“台独”分子的“建国蓝图”一步步改造台湾的政治体制,为“台独”分子夺取台湾领导权铺平了道路;他纵容、扶持“台独”势力,暗引海内外“台独”分  相似文献   

20.
丁洁,北京舞蹈学院中国青年舞蹈团演员。1988年在第二届全国舞蹈院校“桃李杯”赛中,以《木兰归》荣获中国古典第一名。1990年6月,24岁的丁洁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个人舞蹈晚会。 但采访丁洁并非易事,难就难在她不愿多谈、深谈,记者两次登门拜访,才“掏”出她如下一段心里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