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欣 《新长征》2007,(6):60-62
慈母的心是儿女的天堂,慈母的爱是儿女的太阳。她,蜗居在塑料布和木板建的窝棚里7年,尝尽人间艰辛;她,靠卖冰糕供一对儿女和失去父母照顾的侄女上了大学;她,一直隐瞒自己的蜗居生活,手术后化妆打消孩子的挂念。她叫麻桂荣,曾被评为感动松原十大杰出母亲。  相似文献   

2.
母亲     
春天来了。 山上的树林摇摆的声音开始变得温柔了,大地披上了绿装。就是在这个季节里,年过半百的张希玲靠在低矮破旧的泥屋前,遥望着通往外面世界的山路,这是寄托着她一生梦想的山路呵!10年来,她的儿女们一个一个从这里走出去了:1978年,她的大儿子聂文海考上了哈尔滨电工学院;同年,二儿子聂文江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1984年,三儿子聂文波考上了长春建工学院;1985年,四儿子聂文涛考上了天津纺织工学院;1988年7月,女儿聂文英考上了北京工大计算机系……  相似文献   

3.
母亲的爱     
<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每当读起这首妇孺皆知的小诗,我就会热泪盈眶,任凭感情的波涛澎湃,载着我对您的爱,流向您的身旁。我也身为人母,这种对儿女的挂念,我感同身受。有人说,母亲的爱是无私的;也有人说,母亲的爱是伟大的;我说,母  相似文献   

4.
母亲的字典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母亲的字典里,最重要的最醒目的就是她的孩子,她永远怕他们饿着、冻着、累着、委屈着。母亲已经97岁了,耳聪目明,思路清晰。尽管她基本足不出户,但是她的心思和情绪一天也没有安安稳稳陪着她在屋子里待过。她心里似乎揣着一只无形的遥控器,轮番地在她的子女中搜索着,  相似文献   

5.
儿女是妈妈身上的肉,世间没有一个母亲不疼爱自已儿女的。然而,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有比儿女更珍贵的东西,这就是人民的革命事业。张琼就是这样一位共产党人。她在痛失了五个孩子以后,仍初衷不改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张琼原名朱舜华,1902年出生于汝城县津江村朱氏世家,1919年投身“五四”运动,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3年,她任水口山工人俱乐部夜校教员。敌警前来镇压罢工,迫令交出党员名单。她出以学生名册敷衍,遭老羞成怒之敌毒打,身怀数月的胎儿被踢死于腹中。1927年“马日事变”后,时任湘南特委组织部长的她,上山领导农民暴动,敌酋奈之  相似文献   

6.
58岁的唐淑清,是吉林省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工农村四组的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她倾注全部心血和精力把失去双亲的两个侄儿和自己的一双儿女培育成人;她用无怨无悔、没日没夜的辛勤劳作,供几个孩子读完小学、中学、大学,把他们培养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才。她无私地奉献着圣洁的慈母爱心,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人间真情赞歌。  相似文献   

7.
聂冷 《学习导报》2013,(12):52-53
我母亲今年95岁。她不认识我,已经有五个年头了。早在这之前十多年,她就已经双目失明。不过五年前,她还听得出我的口音;而近五年来,她老人家就完全彻底地不认识包括她的儿女在内的任何一个人了。不光不认识人,她老人家还变得非常"调皮"。夜里睡觉,她常把被子掀到床下;给她准备好了毛巾她不用,而偏要摸一块塑料薄膜去洗脸;她老是拿袜子当手绢,把沙发上的白纱巾扯下来当围巾;她还喜欢把家里的东西从这里搬到那里,又从那里搬到这里,不是摔破杯子就是打碎碗。  相似文献   

8.
<正>兰小琴一家四口,大女儿曹美月聪明漂亮,人见人爱;但小女儿曹玉杰却是个天生智障儿,从出生起时常癫痫病发。为照顾多病的小女儿,一家的生计仅靠丈夫一个人维持着。曹玉杰每年无数次进医院抢救,身边离不开人,兰小琴不能正常工作,靠着团里的特殊照顾政策,种着5亩自养地挣生活费,因为她别无选择。尽管女儿是一个严重智障者,但兰小琴从未感到自卑,她依旧给孩子每天洗得干干净净,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女儿出去散步,一直推着女儿走了20年。  相似文献   

9.
《新长征》2007,(8)
东北冬天的北风像刀子,吹在人的脸上生疼。可在松原市育才小区的门口仍然站着一位中年妇女,她叫麻桂荣,今年46岁,10年前从长岭县农村来到市区做小生意。从这个小区门口向里望去,车库旁的一间小窝棚显得很刺眼:这间用木头搭建的蒙着塑料布的小窝棚,就是麻桂荣住了4年的"家"。  相似文献   

10.
我的母亲董竹君,生于1900年。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母亲出身贫苦,13岁时不幸沦落青楼卖唱。母亲天生丽质,不久就成为青楼名媛。但是她不甘浮华,在结识革命党人以后,逃出火坑,成为民国初年的都督夫人。 母亲在日本受了资本主义的教育,回国以后不堪忍受封建家庭和夫权的统治,她抛弃荣华富贵,带着四个未成年的女儿,毅然离开身居高位的丈夫,到了当时中国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地方——上海。 从此,她白手起家,开始自我奋斗。她筹资金、办工厂、开餐馆,还要教育子女。她百折不挠,终于在上海滩成了中国的第一代女企业家。她是闻名全国的上海锦江饭店的创始人。 30年代,母亲结交共产党人,接受进步思想。她自己创办杂志,宣传妇女解放。她帮助、掩护共产党的秘密工作者,营救被捕的人。后来,她还把自己的三女儿董国瑛,送到根据地,参加了新四军。 抗日战争时期,母亲流亡菲律宾,在战火中漂泊异乡。后乘难民船绕道朝鲜,回到祖国。 全国解放后,母亲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在文化大  相似文献   

11.
对于四师六十四团十四连70岁的维吾尔族老人伊米阿娜木来说,她是不幸的,丈夫早逝,身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2011年又患脑梗偏瘫.但她又是幸运的,三个儿女个个孝顺,尤其身边的小女儿和小女婿无微不至地照顾她.提起女儿女婿,老人抹开了眼泪:"是我的孩子们让我觉得生活有了希望."  相似文献   

12.
高秋英,51岁,二师三十三团八连退休工人,她用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勤劳的双手,把女儿培养成硕士研究生,2010年她被国家人口计生委授予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幸福母亲"荣誉称号,她的平凡业绩反映了一个优秀母亲的高尚品质,折射出一个母亲的光辉形象。高秋英1961年出生于河南禹州县农村,1979年投奔亲戚来到新疆,1981年结婚成家。当时高秋英是一名家属,丈夫孙强高是连  相似文献   

13.
2005年5月,南江县人民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唐承蓉有期徒刑10年.而唐承蓉受到法律制裁的原因令人意想不到,她在争夺女儿抚养权的过程中,竟在情急之下亲手摔死了不满周岁的女儿.  相似文献   

14.
她一生两次被敌人抓进大牢,两任丈夫先后牺牲。她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毛泽东的两个儿子。两个家庭,儿子失去了母亲,女儿失去了父亲;同遭不幸,同经患难,志同道合。两位老人、两双儿女、两桩婚姻,演绎出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故事。  相似文献   

15.
思念母亲     
7月22日,是母亲的忌日。1988年的这一天,母亲因病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二十多年来,我从未停止过对她的思念。我常常触景生情,看到街上和她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总会与母亲联系起来。我想,如果妈还活着该多好。我思念母亲,同时怀有深深的愧疚,愧疚的是没能好好孝敬她。我是母亲最小的女儿,自然多了一份疼爱。结婚前,我和母亲睡在一个床上,记得每天晚上母亲上床后总会说:"唉,今天又累了一天。"那时我怎么就不会给她捶捶背揉揉肩,按摩一下劳累的双腿,再说几句让她高兴的话呢?1975年夏天,我高中毕业后自作主张报了名插队下乡。母亲知道后说啥也不让我去,她舍不得让从未离开过家的我到农村睡通铺,抡镐头,被风吹,被日晒。可  相似文献   

16.
《湘潮》1993,(7)
蔡畅作为我国妇女运动的杰出领袖和国际进步妇女运动的著名活动家而享誉世界。然而,她那位平凡而又了不起的母亲——葛健豪却鲜为人知。葛健豪养育了蔡和森、蔡畅这样伟大的儿女,自己在儿女们影响下,也有过令世人瞩目的壮举。蔡畅身上流淌着母亲的血,而又不仅仅是母亲的血……介绍的便是这对母女浓郁的亲情和高尚的情怀。  相似文献   

17.
6、循循善诱教子有方在那血与火的年代,任弼时的家庭始终处在颠沛流离之中。他的第一个儿子苏民,是因为陈琮瑛营救任弼时而夭折的;大女儿远志,出生不满百天,就和母亲一道被国民党囚禁,后来被送回湖南老家,一直到10多岁后才与父亲见第一面。大儿子在湘赣边界出生后不久便寄养在老乡家,后来一直音讯全无;女儿远征是在茫茫的草地上出生的,没有乳汁,是朱总司令钓鱼熬成汤,才挽救了小生命;小女儿远芳生下来不久,就把她寄托在苏联国际儿童保育院,直到10年后父女才再次相见。对于在跟前的儿女,任弼时总是在生活上爱护照顾他们,尽量多给孩子们一些父…  相似文献   

18.
十几年来,一对极其贫困的农民夫妇,含辛茹苦、节衣缩食,不惜高举债务把女儿送进全国的重点大学。大学四年,懂事的女儿异常勤奋,毕业时,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不料,这件让人艳羡的好事却成了父母状告女儿“不孝”的借口。 儿女成才,是天下所有为父母者殷殷的期盼,而在女儿出人头地之际,父母为何做出如此惊天之举呢?  相似文献   

19.
<正>她是一名细心、孝顺的女儿,也是一名体贴入微的儿媳。她是家中老人的精神支柱,心灵慰藉,为老人排解忧虑,分担愁苦,与老人默契沟通。她是家中老人的细心家长,知已挚友,对老人真心呵护,倍至关怀。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尊老敬老的美德,她就是五师八十三团退休职工李治仪,今年荣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荣誉。好女儿李治仪睡眠少,每天早上醒得早,6点多就要起床,照顾妈妈起居。李治仪说,小时候家里在连队生  相似文献   

20.
《湘潮》2017,(10)
<正>嫁给镇台大人后成为"犯官家属"周恩来的岳母杨振德是一位刚烈的奇女子。她生于1876年(光绪二年)8月,祖籍长沙。其祖父是富商,但其几个儿子都不会经商,只会大手大脚花钱。祖父去世后,杨家坐吃山空。她的父亲喜爱读书,杨振德是他唯一的孩子,十分疼爱,从小教她识字、读书,指导她学习中医,说既可防身也可助人。杨父敢于破除当时风俗,不愿意女儿过早出嫁。家业败光后,杨父带着妻女到广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